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北影厂有一惊世之举——斥资2000万人民币拍摄六部电影系列长片《红楼梦》,因为跟央视87版几乎同时进行,所以当时引起央视《红楼梦》剧组的高度紧张。
而当年影视画报经常对比两个版本的剧照。谁知还没播出和公映,观众就倾向于央视版了。我还记得我那时上初中,有画报上将邓婕的王熙凤扮相和刘晓庆的王熙凤扮相进行比对,人们纷纷开玩笑说刘晓庆演的不是王熙凤,是三等媒婆。
为什么央视版成了经典,北影版却至今无人提及、无人问津?为什么央视版频频搞20年、30年重聚首,而北影版连个电视访谈节目都没有?
看看当年的实力——
北影版,投资2000万人民币,当年属于巨资。
央视版,资金只有500万人民币,捉襟见肘。
北影厂,乃是全国实力最雄厚的电影厂。拍摄古装大片,当属北影。
央视,刚从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没几年,地位甚至一直不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那电视机刚刚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而且都是14寸黑白电视的时候,电视剧的风头还远远不如大银幕上的电影。
北影版总导演用的是江青青睐的大导演谢铁骊,曾执导过文艺范儿颇高的《早春二月》,也执导过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其风格中规中矩、运用镜头语言相当娴熟,几乎无懈可击。但是执行导演不是谢,而是一个叫赵元的。
央视版导演是王扶林,在此之前只有《敌营十八年》为人所知,基本上是个名不见经转的电视导演。还谈不上什么风格、特点。
因此,北影版的《红楼梦》制作之精良是远在央视版之上的,比如摄影、置景、道具、服装、化妆、群众演员等等。
今天粗谈一下为什么北影版《红楼梦》为什么被人遗忘了。这六部也不能说多差,就是太平庸了。
第一,导演可能不通《红楼梦》,全片多数地方的处理都不是很精准到位。
第二,演员年龄偏大,而且遴选演员不考虑是否跟人物年龄、气质契合,而过多考虑名人效应。比如用了当年如日中天的刘晓庆、李秀明、马晓晴、陶慧敏、傅艺伟、李玲玉、丁岚。
第三,按说作曲是王酩,那可是比王立平还要大的腕儿,但是感觉好像是赶作业似的,凑合攒了一个谈不上有什么旋律的主题曲,再在主题曲上改改就用在不同场景。倒是用了一堆民乐乐器。片中的《题帕三绝》更是败笔。
下面粗略过一下一到三部的一些失败的地方:

北影版拍了太虚幻境。央视版王扶林称他的最大遗憾就是因为经费紧张没有拍成太虚幻境,而从林黛玉进府开始拍起。
笔者认为,影视作品就应该从黛玉进府拍起;拍了太虚幻境反而有损作品的现实意义。
和欧美小说不同,也不被欧美文学界认同——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如《水浒传》、《红楼梦》,都有神话色彩的开篇。这是因为章回小说源于民间说唱艺术和讲史话本的传统,用神魔鬼怪或带有宿命论的开篇给整个故事立下基调。从现代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偏偏加上一个神话色彩和宿命论的开篇,对作品会有一定损害。所以,太虚幻境一幕,当年的小说可以有,但是现代社会改编影视剧则完全没有必要。

北影厂不愧北影厂,制作还是很考究的。黛玉进府,即便匆匆闪过的一个镜头,也摆放了很多黛玉的行李箱。

黛玉初见贾母,竟然一直趴在贾母大腿上嚎啕大哭,合适吗?她又不是贾母一手带大的,还没有那么亲近呢!况且初进贾府,理应如履薄冰、步步小心。这一点央视版处理得就很到位。

整个北影版《红楼梦》,一群演员都脸盲。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几乎一个长相。袭人、鸳鸯、麝月、紫娟、莺儿等丫鬟,也几乎是一张脸。所以要看好几遍才分清谁是谁。

用了赵丽蓉扮演刘姥姥,肯定不如沙玉华。赵丽蓉演的不是刘姥姥,她演的是小品。她习惯自由发挥,但是因为文化不高,发挥经常离谱。比如板儿摔了一跤,她把板儿扶起摸摸哄哄,说“没摔疼吧?” 然后又照板儿后脑勺打了一巴掌,道:“叫你不好好走路。” 这摸三摸又打一巴掌为哪般?

可以明显看出,大多数演员是《红》盲,也不像央视版办学习班,所以表演起来完全脱戏。比如周瑞家,根本没有演出势利马仔的感觉,倒是一个憨厚无比的大妈。央视版的周瑞家就很出彩。

北影版的平儿,实在让人记不住有何特点,比央视的平儿简直逊色太多。

倒是置景很阔绰。这是贾琏、王熙凤住处,明显比央视版更考究。

北影厂拍片经验当时远比央视丰富,摄影棚、器具库房都在亚洲名列前茅。央视版中贾琏和王熙凤住处实在太简陋,哪里像堂堂荣国府长孙宅邸?比《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家都不如!

邢夫人、王夫人,简直像孪生姐妹。且表演都不精准到位,犹如蜻蜓点水。

刘晓庆啊,刘晓庆,只要演厉害的都像她演的慈禧太后,只要演疯癫的都像她演的《瞧这一家子》里的张岚。她演王熙凤,也带着深深的“刘晓庆”特色。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卯正二刻去查考勤。卯正二刻应该是早晨5:30,天还没亮。这北影版可好,已经是阳光明媚的大白天了。

北影版的摄影还是很有文艺范儿的。央视版,严格来说,一个摄像机扛在肩上,拍了36集,是很不容易的。那时候没有轨道,没有摇臂,没有斯坦尼康,全是一个人的体力活儿,所以电视剧的摄像谈不上多么出彩,能拍下来就已经不错了。

更为诟病的是女扮男装的贾宝玉,导演分不清影视写实和戏曲写意的区别。用了女的,也不用一个高大一些的,结果是跟一群姑娘一起,宝玉最矮小。和林黛玉同框,大黛玉、小宝玉,非常不和谐。
而且宝玉的配音是上译厂的李梓,越听越感到简爱来了。

这北影版的林黛玉,一副丫鬟气质。

贾政暴怒之下打宝玉,竟然有男仆上前制止。主子教训儿子,一个仆人顶多下跪讨饶,怎可能朝主子直接动手叫停?

按说宝玉被打得皮开肉绽、头晕目眩,早该昏死过去,可是这里竟然还底气十足地抬头哭叫,看来打得还是太轻了。

这刘晓庆演王熙凤,咋又回到《瞧这一家子》的张岚角色上了呢?瞧这二郎腿翘的!
总之,这是一部平庸的作品,与谢铁骊和王酩的地位严重不符,毋庸置疑。
您可以在文学城开博啊。
幸会幸会。希望大家能心平气和地探讨影视剧再现红楼梦的得失。
我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有些内容与您回帖相近。请问这是您的文章吗?
《红楼梦》跟片记(1-10未完)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2844103/?_spm_id=MjI0MzAwNjk1&_i=9413677O2Yfybe
楼主想说北影版导演谢铁骊不懂红楼梦?您可太敢开玩笑啦。谢导可是1982年就把红楼梦的剧本第一稿写出来了。王扶林号称用一年时间读原著,结果还是错别字连篇,"元妃沈亲","世外仙猪寂寞林”。看了王扶林宝钗扑蝶做不出蝴蝶,演员表演了扑空气后,我在剧组问谢铁骊导演他准备怎么拍“大如团扇”的蝴蝶?他告诉我只有南美洲的凤蝶有那么大的个头,真蝴蝶不可能听话的,他会做假的三维的,与宝钗的扑蝶表演叠印在一起...我还亲眼看到谢导翘着兰花指教演员补雀金裘,捻金线,穿针等等,一看就知他自己做过针线而且水平不错呢。谢导满嘴都是红楼梦里的典故,他说过他一面读书就一面想这些情节如何用电影画面来表现,比如“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王扶林明显没有这种才华。
89版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拍了一部诗意红楼,展现了红楼梦的文学意义,其中的诗情画意令人难忘。谢铁骊导演的柳絮诗会乃是各版红楼中的独创。我没有在其他版本里看到过用画面来表现诗词的,87版则连尝试的努力都没有。
87版里若不是王立平的音乐里用了人物归宿的几首曲子,整个剧本就失却了灵魂。第五回太虚幻境是公认的全书总纲,其中各种提纲挈领的暗示,谶语,四大家族的衰亡,12钗的命运,全书重大事件的走向,舍弃这一回真不是一般的遗憾,不是什么资金,技术,封建迷信等等可以作为托词的。这是对全书思想的理解问题。
王扶林踩踏老对手89版不遗余力。什么从来不主张用女宝玉啦(其实自己的女宝玉一直在剧组参加排练,不过是后来运气好,有了男宝玉),什么89出来87不再挨骂啦,10出来87成经典啦,他可没少吹捧自己。87版被捧上天王扶林一直在推波助澜。
?89版用了1700万,其中300万在北影厂内建了贾府,宁荣街,栊翠庵,还有一座仿清楼,这些后来成了北影厂的固定资产。而87版自己在87年出版的《宝黛话红楼》里白纸黑字,用了850万。
89北影版为何结果惨淡?生不逢时!1989年发生了什么,你懂的。“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