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总是有贬低加拿大、美国医疗体制而褒赞中国医疗的段子,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三地的求医经历。我虽然三地求医经验都有,但更多集中于美加两国对比,而对中国的记忆早停留在了二十多年前,非常不佳,往事不堪回首。
前几天北京的一个朋友骑自行车腿摔断了,叙述了他的求医经历——
他是自由职业者,没有医保。
很久没骑自行车了,偶然骑了一次,却摔了一大跤。当即不能站立、不能行走。
因为担心开销巨大,他没想到叫急救车,而是叫了过路的两个少年帮他搀扶起来,挪至路边,然后让他俩再帮他叫个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来到后,他请两少年帮他扶至车内,告诉司机开往最近的三甲医院——朝阳医院。下车后,又请司机将他扶到急诊室。这两个少年和出租车司机还都不错,都帮了他忙。他感觉国人的公德心比以前有所改善。
那么,在加拿大会怎样?
在温哥华,一个移民自西安的邻居老太太摔过,但腿部只肿胀流血,没有骨折。路过数个老外都停下来问要不要帮她叫急救,她坚决不叫,最后自己走回家。好在她摔得不厉害。
如果叫急救,就打911。在温哥华所在的BC省,叫急救的费用可以是零元到80加元不等。如果是治疗需要,医疗机构之间运行的急救车费用为零;如果你有医保的额外补助(比如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急救车费用也为零;如果叫了急救,但根据情况被拒,费用为50加元,这是为了避免人们滥用急救;地面和空中急救,费用一般则都是80加元。曾有人参加Meetup野营活动,深山老林里突发心脏病,叫了急救直升飞机,费用也是80加元。这时候他就不说中国医疗这好那好了,对加拿大开始感激涕零。
曾有一国内游客来温哥华初次尝试一根大麻烟,感觉不妙,叫了急救。按说这种情况通常会被拒,但是急救仍把他送往圣保罗医院。在急诊等候时候他觉得好了,于是自己悄悄跑了。之后一两年,急救中心都按他临时住址寄去账单,要求支付80加元费用。他没有支付,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他们对外国游客没辙。
而在美国,叫急救的费用根据需要的服务、地点、运送距离,可以是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
急救费用和医疗费用是分开算账的。
再对比一下加拿大。
2013年温哥华我邻居一老外摔断了腿,我给叫的911。大约15-16分钟急救车到家。两个人高马大的急救员现场先给处理一下,还不停地跟伤者说话,查看和保持他的清醒,然后将他抬上担架,抬进急救车。这里不主张请人帮忙和叫出租车送急诊,因为一般老百姓不懂急救知识,可能会在搀扶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而且坐出租车,要忍受交通堵塞的烦恼,而且不像急救车有优先路权,所以会耽误治疗。因此,一旦发现不能站立、行走,要尽快叫急救,而不是麻烦路人帮忙叫出租车。
再说上面国内的朋友乘出租车到了朝阳医院,他被要求住院一个月。在他坚持要求下,住了14天就出院了,否则还会继续住下去。医生让他先消肿,几天后才手术。
手术是腰麻。麻醉过程中,麻醉剂量不够了,开始觉得疼了,又添了镇定。手术刀口缝合用的是钉书器。住院的两周,顶多见过两次医生。服务态度一般。
而上述加拿大的朋友摔断了腿,到了圣保罗急诊立即手术,肯定是全麻——不知为何朝阳医院用腰麻,美国、加拿大我两次切脂肪瘤都是全麻,他们一定要让你舒舒服服,一觉醒来全好了。我感觉美国的麻醉技术很高,确实舒舒服服,一觉过去什么都好了,不恶心,不难受。从未听说还有做了半截手术麻药散了,开始觉得疼了又补麻药的。
温哥华的这个朋友在医院住了三天即出院。出院后护理有第三方机构负责,定期来家里查看,根本不需要住院半个月,占用医疗资源!他的伤口是可吸收线缝合,由于白人皮肤没有中国人的疤痕体质,他称至今刀口都看不见了。
胳膊、腿的伤痕缝合通常用可吸收线缝合、钉书器缝合或胶水。钉书器比较常见,但是我去的美国医院给我的手术全用是胶水,他们已经用了十几年了,早已经不用钉书器或可吸收线了。用了胶水才知道胶水实在先进多了,愈合快,不易感染,术后护理简单,很快能见水、洗澡,跟没做过手术一样。
关于服务态度,我在加拿大和美国都做过手术。加拿大态度最好,好得能让你哭!美国也不错,但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你会明显感觉医护人员都很疲惫,但尽可能对你耐心呵护,一批批医护人员会像走马灯一样不停来你病房问话。
最后对比一下费用。国内这个朋友没有医保,全部开销是两万多人民币。
加拿大温哥华这个朋友则全部一分不花。虽然小病、慢性病会有漫长的等待,但是遇到这种紧急情况,加拿大医疗体系还是可圈可点的。
美国,如果没有医保,同样的手术非手术护理部分费用是2500美元,手术部分费用是17000到40000美元不等。
谁好谁坏,不要过早人云亦云,还是要自己多多体验,反正肯定是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