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UDreamers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温哥华看《南京照相馆》:我的粗评,特来挑刺儿

(2025-08-15 23:27:46) 下一个



今天是2025年八月15日,温哥华选在日本投降80周年纪念日在院线公映呼声颇高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只有极少数影院引进,所以还是很小众。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来观影,观众不多,貌似只有两个西人,包括我们的朋友在内。起初这个西人朋友还念叨怕没有英文字幕。我心想,如果没有中文字幕,我会和他没有英文字幕一样听不懂——片中不是南京话就是上海话,还有一半的日语,基本一句都听不懂。

总体感觉如下:

首先,这部影片只能说在国产抗日题材电影中有进展。论立意,姜文的《鬼子来了》远在这部影片之上。

幼时看的《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等,都把日本鬼子刻画得坏、蠢、笨;把八路军打日本鬼子表现得如同儿戏一般。所以童年时代就没觉得战争有多么残酷。

再后来又有了新的一批抗战片。今天去看《南京照相馆》之前还上网把青少年时期看的《屠城血证》又看了一遍。和那年代的影片相比,《南京照相馆》肯定在服化道和摄影方面前进一大步。

陈道明主演的《屠城血证》中,我今天发现,逃难的群众演员中居然有一个糊弄事儿完后又笑场的;无辜良民中枪倒地,一个个都屹立不倒、挣扎半天;断壁残垣的南京城,满城的标识和标语竟然还有从左到右书写的;伤口出血,罔顾动脉出血为鲜红、静脉出血为暗红,且动脉出血为喷射状的事实,清一色洒上红墨水了事。

但是《南京照相馆》在技术上肯定是今非昔比了。

其次,和《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血战钢锯岭》等二战题材大片相比,差距还是太大,没有微信上说得那么出色。

先说结构缺陷。凡是战争大片,为衬托战争的残酷,影片开端必从歌舞升平开始(如《辛德勒的名单》),必从和平安宁开始(如《钢琴师》),必从温馨浪漫开始(如《血战钢锯岭》和《珍珠港》)。而《南京照相馆》一开始就是一片阴暗抑郁色调,日军侵占南京,断壁残垣、民不聊生,缺少一个背景交代和情绪过渡。一起观影的西人朋友会觉得有些无厘头。

再说影片的细节缺少推敲和调研。照相馆老板老金说一口南京话,他老婆则说一口徐州话。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在江苏生活过的人知道,通常两口子都是南京人,肯定生活中都一口地道的南京话;但是两口子如果一个是南京人,一个是徐州人,那说南京话的也开始说起了国语化的南京话,说徐州话的则说起了国语化的徐州话。不可能他说他的南京话,她还说她的徐州话。这明显是编导缺少生活体验。

日本军人,一眼就能看出谁是日本人扮演的,谁是中国人扮演的。原因是日本人的肢体语言比中国人少很多,基本是头部纵向快速、利索地摇动,不会拖泥带水,军人更是如此。而中国人头部和上身摇摆的角度多一些。而且,中国人扮演日本鬼子会刻意往邪恶的模样去演,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即便杀人如麻的日本士兵,他也会习惯地点头哈腰、稍息立正,同时又面无表情。

影片有些沿袭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情结,想塑造一个有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女戏子形象,但是铺陈不够、张力不够,有些捉襟见肘。日本人刚兵临城下不久,女演员居然就深明大义,说什么不要做汉奸“遗臭万年”等等。据历史记载,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的时候,百姓对汉奸的意识还没有那个程度,而且汉奸俯拾皆是、蔚然成风(中国自明清就出汉奸,这一文化心理现象值得研究),国民政府1938年才颁布《惩治汉奸条例》。她能冷不丁说出个“遗臭万年”,还跟身为日本鬼子翻译的丈夫产生激烈冲突,确实有些生硬的感觉。

女演员还展示她和影星胡蝶的随意抓拍的同框合影。这个合照的细节明显不符事实。上世纪三十年代,照相乃稀罕之事(即便七八十年代,照相也是奢侈之事),拍张照片必须是摆拍,而且隆重得跟过年过寿一般,因此不会有人去浪费一张胶卷随意抓拍与名人同框的照片(那不是手机!),况且老相机需要对焦对半天,抓拍根本不可能。

结尾更是一大败笔,明显是沿袭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善恶有报大结局,如同京剧《铡美案》。女演员居然还换上了《舞台姐妹》谢芳最后穿的解放装,参加对日本战犯执行的死刑。本来影片就有不少瑕疵,这一结尾更是有狗尾续貂之感。

影评人士比较集中在影片虚构还是纪实这一层面。我认为战争历史题材应该严格取材真实事件,可以适当艺术加工,但切忌以虚构为主。本来日本右翼势力就否认事实,出了一部以虚构为主的影片,则等于是给刺客递刀子。

即便《钢琴师》这样剧情化很高的战争题材电影(比《辛德勒的名单》和《血战钢锯岭》都高),也是取材于真人真事。《珍珠港》剧情是虚构的,但是偷袭珍珠港事件则是一板一眼真实再现的。

总之,影片呼声大了点,主要是赶上了二战胜利80年的日子。再期待一下《731》吧,看看效果会如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华人在Toronto 回复 悄悄话 From 流浪的橡树

近期,纪念抗战胜利80年之际,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成功卷起一波愤怒,尤其看到很多相关小视频,有很多小孩子看完电影泣不成声,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我们的国耻。

然而,南京大屠杀究竟是谁的耻辱?

无疑,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侵略者强加我们的一场浩劫。

然而,在文明史上,南京大屠杀并非受难者的耻辱,而是日本军国主义作为侵略者、施暴者的耻辱。

如论国耻,确是日本国史的耻辱。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88年,这段历史过程复杂,《南京照相馆》终究是电影,受片长时间、票房等影响,激情叙事之余,对于理性考据及反思等等,还是颇多留白,这也就容易让历史小白“用力过猛”地仇恨和“怒其不争”……

其实,1937年12月的南京,不仅有悲惨的南京大屠杀,更有悲壮的南京会战,这是一个农业国家在绝境中为求生存的悲壮抗争,也是中国真正走向觉醒,争取抗战胜利的起点。

了解历史,面对未来,理性与反思更为重要。

我不是抗战的亲历者。

不过,与很多从书本了解抗战的朋友稍微不同,我与我的较多朋友、故交的曾祖、祖父及父辈等,都是亲历抗战的反抗者;我也就能够在历史书之外,经由他们口述或留下抗战文章、照片、漫话等等更多路径,得以更多地延伸了解和靠近那段人们熟悉而陌生的历史……

如此日有所思,于是,那些金戈铁马,峥嵘杀伐,尸横遍野,血腥冷酷的抗战景象,也就总会经常地潜入梦境。

南京会战,就是一段铭刻骨髓的记忆。

因此,我写过较多关于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文章,在20年间也陆续收到不少朋友提出诸多关联问题,主要归纳有三。

一是质疑那时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怯于反抗。

二是质疑唐生智的指挥。

三是质疑南京会战战略价值及是否可以放弃会战。

就此三问,我常三思,尝试作答。

其一、说说“那时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怯于反抗”问题。

最早,大约12岁的我,看多了电影与教科书,也就习惯站在“上帝视角”,认为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主因有二。

一是肯定认为侵华日军残暴及毫无底线战争犯罪。

二是“怒其不争”地认为那时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以至数个持单发步枪的日本兵,居然耀武扬威押送数以千万计得中国军民前往屠场受难……

每次翻阅这段历史,总是悲愤交加。

再到后来,看了更多相关南京会战及大屠杀资料,我人渐不惑,思想成熟,也就能够以身置地用常人视角回望历史灾难,对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也就有了新的理解。

无疑,我们回望历史,必须要离开“上帝视角”,否则,本来平庸懦弱的常人也就会转入民粹与情绪的轨道,越是“上帝视角”、也就越自信,越无畏,越无畏,越强大;继而无视了从人性起码的知而生畏而衍生的顺从、软弱、退让、缄默。

我们任何人,都是常人,而不是神。

于是,我们在常人视角即可发现:

如是我们穿越回到1937年12月,置身极端血腥与严酷战场,与当时南京军民一样,经历日军陆海空强大军队的13天围城血战,倍受极端寒冷、疲劳、创伤、饥饿、恐惧等等煎熬,最终血战惨败,被全副武装的强大敌人分隔分区监控及冷酷压制,谁有足够体力和意志进行反抗?

那时候敢于反抗,远比和平时期的街上见义勇为,难上千百倍。

不妨扪心自问,你,敢吗?

可见,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与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等网络腐儒传闻,毫无关系,纯粹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强权推动侵略战争而衍生的历史悲剧。

强大的无底线的暴力机器碾压所向,残兵平民有如羔羊,无辜死难,何其无辜。

如今,历史已然历史,南京大屠杀罹难者是我们的同胞、先辈,没有任何国人有资格自居“上帝视角”对历史指手画脚。我们学习历史并非为了仇恨、懊恼、埋怨和哀叹,而是为了反思历史及走向未来。

如此,我们生活更好,国家更好,才是告慰历史。

其二,再说网络军迷热议唐生智的指挥、质疑南京会战战略价值、认为国民政府当年完全可以放弃南京会战,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及大屠杀惨剧。

这个问题牵涉内容过于专业、冷僻。

其实,回望我在2019年以前的文章,也有类似观点。

此刻,我自认这个观点确实过于“书本和幼稚”。

近些年放开了更多的抗战史料,如是参考新资料分析淞沪会战之后的抗战全局,也就看清了蒋介石、唐生智等当时的无奈,以及理解了一个贫弱农业国家,面临强敌入侵,为抗战求存有多么努力。

这里,综合地缘、战况等,论述淞沪会战之后,国军已经退无可退,必须要在南京迎战日军的战略理由。

一、从军事战略上看,淞沪会战失败之后,日军侵略锋芒直逼国军战略要点,南京会战势在必行。

1937年11月18日,淞沪会战刚刚结束,日本天皇及军政高层在“不宣战”的情况下,以第1号命令公布了《大本营令》,成立了旨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指挥对华全面作战的大本营。

此刻,日本迫切希望将战争控制在国际政治窗口之外,以一场一对一的“特别军事行动”,速战逼降中国。

中日虽然没有宣战,但是全面战争已经事实展开。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方面军司令官,以朝香宫鸠彦王中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及进攻南京前敌总指挥,将上海派遣军、第10军等淞沪集群日军编成华中方面军;明确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这时,中国只有两个选择。

或者,在南京及外围迎战日军。

或者,放弃南京,继续撤退、转进。

然而,参考文前战况简图,就战局简况而言,可以归纳如下三点:

一是日军急于“速战决胜”,也就急于控制津浦线、平汉线,在津浦线实现华北集群及华东集群会师,在平汉线截断国军东集群退路和东西部集群的联系,一战迫降中国。

这是日本吹牛“三个月打败中国”的战略基础。

无疑,中国需要更刚烈的反抗,打破日军这个战略企图。

敌强我弱,反抗就意味牺牲。

于是,南京军民为整个中国及抗战大局,挺身而出……

二是当时国军因为淞沪会战、南口会战、太原会战、保定会战等作战失利(参考文前示意图),被迫后退和转进武汉战略集结区、徐州集结区、苏浙集结区、郑州集结区、鲁南苏北游击区、晋西南集结区等,抢在日军第二轮战略攻势之前,完成集结和构建第二战略防线。

大势险恶,为阻止日军战略追击,中国需要在南京战略阻击日军。

三是南京为水运、铁路、公路枢纽,可以辐射武汉战略集结区、徐州集结区、苏浙集结区、郑州集结区、鲁南苏北游击区。

鉴于日本急于“速战决胜”发起攻势,时间已为中日对抗的绝对“战略要点”。这样,国军必须设防南京,为中国第二阶段抗战战略布防和各战区关联,争取至为宝贵的战略时间。

综上可见,抗战突发,日军速胜和快速推进,已使中国在政治、外交、军事、战争等多个方面难以从南京转身,因而不得不咬牙选择在南京与日本决战。

战争就是国家与族群的对撞,关键时刻,都是没有丝毫腾挪的余地。
二、在政治上,南京为当时中国首都,得失直接关系国际形象、高层及各大政治集团的抗战意志、民众的抗战信心。

南京会战打响,南京还在作最后外交努力。

按照当时中国与苏联签署友好条约条款、苏联顶层人物对中国的“如果日本(侵华)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等等约定,南京高层认为首都南京保卫战已经为事实上的日本侵华战争“将要取胜”的标志,这样,只要国军坚守南京,可能会换得苏联出兵干涉。

然而,最终,莫斯科口头承诺没有兑现。

此外,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南京针对日本可能发起侵华战争,在南京-上海沿线预备国防工事、准备南京会战方案、进行相应演习等等。

然而,从淞沪会战结束到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日军寻踪追击,相继突破江阴防线及吴福线、锡澄线,使得国军之南京-上海全面溃败。

这样,在南京-无锡-上海之间,既有从淞沪会战撤退下来的70万败军,军政机关及工厂、学校、物资等等;又有已经陆续抵达战区和正在行军途中的来自川湘后方的30万地方军队。

这是中国能够继续抗战的最后力量,亟待分别向鲁、豫、皖、赣战场及武汉-九江等长江中游沿线战场、重庆进行战略转移。

然而,当时京沪杭地区每日遭到日军战机轰炸,交通及市政体系崩溃,再加上国军经历淞沪会战未得补充、休整,军队残破,军政山头林立,军令政令出自多门,指挥系统叠床架屋,军事行动和作战效率极低。

如此数百万军民淤积在京沪杭战区,迟迟不得疏散、实为中国抗战爆发以来最危险时刻。

险象环生,南京只能挺身而出。

这样,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宣布迁都重庆。

11月24日,蒋介石签署命令,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任命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编组卫戍部队共14个师约11万余人,进行南京保卫战。

其中,从淞沪战场九死一生撤退下来的国军精锐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等部为南京保卫战主力,防守南京市区及幕府山、紫金山、狮子山、雨花台等近郊阵地;以第2军、第74军、第66军、第83军各2个师防守南京外围乌龙山、栖霞山、淳化镇、牛首山、龙潭等阵地。

在南京会战掩护之下,抗战中国之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则开始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

南京就此悲壮地走进了中国抗战史。

综上所述,南京会战势在难免,中日国力军力差距悬殊,故而,南京会战失败不能简单归咎国民政府决策和唐生智指挥等失误。

反之,中国抗战在1937年12月到了绝境和低谷,却又从南京会战夺得了近3个月战略时间,为八年抗战及持久战略争取了宝贵的战略先机……

其三、关于南京会战之战略价值、是否可以放弃会战问题。

可以先说答案,综上所述,日本虽然夺得南京,夺得南京会战胜利,但是,日军从南京会战深陷长江战场,从八年抗战视角,确属战略性重大失利。

回望历史,无视中日国力、军力差距,无视当时国情、战况,仅是从“书本”战役、战术等方面去分析南京会战。以“上帝视角”指手画脚,无论电影文章,腐儒奢谈,毫无意义。

诚如前文分析,当时中日军力对比悬殊,中国坚守南京求胜渺茫。

之所以执意发起南京保卫战,实属迫于战略、国际政治和外交等等不得已的权衡考量。

战争大势所迫,南京唯有挺身而出挡住和滞阻日军战略攻势,尽量保障国军在武汉、徐州、苏浙、郑州、鲁南苏北、晋西南等地完成集结、预备第二道战略防线及著名的“第二棱线防线”,继续“持久战略”及长期抗战。

同时,南京会战以牺牲精英军队为代价,掩护中国之抗战军政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完成了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

87年过去,顺延历史余脉远望,南京会战牺牲惨烈,却又确实悲壮完成战略任务。

当年,日本之所以不顾一切速战攻击南京,核心战略目标,就是兵临城下、逼迫中国政府“现地谈判”,签约投降,实现“三月解决侵华问题”的速战决胜的战略目标。

为此,日本华中方面军调集7个主力师团、2个旅团、日本海军第3舰队一部、以及其他炮兵、通信、舟桥、航空兵、辎重及兵站等,总约20万军队,陆海空立体围攻南京。

南京会战为抗战八年日军优势最大的一场会战。

无疑,以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家之国力,以步兵为主的几乎介于现、近代化之间的军队,在极端敌强我弱情况下去抵抗、决胜当时有着陆海空绝对优势的现代化日军,从军事常识来看,进行南京会战,没有一丝胜望。

这样,面对中日军队装备差距、战力悬殊态势,非要以“上帝视角”夸夸其谈争论南京会战之得失,已经毫无意义。

确实,国军在南京会战浴血奋战,确遭惨败,伤亡惨重。

然而,从抗战八年的宏观战略视角去看,中国军队在南京会战确实遭到惨败,付出军民重大牺牲等极为惨重代价,同时,中国军民以弱敌强,浴血奋战,却又在中日战争全面展开的关键阶段,为掩护了中国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完成了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及第二阶段抗战布防,争取了超过2月的宝贵时间。

(南京会战14天,日军大战之后必须补充和休整,延至1938年2月,日军这才策划华北方面军与华中派遣军会师,发起徐州会战等。)

在抗战防御阶段,在“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略体系,时间价值难以估量。

回望日本侵华史,从“九一八事件”、长城抗战直至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乃至日军西犯南京,日本都是企图以“兵临城下”,迫使中国地方政府及国民政府“现地谈判”,继而谋求实现“速战决胜”。

这个烂招,屡试不爽。

然而,到了南京会战之后,中国国民政府已经远走重庆,中日战争全面展开,就此,日本彻底失去了以现地谈判实现“速战决胜”中国的可能。

这是中国抗战夺取的第一个战略性主动。

此后,日本执念战争,为迫使中国和谈,就不得不继续拉长战线逆长江西进,劳师远征,冒险仰攻武汉、重庆。

这是中国抗战夺取的第二个战略性主动。

可见,从战略上看,淞沪会战为日本陷入八年持久战的序曲,南京会战为正式翻开了日本陷入八年持久战的篇章。

综上分析,日军发起南京大屠杀,固然有其“就地征收”、“不留战俘”等残暴命令,以及日军野蛮,纪律散漫等原因。同时,南京会战之战略失败极度刺激日军高层,或为泄愤,开动“野兽机器”对南京实施残酷报复。

当时,作为推动跨越“制令线”,扩大战争,进犯南京,急于“建功立业”的日本皇室朝香宫鸠彦王等日军高级指挥官们,他们都对迫降南京,谋取“速战决胜”充满想象。

然而,他们在惨胜夺得南京之后,眼见战略失败,心中必然失落、沮丧。

就此,这些日军高级将领戾气升腾,为了泄愤及压制中国人民反抗意志,也就或者暗示授意、或者悍然下令,纵兵屠城……

1937年12月-1938年2月,日军华中方面军占领京沪杭地区,看似取得极大军事收益。

然而,日军华中方面军作为侵华日军头号主力集群,经过南京会战,人员伤亡、物资消耗,急于补充、休整,也就失去快速和连续攻势的能力。

同时,日军华中方面军受周边鲁、苏、皖、豫等国军侧翼的战略牵制,不得不放弃华北战区主要攻势,转而继续向日军华中方面军投以重兵,渐成沿长江仰攻重庆的战略局面。

这样,中国军民在南京会战的血泊中,次序抵抗、坚韧抗战,终于在武汉会战之后,将完全被动的抗战推向了对峙、持久的战争态势,争取了一抹苦撑求胜的微光。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们讲和”。

八年持久战的历史,于无声处诠释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中国,为抵抗日本、苦耗日本、战胜日本的难以言述的惨烈牺牲、艰辛努力、坚韧抗争……

最终,1945年9月3日,中国赢得了这场持续八年的持久战的胜利。

战后审判,关联南京会战及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大将松井石根、中将谷寿夫等被判死刑,都已伏法。

白云苍狗,一晃经年。

如今远眺历史,在中国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南京及牺牲军民,已然隐落史河,然而,他们无需后人如何评价,至于那些失落的光荣、壮烈的抗战功绩,总是不朽,总是应该让我等后人为之仰望,敬重。







作者:流浪的橡树
华人在Toronto 回复 悄悄话 If you really want to learn the history, check youtube. There are lots of documentary video telling you the true war story compare with those movie made by PRC. As a people living in NA and still rely on watching those PRC made movies to learn history, silly.
Ggboy 回复 悄悄话 staplwer
的意思是,你看都是啥,lol
野彪 回复 悄悄话 我也看过博主提到过的屠城血证,从此以后,我不再看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电影了。
SUDreamer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tapler123' 的评论 : 此话怎讲?请直说。
stapler123 回复 悄悄话 你电影真不少看,真不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