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rench Connection 法国贩毒网
1972年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大赢家,8项提名中获得了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辑,5项大奖。
该片改编自Robin Moore于1969年出版的纪实小说《The French Connection: A True Account of Cops, Narcotics, and International》。除了两位纽约的警察外,该片中的很多人物都对应着真实人物,如贩毒组织头目原型就是后来在巴黎被捕的毒枭吉恩·杰汉、法国电视明星原型就是曾在美国服刑4年的法国电视演员雅克·安琪文。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威廉·弗莱德金不但请来了真实案件中的当事警察莅临指导,甚至连许多演员也由警察客串,力图尽可能还原出事件的真实细节。
导演运用朴素的主视镜头和快速的剪辑将追车戏表现得真实自然又冲击力十足。特技演员驾驶的汽车犹如脱缰野马般一路狂奔,撞车事件频发,令人屏息。这一经典桥段让日后许多警匪片进行了充分借鉴。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个警匪片有点太老了。但是人物还算丰满(警察不再是高大上,反而显得更贴近现实),有一定的娱乐和观赏性。1975年由原班人马拍摄的续集The French Connection II反应平平(大概是续集的通病吧,因为好故事已经讲完了)。
故事
法国马塞贩毒集团头目夏尔涅( Alain "Frog One" Charnier)获悉电视明星德布罗将赴纽约联系拍片事宜,便想利用他的合法身份进行一大宗海洛因走私。(六七十年代,法国是美国海洛因走私的主要来源地,也是片名French Connection的来源)
吉米(Jimmy "Popeye" Doyle)和搭档帕蒂(Buddy "Cloudy" Russo)都是纽约市警察局缉毒科的便衣探员,一次在餐馆里偶遇毒贩嫌疑人,敏锐的职业反应,让他们开始了锲而不舍地追踪,从而破茧抽丝找到了毒品交易的线索。(不过他们在盘问黑人毒贩嫌疑人时的简单粗暴,时若今天,肯定会被视为种族歧视和警察滥用暴力而丢职。 )
影片中一段毒贩在餐馆里,喝着香槟大快朵颐地享受着精美的法式大餐,而跟踪他们的警察却只能在寒风里啃着披萨喝咖啡,形成了真实的对比。
期间同事的不合作,上司的不理解,都没有让吉米放弃,还经历了和毒贩的生死搏斗,黄天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在从法国进口的汽车里找到了120磅价值三千两百万的海洛因。从吉米的面部特写,可以看出他从开始的满怀期待到最后的迟疑,他在害怕失落的到来。因为那样的话他所有的坚持都成为新的笑柄。在大伙都放弃的那一刻,吉米站在被拆的零零散散的车前沉默不语,他离承认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大概成功就是来源于最后的坚持。(大概为了增加戏剧效果,电影里夸张地把整个车子,大卸八块,怎么可能再装回去,还不留一点痕迹?)。
后来设下圈套,故意以找到失窃车子为理由,归还给了毒贩,然后在毒贩们交易完成后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接下来,电影不是按照警方雷霆万钧之势令毒贩们束手就擒的老套路,反而让毒贩逃脱,是在一片混乱地交火中,首犯夏尔涅居然逃之夭夭,而吉米还误伤了同事。。。
影片字幕交代了最终结果,大部分贩毒分子都只受到轻微处罚,还有人居然无罪释放,而立了大功的吉米和帕蒂最后却被调离缉毒科。
The End
如今毒品早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一大毒瘤,无数青少年吸食过度,而失去了大好年华,无数原本幸福的家庭被毒品毁坏,导致现在学校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告诫学生不要接触毒品。 但是我们永远无法低估毒贩们谋取暴利的动机,而设计出无数奇思妙想的制造和走私的方法。如果不是一线警察跳出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本文无意宣传警察暴力,尽管以暴制暴有时是对付罪恶的唯一办法)就无法在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
最佳男主角
吉恩很好地把握住了吉米近乎偏执的行事方式,即便扮演的是一个代表着绝对正义的警探他也试图让观众对他产生厌恶感。他的谈笑、他的暴躁、他跟踪疑犯时的所表现出的难缠和他追击疑犯时从头至尾的玩命,都无不让人庆幸他将这股狂热用在了抓捕毒枭上而不是其他的地方。
French Connection
当我第一次看到电影英文名时,才意识到一个英国轻奢品牌也叫这个名字。查了一下,原来公司创始人 Stephen Marks当年就是这个电影给他的灵感,才以此命名公司品牌的,当时确实是很成功,后来公司又用和英文单词(FUCK)接近的名字FCUK(French Connection UK)来蹭热度。不过在现在休闲品牌满大街的时下,不知道他们还能存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