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八方

四季美景,八方朋友,一园净土,九州茶香。百年沧桑,千古遗训,两袖乾坤,天下兴亡。
正文

涅磐与重生–读《灾年》

(2006-06-11 17:06:57) 下一个

涅磐与重生 – 读《灾年》

By 信步八方

如果比较东西方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大概是由于受宗教传统的影响,一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然是观念的、不是绝对的):东方人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往往依赖外界的、客观的评价,就是别人会怎么说;而西方人则往往更倾向于内心的、主观的评价,就是自身的体验如何 .

由此导致了两种文化在“寻仇”问题上的很大区别。东方人更强调 " 报仇 " 和 " 讨还血债 ", 从复仇中得到满足 , 否则对不起被害方 . 从各种武侠和复仇作品的盛行,可见一斑 .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激发对自身原罪的忏悔,通过原谅和宽容来得到自我的解脱。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的欧洲国家容易取消死刑的缘故.

诗人一向以气势纵横见长 , 这首也不例外 . 但我从中却看到了“复仇”的火焰,它会令人走入一个冤冤相报的死结 , 使人们的内心很难得到安宁,也很容易束缚人的眼界和思维 .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人的境界更代表了文明发展的趋势 , 因为它可以通过反省和原谅使人的心灵得到最终的解脱 .

政治从来都是不道德的利益博弈。尽管政治往往打着“道德”的旗帜,但最终还是“利益”。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 是诗人们最大的痛苦 . 这首《灾年》就反映了这种痛苦。我读该诗可分为四部分,每三段一章,结构清楚: 1. 涅磐; 2. 磨难; 3. 苦炼; 4. 复仇。

涅磐,佛语中用以形容一种高层次的觉悟状态,俗家常用以比喻身死后灵魂的重生。诗人在第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要证实一种觉醒。一句“凤凰见证了,凤凰的涅磐!”,换句话说就是自己见证了自己,看起来是表达了一种内心体验,但却显然反映了内心对自身价值没有被承认的不甘心,因为接下来在这种东方情结的驱动下,虽然经过了第二章,对人间苦难充满道德关怀的千般磨难,和第三章,为寻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万般苦炼,最后还是回到了第四章的复仇,就是要看到“龟子龟孙的灾年”,也就是用预示最终的复仇或是报应来向世人证实自己的觉醒。

实际上,诗人的痛苦多半来自于以道德标准来评价政治。一方面,既然以道德为标准就必须为道德去追求一个政治结果。另一方面,政治却遵循着自己的利益轨迹并不为道德而生存。诗人是在痛苦中寻求一种解脱。而“复仇”的东方观念使诗人选择了 " 讨还血债 " 。这样,心灵是否能够得到解脱呢?多数情况下正相反,不仅不能得到解脱,反而又走入了政治循环的死结。因为谁能说清现在所依据的道德资源是不是上一轮政治博弈的结果或上一轮政治利益重组的牺牲呢?谁又能保证我们自身的认识就一定没有偏差呢?

所以,该诗的第四部分应该写“重生”,而不是“复仇”。因为没有重生,也就从来没有涅磐,而只是在一个死结里原地踏步,那么中间的磨难和苦炼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就像在康熙大帝时代搞反清复明,意义何在呢?而用汉化满清代替推翻满清,才是明智之举、“重生”之策。

所以,真正的心灵解脱是“宽容”而不是“复仇”。“复仇”只是留恋和徘徊在过去,“宽容”才能面对和重生在未来。


这里只是感想,并无任何其它意思。见笑了!

--------------------------------------------

附原文:

文章来源 : 舞XXX 于 2006-06-10 08:55:21

《灾年》 写在六四

荒野的枯草
在穷途末路时
将自己点燃

烈火在燎原

于是,
凤凰见证了
凤凰的涅磐!

东风无情的
鞭打着鸟的翅膀
愤怒的鸟们
投奔了西天

当百姓在瞬间
失去了一切
当欠下的债务
此生难还

当饥寒交迫
已不再重要
当生命被套上
死亡的铁链

当。。。

当诗人
在激动时忘了韵律
当童谣
充满了哲学的警言

当绝望经历了
千锤百炼
它可以穿越
古松的轮年

当太阳!

当太阳锋利的光芒
射入那
见不得阳光的海底

那将是
龟子龟孙的灾年!
6-4-2006

------------------------------------------------

回帖选:

对血腥独裁者的宽容是对善良人民的残忍。我看到的是公审非报仇

- 江XXX - 2006-06-12

-------------------------------------------

完全同意,但现实是残酷的!

文章来源 : 信步八方 于 2006-06-12 17:00:25

人的行为要是都能遵守道德标准的话,那还要国家干什么、还要法干什么、还要三权分立干什么?如果是那样,共产主义社会不是最好吗?为什么要抛弃呢?还是因为不现实, 因为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永远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 现实也永远逃脱不了被“利益”所左右的,所以才要靠利益制衡以实现可控的正义和公正,法的作用正在于此。而法本身也是利益调和的产物,尽管随着文明的发展法与道德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对暴政专权的宽容是对善良人民的残忍,诗人要的是公审不是报仇”,完全同意。但“暴政”“人民”“公审”由谁来定义?何时定义?前因后果如何评价?由谁来实施?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当今世界,您认为会有纯道德的标准吗?您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有这样的“暴政”的共识和“公审”的民意基础吗?去中国作一番认真的实地考察,或是问问常去中国的商人、政客和学者们,就什么都清楚了。如果没有机会实地考察,就回顾一下近几次西方国家的大选也可以,竞选时没有不骂中共的,选后没有不尽快就去拉关系的,还不够嘛。

用道德标准去评价政治斗争是个死胡同,永远也不会有答案。我相信诗人同样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诗中读出的是更多的痛苦和无奈。开首的一句“ 穷途末路 ”和后面遥远的“当。。。”,尽管人性的关怀和奋斗的执著仍跃然纸上,但最后的宣言已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

我举了明末清初的例子: 满清入关之时,立足未稳,反清复明是人心所向。可南明朝廷却在那里勾心斗角,使满清抓住时机定鼎中原,史克法无力回天以身殉国。但到了康熙大帝的时代,如果还搞反清复明,那还有多少民心呢?史克法永远会被称为民族英雄,但人民是不会遵从他的遗志的。它山之石,就不必细说了。

---------------------------------------

按你来说有“纯宽容”标准么?以我浅见,诗人用阳光来代表公审

文章来源: XXX  2006-06-12 17:25:06

足够理直气壮了。如果诗人只是看到现实又向现实低头--还写什么诗呢?-----世界上没有完美,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追求完美的精神。

-----------------------------------------------

同意,不过还有“拯救”的选择,而且可能更积极!

文章来源: 信步八方  2006-06-12 20:31:02

同意“世界上没有完美,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追求完美的精神”!

但在所谈的问题上,方法不仅有“公审”,还有“拯救”。

“公审”是复仇的范畴,多数是消极的,恶性循环的,双输的结局,特别是在认识有偏差时结局就更惨。“拯救”是宽容的范畴,多数是积极的,良性循环的,双赢的结局,特别是可避免认识偏差时的恶果。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这取决于利益的博弈和对时机的把握。

我不反对理想主义,但我更推崇现实基础上的理想,它可以使我们有效地、一步步地缩短与完美的距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