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UDreamers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日韩骨子里都一样:我生活中的小日本儿的故事,和中国人没太多不同

(2025-09-30 23:07:55) 下一个



中国游客去日本,都带回来两大印象:一是干净,二是礼貌。

而侨居日本一些年头的中国人都说着同样的话:日本人没有人情味,很难交朋友;日本人永远跟你保持距离,从不深交;日本人钉是钉铆是铆,做事很有原则,不会一点疏通。

更多的微信段子和短视频把日本人捧成了儒家圣贤,什么素质高、公德高、善良、正直、诚实、单纯等等。

而我接触了这么多日本人,时间长了,觉得中、日、韩,骨子里还都是一样的,大同小异。旅日中国人因为社交和融入受挫,爱过于强调不同,却忽略了两个民族更多是相同的地方。

日本女士甲,中文已经流利得快成母语了,聊起天来,说成语、歇后语,如连珠炮弹。可别说中国人什么劣根性,我看中国人的毛病,她全有,比如用恶毒的语言贬损挖苦他人,她很在行。当然,你跟她不熟的时候,她绝对一副日本良家妇女形象,温良恭俭让汇集她一身。

日本女士乙,空姐出身,是我遛狗时认识的。那一年我跟一朋友去拉斯维加斯三天,家里钥匙给一个中国朋友,拖他每天来给宝宝喂食喂水遛弯儿散步。谁知这人竟然把钥匙给了这个日本女的。结果这个日本女的带了几个人在我家里开了一个大party,用了四个高脚酒杯,崭新的烤箱里全是面包渣,浴缸里还扔了一条毛巾。可把我气坏了。

我们带日本女士乙去参加一个慈善募捐晚会,有丰盛的免费晚餐,晚餐后有捐款环节。结果这姐们吃免费饭的时候来了,吃完就拍拍屁股走了——趁捐款环节开始之前。

不久前家里民宿入住一20岁出头的日本男生,持假日工作签证来,在我家住了两周,同时入学英文学校。他的英语在日本人中算是好的了。人倒是不脏,就是掉头发。两周内,我做了两次饭,让他也来吃。第一次是我创新的意大利面,他和另一客人(美国纽约女)都连连叫好,那次试验的确相当成功。第二次是米饭炒菜,敢情日本人还是跟中国人接近,遇到米饭炒菜,垂涎三尺、大饱口福,且深解思乡之苦。这日本男生发来短信说,他吃得一干二净,没有过瘾,还想添饭。

我对客人的热情无私,令这日本男生感动。他竟然两次跟我说:“你就是我第二个父亲!”

我听了顿时不爽。

我心想,你这瞎说什么呀?虽然按年龄我比你大一辈,但是没有这么说话的,因为这话提醒了我对年龄增长的意识,西方社会不喜欢。看看给我理发的黎巴嫩小哥,张口闭口称呼我“Bro(哥们儿)”就蛮好,不像是中国人,乱叫大妈大爷老头老太太什么的。邻居一西安老太太今年78岁。我认识她时候她才60多岁。初次见她之前,别人提及她就说是一个“老太太”。我一听“老太太”就往80多岁上想,谁知她也就是60多。当然,她那时候很不高兴别人叫她“老太太”。现在78了,叫她“老太太”她也认了。

退房时候,跟中国人爱要求加微信一样,日本男生问我有没有社交媒体。我说,啊,我知道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都爱用Line,我有Line,但更多用WhatsApp。他连连叫好,说他也有,赶紧扫了我的二维码。

于是,即便退房了,他还一直保持联系,向我汇报他的情况。

昨天他发来短信,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在一家咖啡馆找到了工作。

我心想,日本人的幸福阙值真低,谋到一个咖啡馆的工作就跟登天了一般;而印度年轻人则非要当工程师、程序员,非要去硅谷,才算光宗耀祖。

日本人的胸无大志,是均贫富后现代社会普遍有的现象。我曾经接待过的一个28岁丹麦年轻人,最伟大的雄心壮志竟然是成为糕点师,而他父亲并非蓝领,却是一个著书颇丰的有名的汉学家。

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到咖啡馆工作、面包房工作而举家庆贺,中国社会就绝对消灭了戾气、攀比、内卷、仇富,而步入和谐、安宁以及像日本一样的佛系。

接触多了、深了,日本人骨子里还是跟中国人一样的,真真是一个儒家文化的产物。当然,你在职业场合认识日本人,他们就选择职业的方式交往,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在生活中邂逅的,基本上都想交到好朋友。人是社会的动物,日本人也一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在和平时期,日本民众无疑是世界上最谦恭的民族。
而在战争时期,日本士兵无疑是世界上最残忍的士兵,比德国士兵残忍多了。
为什么会是两个极端?
我猜:正如博主所说,日本人在骨子里和中国人一样,也会出现负面情绪。而日本那个谦恭的社会,压抑的个人心里的负面情绪,不能释放。战争一开始,那些比别的民族积蓄更多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就出现了和战事无关、只为达到心理满足的极端暴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