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UDreamers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给87央视版《红楼梦》挑刺儿大全(五)

(2025-09-23 11:46:05) 下一个

继续看87央视版《红楼梦》的漏洞——如此多瑕疵,已经足够掩瑜了,因此该电视连续剧可以说空前,但不能说绝后。期待将来的艺术家能拍出真正的经典作品来。



贾琏来尤老娘和尤氏姐妹处,外面冰天雪地、白雪皑皑,家门竟然一直大敞着,只垂着一个竹帘。这古人这么抗冻啊!



贾琏进屋以后,冰雪天居然掏出了折扇。估计导演为了展示他公子哥儿的风度,不管天气如何,不管外面如何寒风刺骨,且家门敞开,又没暖气,却依然让他舞弄起了随身携带的折扇。



此时尤老娘和贾琏对话,可见背景依然是家门大敞,外面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贾琏和尤二姐同房,放下了床帏,居然也不吹灭蜡烛,难道剧组不怕他二人颠鸾倒凤引发火灾?



匪徒抢劫薛蟠,生怕世人不知他们是绑匪,每个人一副标准匪徒打扮。而事实是,再愚蠢的绑匪、强盗都知道作案时要千方百计掩饰、遮盖自己的外观,以便逃跑和藏匿。

这些错误或漏洞,多半是因为导演深受中国戏曲传统写意的影响,而忽视了影视作品的写实性。



化妆师光注意金陵十二钗了,男角色却太将就。看看薛蟠,头发都长到太阳穴和腮帮子上了!



原著中说贾琏在小花枝巷给尤二姐购置一处有20多间房间的宅子,据考证北京胡同里确有此巷,应该是比较紧凑的院落,可是剧中却像是深宅大院,和荣国府里的场景别无二致。



剧中尤二姐照镜子梳妆打扮好半天,问善姐要头油。一个近景显示一根或一缕长发缠到了步摇上。这得多么心不在焉啊!



贾琏和秋桐同房晚上,竟然有双喜字和简单的婚礼庆典蜡烛。古时候妻妾等级分明,娶妻和纳妾完全两回事,纳妾相当于家里添丁,压根儿没有婚礼,不会贴双喜。妾其实就是个可以给男主人传宗接代的丫鬟、佣人而已。

娶二房奶奶尤二姐则不一样,除了有信物、媒妁之言,还举办了婚礼、购置了婚房。



尤二姐吞金自杀,原著里没有描写金子形状、大小,只简单说了一句尤二姐也不知它多重,就一口吞了下去。根据剧中展示的金条的大小,可以下结论这个金子吞咽以后不会致死,第二天大便就拉出来了。导演也不咨询一下专家,想当然地用了一小根金条道具,却搞了一场乌龙。



吞金子自杀,一般原因一是金子尖锐的部分导致内脏大出血,二是重金属中毒。如果这般痛苦,那么死后面部表情和肢体形状会狰狞、狼狈,至少没有剧中展示的那么安详和整洁。



不知这贾琏家和宁国府是不是一墙之隔。这边发现尤二姐已死,说话间尤氏便赶到了,神速啊!



贾母身后的家具,一看就是未抛光就刷漆了,而且上面还落了厚厚一层灰。这豪门家就这么寒碜啊!



这里更有意思:贾宝玉身上的衣服和帘子竟然用的是同一块布料!这贾家如此俭省,给下人树立了多么好的榜样啊!



雪里发现通灵宝玉,可是这雪,简直就是碎棉絮啊!



探春出海远嫁,嫁妆竟然还有花瓶摆在箱子外面,也不怕一路上船颠簸、海风吹,给摔碎了?



堂堂南安太妃义女和亲,居然藩国没有一个来迎亲的?这泱泱大国岂不是太丢人了?



抬嫁妆的和探春同时登船,可能吗?为了主子的便宜,怎么也应该下人都准备好了,就等开船了,才麻烦主子登船,对不对?就好比习近平登飞机出访外国,怎么也要让机组人员、随行人员、行李都到位,再麻烦习总登机吧?



贾家送亲队伍,看见一个烫着头且三七开的婆子,这剧组化妆真是主次有别啊!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lsjr 回复 悄悄话 一个平均文化水平是小学毕业的87剧组里,你能相信一下子跑出四个文学青年来?陈晓旭是诗人,还会写美丽的散文(“梦里三年”);邓婕文章也挺漂亮(“我演凤姐”);王贵娥写了选演员的花絮段子,至今脍炙人口;欧阳奋强干脆成了电影美学家,在“宝玉日记”里大侃巴赞,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他那三年到底是在拍戏还是在读电影美学研究生?
陈晓旭被我师兄要求背几首泰戈尔的诗歌来充门面,她最终不愿撒谎没有背。
邓婕是最早承认文章是别人替写的一个,她说自己写不出来。
王贵娥差点被请到电视台去给大家讲那些选演员的故事,她吓得快哭出来,故事是别人写的呀。
欧阳奋强后来再不提他与陈晓旭合写了一本书(指《宝黛话红楼》)。
红米2015 回复 悄悄话 lsjr 2025-09-24 20:22:36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哈,挑刺儿挑得好!王扶林拍完自己都不敢看,承认“太粗糙了”。
要说87版可是炒作的鼻祖。挂名的“顾问团”,所谓陈晓旭写诗(《我是一朵柳絮》),剧组选演员的那些妙趣横生的花絮段子,都是咱师兄的“功劳”。

哇,这个可是惊人爆料,此前从未见过。
SUDreamer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sjr' 的评论 : 嗯,打油诗,竟然惊动了王扶林。
lsjr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哈,挑刺儿挑得好!王扶林拍完自己都不敢看,承认“太粗糙了”。
要说87版可是炒作的鼻祖。挂名的“顾问团”,所谓陈晓旭写诗(《我是一朵柳絮》),剧组选演员的那些妙趣横生的花絮段子,都是咱师兄的“功劳”。他当年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好几个星期,又写书(《宝黛话红楼》),又替陈晓旭写了一组朦胧诗,发表在《诗刊》旗下的《青年诗人》杂志上,为挣稿费忙得不亦乐乎。我当时真是开了眼了,原来可以编故事炒作的!现在陈晓旭被神话,87版被捧到天上,成了炒作的“经典”。我从此对媒体大打问号,总要想:它们是不是又在撒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