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美有些地方气温如此之高,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那些平时不需要空调装备的地区,据报道有地方接近50摄氏度。小时候的重庆地区如果气温达到40摄氏度,工厂就得停工。所以天气预报经常报39.5度,同时单位给职工发大量的汽水等降温福利。外婆常常让我喝她单位发的甜甜的冰镇豆浆。作为小孩的我除了长一大堆疮外,一点不觉得热,还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出去摘桑叶喂她哥哥的蚕宝宝。
上大学去了成都,那里的夏日太好过了,每年也就大概两周左右30度的样子。因为湿度大,汗水出不出来,满身粘乎乎的。没事,川菜麻辣的好处来耶!一顿火锅,或者来点麻辣烫,或者红油啥的,被辣得汗水直流的同时觉得爽歪歪的。大四上期报研究生志愿时想都没想就报本校,因为不仅喜欢那里的天气,那里的一马平川,还喜欢那里和重庆不同模式的川菜和小吃。我们专业的室主任在我做有机分析实验时、搬一凳子坐我旁边、劝了我一天,建议我去考本专业最好的上海有机所。同时还向我保证如果上海有机所不录我的话,回本校一点问题没有。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留成都。有同学以为我是想考CGP[1],非也!我当时没有想那么多,舒适的日子让我没有远大的理想,当然没有出国的打算。那时候的老师对学生真的很上心,否则室主任可以好好休息一整天。考完研,室主任就叮咛带我毕业论文的老师不要给我活太多,要我准备考CGP。那阵好轻松,我把平时错过的电影在学校附近的过旧电影院都补上了。
80年代末愈演愈烈的出国潮把我推到了德国。我的学校位于德国西南部,和法国接壤。那里的天气应该是很温和的,因为夏天没有空调,冬天的暖气晚上是关闭的。冬日早上随着暖气片响声醒来。碰到过白雪皑皑的日子,使得公交车不能准时。 有一年夏天出奇的热,温度大概到了 35度,实验室的乙醚开始沸腾,导师赶紧让我们停止一切实验回家。同组的德国同学让我跟他们走。结果同学们都不回家,找了一个阴凉之地,开始爬梯。当然他们爬梯的中心就是喝啤酒聊天。夏天是休假的季节,研究生也不例外,所以导师会把每年夏天带全组出去参观游玩的活动尽量安排在学生们不休假的日子。大部分活动都是去莱茵河畔某个酒庄,看葡萄酒的生产过程和品酒。一次在酒庄吃午饭,肉菜装在一用面粉焙烤的中空的圆柱中,我们都觉得是不是酒庄故意为之,连提供的饭菜和导师的主客体化学研究都特别一致。一般我们会在民宿住一晚。有次民宿的女主人嫌我早餐吃得太少,我当然没有牛高马大的德国人胃口那么好。在去位于瑞士巴塞尔的药物公司Roche参观前,我把签证办好坐德国同学的车前往,一路畅通无阻。到了巴塞尔过马路看到一警察,导师开玩笑说让我把签证给那警察看,否则白办了。
美国真是把人惯坏了,夏天空调冬天暖气的。尤其办公室的温度调得来夏天需穿毛衣、冬天可穿裙子。在老东家发起Six Sigma运动时,有人的Green Belt课题就办公室温度提出调两度,那样既节能、又不影响舒适。结果一资深Research Fellow说那是Insulting!想想也是,当我们觉得室外都有点凉飕飕的,邻居家的空调还正叫得欢。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儿子第一次回国,刚到成都他叔叔家,在没有空调的客厅还没呆到一小时,就听他姑姑惊呼他脸上长满痱子。我开始还不相信,仔细看还真是的。我和勇娃子虽然觉得热,但不至于那样。从此儿子就只能在有空调的睡房玩了。那年也真被我们碰上了,有几天成都居然也上了40度。而且武侯区几大小区停电,早上一堆一堆的人要么去公园要么去商场。有条件的退休老人则去山里的农家乐住一两个月避暑。不知道成都气温变得如此之高的原因是什么?我迷恋的成都舒适天气去哪儿了?
[1]CGP (Chemistry Graduate Program) 是和CUSPEA和CUSBEA相似的选拔赴美化学类研究生项目。CGP候选人来自 12所院校,考研后平均分数达到70分,同时英语至少70分即可。参加全国选拔考试后,50名优胜者赴美上研究生。
谢谢来访留言!
+1,太对了,美国人没有空调活不下去:)
我去过成都,原来2019年都定好了酒店,可惜没能成行。下次一定要去小潘的家乡看看!
不光是纽约,现在到处天气都变得没有规律。
看了你写的成都游记,太巴适了!在那里整整10年,我从来没啃过兔儿脑壳。
“嘎嘎”在四川话里是肉的意思,和你女儿的小被子同样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