老坛友学诗(一)
诗与乐 — 也谈诗词
文章来源: 老坛友 于 2005-12-07 14:02:46
如果音乐是声音的诗,那么诗则是灵魂的乐。从某中意义上说,音乐就是噪音的有机组合,是在音符音律、乐理乐谱基础上的创意与发挥。尽管噪音中也有美妙的音符,但如果不经过乐理加工,是很难构成完整的音乐的。诗词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格律和韵律的习惯与规则,以及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格式与诗韵的审美特 色。再真挚的情感、再精美的词句,如果不经适当格式和韵律的加工,也只能是白话的堆积,不能构成完整的诗词。
空洞无物的模仿古人和不知所以的邯郸学步的确是不可取的。但律诗的萧洒流畅、词韵的抑扬顿错、对仗的格律之美等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无疑是构成诗词美感的重要元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和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另外,在保证情感抒发的前提下,适当寻求格律的完美与新意,就必然努力进行词海寻珠,这对提高用词修养 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很多佳篇佳句,正是在这种追求和交流的过程中联想产生的,甚至是无意间的产生的。相信很多朋友会有同样的感受。
无论传统模式还是现代风格,如果只注重随心所欲地表达感情、信口吟颂,而忽略对行文格韵之魂的把握,那么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已经达到了诗仙的境界;二是很难有大的提高。
一己之言,只为交流,诚请指正。
------------------------------------
事实并非你所言!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交流一下,别生气!
文章来源: 算细账 于 2005-12-07 15:21:41
你的观点,只是反映了诗歌的外在因素是不可少的。而外在因素只是使其象个诗歌而已!
这仅仅是技术!还不是艺术!而作为诗歌,必须首先是艺术!
事实上,很多诗友们为了使自己写的东西象个诗,而极力注重押韵对仗格式等等诗歌的外在因素。脱离了艺术的根本!写了半天,仅仅是学习技术,离艺术则是十万八千里!白白浪费生命!
前人没有使用的技术,后人可以创造!前人还不认为是技术的东西,后人可以经过挖掘,将其上升为技术!
但不管怎么说,诗歌的内在因素,是决定其是否是艺术的关键所在!
诗歌是艺术和技术的混合体!但前提必须是艺术!技术只是,且仅仅是辅助因素,是材料而已!
别生气!大家畅所欲言么!
------------------------------------
七律五律,极品的,确实好。可写诗并非一定要千篇按律。
文章来源: 大花虎 于 2005-12-07 17:53:57
李白的很多古风,就比律诗更好。律诗只是诗中的一种形式。难道说,诗经不按律,就不是诗吗?有的诗写成五律七律,是好。但有时,要表达的不是八句,七律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当然可以写成七言长诗。来这的都不是文学系的研究格律的。只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象细烟大师那种,不是七律,可比七律更现代,更美。
学诗,写诗,不是非要头上留个小辫,脚上缠个裹布。写一些股诗,然后再告诉你今人写诗非抄即仿,真是没劲!
------------------------------------
文章来源: 佳名 于 2005-12-07 18:18:48
中国之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何为诗?何为词?《文心雕龙·乐府》中曰:“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诗乃歌词也。而词也是为配乐的歌词,但来自民间。本来诗词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可后来被“穷酸”们加上一些条条框框,特别是明、清两代的“老八股”们,使的它变为“读书”人们专用的游戏。“如果人人都懂律、会 写诗词,我们往哪儿搁?”没有用“雅词”的诗就被谑称为“打油诗”、“顺口流”,使得源于民间的诗词与普通劳动者隔离。其实唐诗,特别古诗词,没有那么多的规定,现在关于律诗的许多规定,是后人逐级加上去,有些是硬规定的,还有的甚至是“钦定”的,为的是在评选“八股文”时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大地限制了律 诗的发展与创新。李白一人就有七千多首诗词,唐宋的那一位文豪没有上千首诗词?可流传和人们知道的又有多少呢?唐诗、宋词之精华也不过“三百首”,“三千首”,看来好诗词率也不过是万分之几而已。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吾等乎?
其实,宋人就已经感觉到了律诗限制太死的不足,就发展了词,律诗“千篇一律”,太死板,限制了诗人的发挥,而宋词则不同,据说有几千个词牌子,三言、两语,长短不限;有平韵,有仄韵,有一韵到底,有中间换韵,相当灵活,可以说,在宋朝,没有规定,而后来人大都按照前人的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词逐渐脱离 了音乐,纯粹成了诗的别体,所以叫“写诗填词。”律诗只用平韵,几乎砍掉了一大半汉字,常用汉字不过七、八千,要表达的也就是“喜怒哀乐”和思想感情等,好词、好句,前人能用的多已用过,加上一大堆死规则,所以对后人来讲,写出一首格律、押韵、平仄等都达满分的律诗,谈何容易?由于对律诗加了许多条条框 框,使得它在唐朝成为顶峰,也就走进了死胡同。看看吧,明清两代的哪些“穷酸”们,对诗词就像对女人一样,用一束又臭又长的布带子裹起来,整天地平仄、对仗,除了在玩游戏式的对联应用的出色外,有多少诗词可与唐、宋人比?这就叫“作茧自缚”。
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交流,由于不是正式出版物,作者可以不受那些“裹脚布”束缚手脚而尽情地创作、交流,使得爱好诗词的人们越来越多,作者越来越多,如此下去,我认为,对诗词,特别是律诗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真正的作家和推动其发展的人物,不是所谓的“科班出身”,懂得规则越多,越难写出好诗词,更不会创作、革新。他们最喜欢比赛会、研讨会,最能表现的地方只是在“歌咏比赛”,“诗词大赛”,还有“演讲会”上当评委、做裁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什么“李白思想探索”,“杜X诗词评”,“苏 X词选集”,用自己的思想,揣摩古人,仅此而已。
请看一些例子:
如果圣人们“犯律”、“出规”,就说“张X、王X岂能不知,一定是…..(一大堆有鼻子有眼的猜想)。请看杜老先生的《白帝》的头两句:“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按律,第二句中第一、二两字该用“平平”,而老人家用了“仄仄”,十六字中,六字重复。可“穷酸”们把它说的头头是道,就好像杜老 先生告诉他的一样。反过来,如果我们用了,有人肯定说不对,是犯规。
如果古人“出韵”就可以解释为:其一、那时格律和现在不一样;二、这个字那时候读那个音;再三、那可能是方言。既然方言都可以用,那么用现代语言写古诗词或律诗有何不妥?出韵就出韵,谁不出韵?谁规定不能出韵?为什么古人就不会出韵?却要牵强附会的解释一大堆。有时候,你会发现,这样是最好的,为什么非要 死套规矩不成?有时候,缺陷可以表达最高的艺术,维纳斯不就这样吗?硬要加上两只胳膊,就不会出轨。运动员有时候“犯规”,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球,不得不犯,非不知也!
有好多词句、成语、典故非常优美,但被做者为了平仄、押韵等,前后调换、本末倒置,失去了句子的精确表达性,出现许多必须由作者注解的地方,否则,让读者不知所云,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失去了作品的本意。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我不知多少人懂得其涵义,本人只是在一次偶尔有别人的解释下才懂,就是 为了平仄,才把一个典故前后改的乱七八糟。
在现代人所作的诗词中,本人最崇拜毛泽东,而所谓的文学家胡适对毛的诗词百般挑剔、吹毛求疵,甚至于攻击、嘲笑。胡适先生要比毛泽东的学问高很多,格律、词规比毛知道的多,但胡适的诗词不见的比毛的好、有气魄,可就仗着自己知道的规矩多,就讽刺毛,这可能与他个人与毛的关系有关,但借此嘲笑毛,就显得自己 的修养太差!
在这里,我以一首打油诗结束:
我们重视现代语,管它甚么平水韵?
买履切莫学郑人,勇于实践理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