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流, 每个人喜欢的人, 事, 物, 在不知不觉间变化着, 以前喜欢的, 后来不喜欢; 以前不喜欢的, 后来喜欢. 这没啥好大惊小怪的, 喜恶从来主观. 英文流畅的香港作家董桥, 他喜欢的作家不少, 很多都是英美作家, 誓如, 毛姆, 珍奥斯汀, 莫泊桑, 佩特 (Walter Horatio Pater). 又因为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 8 年, 结识各界精通英文的朋友 ---- 这些, 是我临睡前翻阅床边闲书, 从董桥《我的笔记》所得出的印象. 他说, 值不值得写是一回事, 想不想写又是一回事, 看机缘, 看心情.
客居英伦的日子, 上班之余, 是如何 kill time 的? 他喜欢在书堆里看书, 注意: 不是读书哦. 因为 “读书” 暗藏使命感, 有些沉重. 题外话, 貌似香港的男性文人, 无论肚子有没有救生圈, 都是轻浮浮的, 其中之一的征象是女朋友多, 小萱, 小梅, 詹妮, 秀姨, 云姑, 章小姐 etc. 这仅仅是我的说辞, 他们可是自诩为 “风流而不下流” 的. 不是文人的名人也有趋 “俗” 的倾向. 周星驰有一问 “我很孤独用英文怎么说?”, 搞笑的是, 他自问自答: I love you. 当年被朱茵捉奸在床, 不知星爷有否嘟哝一句 “我很孤独”. 瞧瞧人家沈从文, “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形状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董公说《文字是肉做的》, 又说自己 “追摹博杂, 然后学雅”. Anyway, 《我的笔记》里有一段看得我直点头. 话说他认识一位在剑桥毕业的律师伊莱丝, 她偏心偏爱 Virginia Woolf 的作品, 读完《戴洛维夫人》, 读了好几遍后, 同董桥说她看伍尔芙的书, 像意识流那样漂忽, 那样荡漾, 心灵的感应愈发敏锐, 悲喜的感触亦深 “蜜蜂采蜜无非也就是这样老练, 这样直觉”.
董桥见识过民国人的派头, “仿佛民国初年微微褪了色的绢本团扇, 我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还沾得到淡淡一缕幽香, 惘然中不无几分忭然”. 闻说他喜欢写民国闺秀, 都是清一色娴静和标致的女子, “一幅微微惹尘的淡妆仕女图”, 代表作是他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叫《橄榄香》, 这个书名书香味浓. 我手头上没有纸质书, 遂上网, 犹豫于要否 download 之际, 看到有一个人写的书评 “男主角出场时, 多半已是桑榆晚景, 但他们身边会依傍着个情人, 有的是绝色的中英混血女郎 (会指导爱郎练写印度鸿儒体的文章), 有的是绝色女大学生, 有的是至交好友的绝色千金. 没错! 她们全都是绝色佳人, 慧且黠, 韶年玉貌, 疯狂地爱着老头子, 侍奉他, 听他讲课, 跟他上床, 磐石无转移 …… 一位意大利老诗人, 65 岁娶了比自己年轻 30 岁的美妇, 靠着橄榄油每星期跟她行房两次. 后来, 80 岁的他硬要跟年轻的妻子温存, 天还没亮, 终于安息”.
这下, 橄榄香变黄泥香了, 简直不忍卒睹. 写小说的人, 总是设法让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梦幻, 在小说里得以成真, 过把瘾, 过足瘾. 这立不住的呀, 不看也罢.
有评论谓英美派的林语堂, 梁实秋等人的文字 “媚雅”, 董文也不乏 “高级庸俗”, 但一定没有大话和套话. 也有些人反感董桥将 “民国 + 英国” 两味调料, 不管煮什么样的菜式, 都朝空中一撒. 有多少人厌烦董桥的文字, 就有多少董桥迷.
噢, 我的脑袋不知咋的就轻巧地蹦出了 Overlook 这个英文单词, 兴许是它的蕴味丰富? 至少有三层含意, 眺望欣赏 or 放它一马 or 视而不见. 一定要看董桥 or 一定要少看董桥 or 一定不要看董桥.
你看我站得稳不稳?
谢谢! 一会儿改正.
一座桥的意识流,也说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