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八方

四季美景,八方朋友,一园净土,九州茶香。百年沧桑,千古遗训,两袖乾坤,天下兴亡。
正文

关于民主的对话●

(2006-06-23 09:07:56) 下一个

关于民主的对话 – 答 一个东方来的学生

By 西游

指教谈不上,算是点个人体会吧,难得还有人关心这些问题,谢谢!

1。作者所说的“民主”是什么?

我体会作者所谈的“民主”指的是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民主”一词人们津津乐道,且常以人人当家做主论之,却很少区分民主制度和民主理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民主制度是政治范畴,是利益制衡的产物;民主理念是道德范畴,是与“平等”相连的心理体验。民主理念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现实民主制度保证的民主权利,从古希腊的民主起源与进程到当今各国的民主运作与实践,无不取决于政治利益的博弈,而不是道德的求证。即使在古希腊民主起源时,民主的理念也是公民(不包括奴隶)之间在管理国家问题上的利益妥协方式,只不过是全体公民利益按个体多数的直接体现而已.民主制度是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这种妥协当然可以认为是政治利益博弈的结果,尽管这种原始政治利益是以个体为特征的、朴素的.不过它的不现实性很快就因被集团利益所取代而显示出来。理念和制度的分离也就成为必然。只从民主的道德理念角度谈民主,认为“有了民主就能保证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不切实际的“民主”幻想,是对民主制度及其运作的误解。因为没有有效的运作保证,那也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

民主简述请参看近期的这一帖:( By 路边社)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ychina&MsgID=173379

2。 为什么它在西方那么受推崇?

西方的民主思想起源于古希腊,而近代的三权分立思想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随后出现了以立法、司法和行政独立为特征的现代代议制民主制度,敲响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丧钟。民主制度在西方倍受推崇,我想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这历史上看,比如:( 1 )传统西方文明是在多神教和山地岛国的地域环境下产生的。( 2 )传统西方的历史是以分裂为特征的历史,每次统一都是暂时的。( 3 )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又挑战了一统的宗教,完成了政教分离,实现了个性解放。这些都造就了西方人个体和独立性的特性。从近代实践上看,比如:( 1 )近代西方的工业和商业文明是以创造 ( 或掠夺 ) 财富为基础的文明,对时间和资源的竞争,即促进了科学发展也造就了对外扩张,而商业民主的利益制衡实践成为集聚实力和瓜分掠夺成果的保证。( 2 )美国独立战争后,华盛顿本人并没有具备独裁的威望和地位,又受欧洲民主潮流的影响,这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崛起,也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增添了光彩。

3。 又为什么它不合适东方的国情?

我认为,民主制度的监督功能与专制制度的“包公”依赖相比,具有更可靠的保障意义。实行和不断完善民主宪政是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所以,不是“适不适合”,而是“如何适合”的问题。( 1 )传统东方文明基本上是以靠天吃饭为基础的农业文明,资源和时间都是天定的,人们最多也只是顺天应人而已。与西方人外向的、开放的和激进的特色相比,东方人更具有内向的、保守的和中庸的特点。( 2 )传统东方的历史(以中华圈为例,中亚的伊斯兰文明有其自己的发展轨迹,这里不论)是以统一为特征的历史,每一次分裂都在准备下一次的统一。这造就了东方人集体的、大一统的观念。( 3 )传统中华文化圈内,虽未出现明显的政教合一,却也有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儒家思想的精神束缚,特别是自唐以后,程朱理学的重“礼”轻“商”,抑制了古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因而未能出现新的利益主体所争取的“文艺复兴”和个性解放,也未能产生多元利益制衡的土壤。所以,在这种文化差异极大的环境下,不做好长期充分的铺垫而直接套用西方民主制度的模式和运作方式,会造成无谓的体制震荡,将使国家和民族利益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受损,因而是不明智的。何况西方现行民主制度的运作中,集团利益至上和操作选民两大弊端也未得到圆满解决。

4。 如果要结合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国情的话,前题条件是什么?

现代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实现是集团间政治角逐和利益制衡的结果,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有赖于这种制衡的效率。要建立有效的民主制度,必须有成熟的利益制衡机制为基础,没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制衡,民主制度的监督功能也只是纸上谈兵。一党制下自我监督的难以奏效就是反证。在当今世界,没有相当普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这种足以相互制衡的多元利益群体是难以形成的。所以,“只有发展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实例,正是社会发展和成熟民主运作的证明。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和“该不该”实行民主制度的问题,而是“怎么”在中国土地上能成功建立和有效实行现代民主制度的问题。

5。 而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又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变(改进)来让民主得以生根发芽,长个好苗苗?

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经济发展、法制建设、社会文明和民主教育等很多问题,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 1 )经济发展是催生多元利益主体的前题。要培养强大的中产阶层,以强化民主运作的独立性,尽可能避免金钱的左右;也要为全民参与创造有效的物质条件,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等。。。

( 2 )法制建设是民主制度建立和运作的保证。比如,要有一部三权分立(或其他适合东方的形式,有待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宪法以建立新的国家政治制度;要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以保障个人的财产和利益;要有一部政党法以规范政党在民主制度中的运作规则;要完善选举法,以保证选举程序和运作的有序和透明;要有一部完善的新闻法,以保证舆论监督渠道的畅通和理性发展;要有新的行政法律,以对执政党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要完善公务员制度,以保证国家管理不因政党或党派的更替而受冲击。要有相应的军事立法实现军队的职业化,以保证军队效忠国家而不是哪一个集团;等等。。。

( 3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是实行民主制度的土壤。应树立反对党或反对派是对手而不是敌人的意识;应使民众逐步实现理性化而非情绪化地处理问题,避免以极端和冲动的方式对待选举结果,无论是满意还是不满意,都应有平常心态的心理承受能力;应不断增强对国家负责、参政议政的公民意识,避免相互拆台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等等。。。

( 4 )民主教育的完善是滋育民主文化的水分。民主文化的建立有赖于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和民主意识的培养。要实现以对制度的信任取代对“包公”的依赖,需要漫长的基础民主教育和民主实践的训练,应从中小学起逐步进行选举和竞选实践,使公民 有机会学习和体验民主制度的运作过程,以利于催生一批运作民主制度的职业政客;等等。。。

最后必不可少的一点:要实现和平过渡,所有这一切都只能在当前执政党的认可、参与和合作下逐步完成。建设性的批评、建议和促进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对现执政党和现政府的作用和功绩视而不见或有意歪曲却是大忌,也不是认真求实的态度。事以水到渠成为宜,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据本人的观察,中国社科院和中央党校对民主制度的研究和试点,比那些偏执、片面、只会泄私愤或成天空喊民主口号不干实事的人要深入的多。

一管之见,如认为不妥,一笑置之。

[民主与发展话题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7466]

-------------------------------------

附原文:

一个东方来的学生 评论于: 2006-06-22 10:19:01
[ 浦江的文章 « 重新评价“六四” » 读后 ]

读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弄懂一些根本的东西:
1。作者所说的"民主"是什么?
2。 为什么它在西方那么受推崇?
3。 又为什么它不合适东方的国情?
4。 如果要结合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国情的话,要做什么样的改变(改进)?
5 a 。 而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又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变(改进)来让民主得以生根发芽,长个好苗苗?
5 b 。 或者说,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根本不需要西方式的民主,所以也不需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请指教!

-------------------------------------

民主的概念 , 历史 , 形式 , 呈现 (ZT from Wikipedia)

文章来源 : 路边社 于 2006-06-19 00:03:22

民主政治是一种源于西方,与专制相对的政治体系,其理念简单地说就是“人民作主”。更详细一点说,就是:人民有权参与国家政治,国家权力的来源即全体人 民,人民并不是被国家统治的对象,而是统治国家的主人。基于这个政治体系而形成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民主政治。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一演讲中提出民主政治的精髓是 “ 民有、民治、民享”(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换言之,国家是属于人民的,为人民所拥有、治理,为人民而存在,这个定义至今仍然受到世界上许多人的肯定。
 
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民主”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认为,民主是一个具有阶级属性的概念,所以不存在全民的民主;由于国家的政权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所以民主只不过是在这个国家中的统治阶级内部成员在平等的原则下少数服从多数的一种政治管理方式;而大多数资本 主义国家则认为,民主应该是全民的民主,他是基本人权之一,根据天赋人权的理论,他是上帝,是造物主赋予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能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信仰的不同而予以剥夺。

对民主主义的一个批评是,把民主的程序当成了最高原则,用多数表决的程序代替了全体个人的意志,多数人的意志甚至可以超越少数人的生命权利,可以成为屠杀少数人的借口,这被认为是民主暴政 ( 或称多数暴政 ) 的根本原因。
 
为了防止民主暴政,现在一般认为,社会不仅需要民主,还需要自由与人权来保护少数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

表达自由
信仰自由
免于匮乏的自由
免于恐惧的自由

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
 
目录
1 民主的历史
1.1 古希腊
1.2 古中国
1.3 近代现代中国
1.4 欧洲启蒙时代
2 民主的形式
2.1 直接民主
2.2 间接民主
3 民主的呈现
4 民主人物
5 其他
6 参考书目

[ 编辑 ]
民主的历史
民主制度是一个拥有悠长历史的制度。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

[ 编辑 ]
古希腊
最有代表性的古代民主制度是希腊的民主制度。这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度。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和现代民主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民主 (en: Democracy) 一词源于古典希腊语“δημοκρατία” (demokratia ;δημος demos ;人民;κρατειν kratein 统治;加上后缀 -ία -ia) ,意为“统治归于人民”。 其中雅典发展出了奴隶制度下高度发达的民主文化——每一位雅典公民都能够充分的行使自己的权利,政府还在关键性通票中采用给与参与者一天口粮的方式鼓励公民参与。诸如陶片放逐制均可算是这一民主文化的体现。不过,这种古代的民主是建立在本国公民之上的——换言之就是雅典的 奴隶和最底层的社会成员还享受不到或者难以享受到这种民主的好处(雅典公民仅包括定居于城内的成年男性)。据现代学者估计,大约只有 16% 的古希腊公民拥有民主的权利。

[ 编辑 ]
古中国
西方民主的观念是在 19 世纪末才传入中国。早在这之前,古中国即有孟子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概念,儒家则主张“为政以德”、“爱民如子”、“行仁政”等等之“民本”思想,但是这些政治理念基本上仍然是把人民作为被统治的对象,充其量不过是本来一切以君主本位作为出发点的政治理念,增加 了人民的需求此一思考面向,但人民仍非统治权的主体,故在前述民主的定义下,中国先圣先贤们的政治主张并不被认可能与所谓的民主概念相提并论。但在 17 世纪的明朝末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新的民间思想家,如顾炎武、王夫之等亦产生了原君原臣的民主思想。

[ 编辑 ]
近代现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当时的部分学者如严复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拯救中国的有效途径,大量翻译来自西方的著作,并广泛的宣传。 一般认为,中共执政后,中国大陆并没有实行完全的民主制度。而且,现在中国大陆所谓的民主并不被世界认同。目前看来中共的民主进程仍然很缓慢,不时出现的一些事件使人觉得中国的民主似乎有倒退的征兆。

[ 编辑 ]
欧洲启蒙时代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现代民主概念的发轫期,这个时期学者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直到现在都还被认为是民主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对民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现在社会很多民主形式都是源自这一时期的经典理论。其中三权分立可算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代表。
何者,并且透过法律确保政府执行人民已表达的意愿。换言之,这个概念强调由“人民自己”来治理国家,而非靠某个特定政党或是特定阶级。

多数统治:民主既指全民共同统治,然而纵经商议仍常不能达成共识,因此在需要作出权威性决定时,须依据多数人民的意见。此概念是透过前述几个概念演绎而来,即多数应占有较高的决策地位,但这概念仅适用于全民不能达成共识、争议性较大之时,而非指多数即可享有优势地位、任意而行。

[ 编辑 ]
民主的形式
参见:公民投票、议会、国会

[ 编辑 ]
直接民主
直接民主是由人民直接决定并且执行国家的政策,在古代寡民、公共事务简单,较易实施直接民主,现今社会分工细密且公共事务的复杂性甚高,直接民主几无可能实现。
 
然而,如能适量在采行间接民主的同时,就某些争议性较高的、重大的公共政策决定,交由全体国民表决,诉诸直接民意,则可弥补代议制度的缺失,然而如此偶一为之的直接民主必须有相当的配套措施,透过相当的辩论与宣传、说服,以使民众充分得知决策所应考虑的事项,并且有赖公民的积极参与。以直接民主处理地方上 重大决策的国家有瑞士各邦及美国部分州。

[ 编辑 ]
间接民主
间接民主是现代民主国家实施民主的方式,即:人民不自己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而是透过选举,选出代议士及行政官员、甚至司法官为其处理公共政策。
 
间接民主又可依照代议士是否受选民意见之拘束而有委任代表及法定代表两种,前者系指代议士所为表决或投票均应依照其选区选民之拘束,故代议士代表者为地区利益;后者系指代议士所为表决或投票均依其自己之意志,行使宪法所赋之职权,故并非仅该选区所委托之人。

[ 编辑 ]
民主的呈现
平等参政权:是确保国民作为国家真正主人,而非仅仅为名义上主权者的机制,此乃因为借由严格的法律体系保障平等参政权,国民才能直接参与、影响并且决定国家的政策。保障平等参政权应包括:

选举权的保障
普选权全体公民无论其种族 , 性别都拥有选举的权利。
被选举权的保障
杜绝绝对权利的保障
政党制度的保障
表现自由的保障
司法独立
立法独立
行政独立
三权制衡
言论和集会自由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西游 回复 悄悄话
应当承认,新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得到了人民支持的,也不无朴素的争取“平等”“自主”的人民民主色彩。建国之初的国家政治制度也是按全民民主的形式设计的,并有延安时期基层民主试点的实践。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也有各界支持和参与的背景。

后来走向“专制”,不乏特殊的历史原因。首先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大阵营间你死我活的争斗。一开始就来了个联合国军进朝鲜,让人想到八国联军又来了,明里暗里的制裁渗透不断,以及持续几十年的冷战。后来苏联又想实现沙俄时代的远东梦,造成中苏分裂。再加上满清和老蒋留下的经济发展的低水平格局,即使到了今天,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还没达到东欧激进民主改革前的人均总体水平,当时就更可想而知了。自身的薄弱和对手的强大,使当时的领导人产生了敏感的被颠覆的警惕,“阶级斗争”的意识压倒“民主宪政”的意识也就难免了。再有,以超常的意志和团结在不长的时间内击败老蒋、并赢得朝鲜战争,使中共领导层和老毛的地位被神化,也从根本上抑制了其他社会力量和思想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缺少制衡的权力一旦走偏,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恶果也是不言而喻的。老毛晚年病态偏执和理念误差,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是不可否认的。但如果说老毛就是个只会玩弄权术的小人独裁者,这恐怕不是事实,老毛的著述和经历,特别是抗强权的实践经历,决不是仅仅靠一个小人的智慧所能做得出来的。

如果说老毛时代,有过“独裁”不错。但和国际公认的“独裁统治”还不能相提并论,因为老毛的“专制”和“独裁”并没有以“谋私”为目的,而仍然基本上是以他认为正确的理念“为民”,所以我倾向于“病态偏执”或“理念误差”的说法。目前的中共领导层已经没有人有能“独裁”的威望和地位,未来中共的集体领导也不得不经历内部制衡的实践,再加上外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多元利益群体的出现,中国走上实质民主制度的文化和经济条件才会逐步成熟,一个有着理性、透明、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的新型民主制度将会诞生,无论它是哪种形式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