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18这天国内首映呼声颇高的电影《731》,加拿大温哥华也引进了,选片人员特意选择了两处华人人口最高的地区的大电影院:一个在列治文,一个在温哥华南区。说明选片人心知肚明:这部片子走不了主流路线,只能在华人群体里放放。
进入偌大的影厅,就我和宝宝二人。后来陆陆续续来了一群中国学生,观众还是太少。
看完电影,邻居一西安老太太来了个电话,说她不敢看《731》,怕看了难受。我回答道:“你放心看吧,我保证你看了不难受。” 笔者的言下之意是影片实在太差了。
欧美、苏联/俄罗斯都有经典的史诗战争巨片。唯独中国,每次拍一部战争片出来都寄无限希望,但都差强人意。习惯性的失望,宛如遭受了中国男足又一次失败。
据说,日本右翼势力本来十分惧怕该片在国际上公映,但是一听说影片放映后反馈很差,于是立刻停止了叫嚣。因为这部影片如果拍得差,效果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批判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灭绝人性的杀戮迫害,反而让西方人觉得可能就是仇日的中国人搞的一场乌龙。
简单说说《731》差在何处——
第一是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完全是个四不像。甚至还不如《地道战》、《地雷战》,这二部被纳入“军事教育片”范畴,也成了经典。
第二,本应该写实的电影,在照明、构图、色彩上都偏向风格化;本应沉重、严肃、悲壮的题材,却无厘头地加入黑色幽默色彩。
第三,演员实在太差。姜武,说话、声线和举手投足简直是姜文的翻版,总让人出戏。日本女军官用了一个完全没有日本味儿的中国美女,自我意识很强。群众演员更是一个个养尊处优的感觉。那些正在被做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的演员,一个个表情就像是在打新冠疫苗一样。
在北京时候,曾有一位资深电影人跟我说:洋人天生比中国人有演戏的天赋。我还不置可否:都是人,怎么表演天份还跟种族有关?
不过看了《731》,我开始相信她的判断了。看了无数遍《辛德勒名单》,那里边的群演都是在波兰克拉克夫当地百姓中挑的成百上千人,影片中奥斯维辛集中营内一幕幕,尤其是毒气室,简直是活纪录片!令人叹为观止。再看看《731》,几乎每个群演都是败笔,严重怀疑是不是都来领盒饭的。
当然,这和导演的水平不无关系——
首先,该片导演没有切身体验则罢,但至少也没有做足够调研。片中被关押的人还高声斥责汉奸,高呼“打倒法西斯”云云。事实上是,一个人被关押少则三四天多则一星期,他早就怂了。如果是儿童,被关一天一宿就已经崩溃了,结果影片偏要再塑造一个“小萝卜头”出来。还有,现实中,日本人根本不可能给被关押人如此多的交头接耳机会。片中,一群人看着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电影还聊起了大天,甚至谈笑风生,这不是胡扯吗?
第二,该片塑造日本人的惨无人道,不是从细节上来体现,而硬是要靠表演,所以片中总是从肢体语言、声调和表情来刻意把人“演坏”。事实上是,日本人对你好和坏都一样没有表情。他下一分钟要对你下毒手,这一分钟依旧给你鞠躬,道声:“麻烦你啦,要给你带来麻烦啦,要让你受罪啦。” 你越是展现日本人的民族性,就越深刻揭露出日本人的虚伪和残暴。而且,他就是下一秒要释放你了,也根本不会给你陪笑;他会一样没有表情。
第三,该片导演只是罗列了些各种实验的名称,但因为故事和人物过于单薄,所以这些罗列几乎让该片成了为731纪念馆拍摄的介绍片。这位导演应该知道,故事片的灵魂是故事;有故事就得有人物,有人物就要有人物动机和戏剧冲突。该片却几乎一无所有。
第四,二战片通常以舒缓、平和、温情的情景开场,对观众心理要做一个铺垫,为的是衬托后来的战争的惨烈。比如《血战钢锯岭》以浪漫爱情和家庭生活开始;《珍珠港》以一场激情澎湃的三角恋开局;《辛德勒名单》开始则是一片歌舞升平、觥筹交错;《钢琴师》的开端是温馨和睦的犹太人家和优美的钢琴旋律。而这部《731》和《南京照相馆》又走了老路子,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缺少铺陈和过度,也就缺失了对比。
总之,笔者认为这样的电影要拍就拍成经典史诗大片;要么就不要拍。如果是国家的项目,应该邀请李安这样的国际级别导演重新规划剧本。对于这样重大题材的电影,以后不要随随便便就让如此水平的人接手了。现在可好了,因为反馈差,日本右翼势力反而不闹事了。这不是弄巧成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