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往咖啡馆的路上。对于社会学家,咖啡馆是观察人类行为的一个最佳窗口。这同一家星巴克,笔者已经度过了九个春秋,所观所感所思,聊写几笔。

今天,这家星巴克来了四个加拿大白人男生,准备用筷子吃寿司。找到一张桌子,却只有两把椅子。这四人找椅子,四下里询问其他顾客:“先生,我能用这把椅子吗?这把椅子有人坐吗?”
笔者认为,出于礼貌,看见别人身旁有空椅子,理应先问一句,因为有可能人家的亲友正在买咖啡,或者正在上厕所。
实话实说吧,有很多人问都不问,直接把你身边的空椅子拉走。

就在他们找椅子时候,笔者身边东亚人模样的女子赶紧跟他们说:“我对面这把椅子没人坐,你们可以拉走!”
我还心想,这中国人还很客气嘛!通常中国人才不管这闲事呢。
结果,后来她讲起电话,一口日语。

笔者进一步观察,这四个少年吃完寿司,收拾好垃圾扔掉,把空矿泉水瓶子带走,还把拉来的两把椅子归还远处。就这一点细节,很多人做不到。笔者经常拍到杯盘狼藉的桌子照片,都是什么人,不便多说了。大家心知肚明。

刚说嘴就打嘴。四位少年走后,又来了几个人,果不其然,二话不说就从别人身边拉走椅子。

路过一处儿童乐园,几乎全是各地移民,心里感慨:地球这么多国家、文化、区域,文明水平确实不一样啊!
笔者家门口有一十字路口,每次我绿灯过斑马线,如有开车人跟我抢道儿,我都会下意识往车窗里看看是什么人。什么人种都有,但是比例绝对悬殊太大。
做人有人品,开车有“车品”。发达国家“车品”一般都比亚非拉强;北京“车品”比武汉强。实话实说,日本“车品”可能是发达国家中最好的。
在加拿大,记忆颇深的两次,我拉着宝宝在绿灯快结束时过斑马线,谁知过了一半,宝宝撅起屁股要大便,此时绿灯已变红灯。你知道,狗在准备大便时候,拉它是很难拉动的;强行拉小狗也可以,但它会很不安。此时此刻,我很紧张、尴尬,因为一次是遇到公交车开到眼前,第二次是遇到私家车开到眼前,从宝宝撅屁股到拉出大便,再到我用塑料袋捡起大便再过到街道另一边,怎么也需要半分钟功夫。
我心想,这要是在中国,90%可能人家会朝我按喇叭了,而且就是开到你眼前的车不按喇叭,他身后的车也会狂按喇叭。
您猜怎么着?这两次,公交车司机和私家车司机都没有按喇叭,而原地默默等候。我感激地朝车窗里挥手致意。您猜司机是什么族裔?没错,两次都是加拿大西人。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笔者不同意素质论。
中国人爱说的“素质”,英文中都没有对应的词。“素质”一说源于老江同志早年接受名记华莱士采访,其间说了一句“中国人素质差,不适合搞西方那套民主”,令人愕然。
然而,这种“素质”论和纳粹的种族理论不谋而合。
我不认可素质一说。我认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大环境又决定了家教水平。大概统计一下:老牌发达国家综合教育水平、人类发展指数都更高,日本是18个老牌发达国家之一,是亚洲最好的。韩国、新加坡这种新晋发达国家还都有差距。
举例说,温哥华二十年的经历,凡是西人小孩子要来摸你的小狗,家长都会先问小孩子:“哎!我怎么教你的?你要跟人家怎么说来着?”
摸完了之后,大人又会问一句:“该说什么了?说谢谢!”
相比之下,有一年夏天宝宝在某星巴克咖啡馆外面嬉耍,一群来自台湾的夏令营小学生叽叽喳喳路过,只见一男孩儿上来就踢宝宝的头。我可以骂人都不带脏字,道:“这是谁家的孩子,有人生没人教啊?”
又有一例:就在前两天,一中国女子带着刚会说话的女孩儿经过,看见宝宝在路边玩耍。这女孩儿拔起小草往宝宝头上扔去。因为对宝宝没有伤害,我也没说什么。可气的是这大人完全不当回事,不闻不问。在她眼中,一个是孩童一个是动物,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人就这样,这孩子长大修养能好到哪儿去?根据笔者十几年经验,从对宝宝这种态度,亚非拉国家都有一致性,欧美却截然相反。
人的个性是一原因,家教好坏又是一原因,而家教好坏的原因又在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粗略来说,中国的家教基本上是这样一些层次和脉络——
第一,不求别的,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健康、不生病。95%的家庭都是这种家教。
第二,再高一层,长大学个一技之长,能有个饭碗自力更生即满意。80%家庭都会达到这一层家教。
第三,再高一层,在外不惹事,不给家里添麻烦。70%家庭又添了这一层家教。
第四,再高一层,学习拔尖,上个名校,找个好工作。50%的家庭会达到这一层。
如此一来,中国式家教和印度家教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中国更看中公务员工作,而印度家长则普遍希望孩子成为医生或工程师,并移民发达国家。
除此之外,中国家长在培养孩子以下的品质方面不是很普遍,至少没有发达国家普遍:
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热爱大自然,培养爱心和责任心;自立自强,早早开始打工赚零花钱;培养健硕体格、健美身材、团队精神,参加棒球、曲棍球、橄榄球、美式足球等项目;参加慈善活动,跟大人一起做募捐、义工,从小耳濡目染,培养公益精神。
和欧美国家相比,俄罗斯是个奇葩,但是俄罗斯的家教也不太差。笔者20多年前去过俄罗斯海参崴,发现虽然物质匮乏,但文明程度还是在中国之上。后来跟俄罗斯人深度探讨过,她说道——
“我们俄罗斯,幼儿园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吃饭不能吧唧嘴。中国可能家里不教,幼儿园也不教,所以吃饭吧唧嘴的特别多,刚来中国时候吓一大跳,很多穿戴时尚的美女吃饭也吧唧嘴,而且自己浑然不知。男人嘛,穿黑皮鞋不能穿白袜子,这在俄罗斯从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会灌输。貌似中国人不在乎,所以穿黑皮鞋和白袜子的男人比比皆是。看歌剧、芭蕾,都要着正装,家里再穷得揭不开锅,这点体面也是有的,但是我看见中国人穿着大裤衩子和拖鞋去看歌剧芭蕾......。”
去年回北京一趟,虽然变化不少,但是过马路还是有些胆颤心惊。原以为我是绿灯,又走在斑马线上,在加拿大基本都是大摇大摆过我的马路,但是在北京突然不敢了。虽然路权在你,但是人的命只有一条,请问你敢大摇大摆过马路吗?
中国可以一夜之间恢复蓝天白云,但要达到顶级的人类发展指数,恐怕还需要至少半个世纪。
谢谢分享经历!
在麦当劳带孩子吃饭的家庭很多,常见老墨,也有越南人,大多人走了就把吃剩下的包装纸和残渣等留在桌上,碰都不碰,还有桌面上撒的饮料,他们就不管。 也有把大的包装纸扔了,小的就留下。我有时帮清理桌面,没时间就不清理,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谢谢楼主的文章。也提醒自己外出就餐注意这些问题。不过,各族裔好坏都有。
National character?
National character is a term for the genera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behaviors attributed to the people of a nation, but the concept is highly controversial and often considered an unfounded stereotype.
It is studied in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and is often defined as the sum of qualities across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but research shows that perceptions of national character don't consistently reflect actual personality traits.
Definitions
Collective traits: National character can be defined as a set of psychological traits that distinguish the people of one nation from another, or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behavior found within a society.
Cultural norms: It can also refer to a system of conducts, values, and convictions shared by the majority of a society, or the mentality present in a culture's 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似乎全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