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老片回顾 9-The Life of Emile Zola (佐拉传)-193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2020-07-29 18:27:15) 下一个

The Life of Emile Zola 《佐拉传》

电影是根据法国作家埃米尔·左拉(Emile Zola)的自传改编。赢得了1938年第1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剧本奖。

本片故事描述法国文坛巨匠左拉的一生经历,以及他为了正义而不屈不挠的精神。重点则是讲述他为犹太裔军官德雷福克斯(Dreyfus Event)平反冤案时的遭遇和他不畏强权势力的正义感。

故事

早期的佐拉经常写针砭政局的文章,尽管过着朝不保夕的贫困生活,但他仍不愿意妥协。有一次,左拉帮助妓女娜娜逃脱警察的追捕,随后并将妓女的悲惨身世写成小说《娜娜》(NANA),引起了极大轰动,随着更多作品的问世,从而功成名就。

随后影片重点描绘了法国19世纪末一桩著名的政治丑闻德雷福斯事件:犹太裔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上尉因一起间谍案被误判为叛国罪,流放到恶魔岛(Devil's Island,位于法属圭亚那,著名越狱电影Papillon 就是发生在此),法国社会由此爆发严重的冲突和争议。

在此过程中,德雷福斯的妻子找到左拉,希望借助他的声名为丈夫伸冤。已经功成名就的左拉在名利与正义之间挣扎良久,最后毅然选择为真理与正义而战。他写信给当时的法国总统菲利·福尔(Francois Félix Faure)揭露冤案的真相,这篇名为《我控诉》(J'accuse)的檄文在报纸上发表后震动了整个巴黎。

德雷福斯冤案的制造者们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左拉,烧毁他的书籍,在法庭外示威,甚至伪造文件以证明德雷福斯通敌。不久,法院以污蔑罪传讯左拉出庭受审,面对陪审团,左拉为真理和正义大声辩护,虽然他的慷慨陈词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但法庭仍判决左拉获刑一年并处罚金3000法郎。在朋友的劝说下,左拉出走英国——“有时甘于懦弱也是一种勇气”。流亡到英国的左拉继续以犀利的笔锋控诉司法的不公,终于引起议会的激辩,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的呼声愈来愈高。新上任的陆军部长下令彻查案情,真正的案犯畏罪潜逃,德雷福斯终获平反,左拉也得以归国。

 1902年9月29日,德雷福斯复职并被提升为少校,军方授予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可是这一天左拉却没能到场祝贺,这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一氧化碳中毒不幸去世,在他离世的那一刻仍在埋头创作小说《正义》(Justice)。

The End

 

后记:

1937年影片上演时,正值Nazi势力横行,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流行之时。电影选择德雷福斯事件,确实触及了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作为对犹太人的迫害的大胆反抗,但是1939年法国却视德雷福斯事件为丑闻而禁止此片在法国上演。

影片中有早期佐拉和画家保罗(Paul Cézanne)合租在巴黎一间阁楼里,因为贫困而不得不烧掉自己手稿取暖的场景。当时巴黎虽是艺术圣地,但年轻艺术家们在巴黎的生活多是困苦潦倒,这和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惨况是一致的。(劳苦大众们确实是食不果腹,不然法国也不会爆发那么多革命)。

保罗最后也成为后印象派的一名著名画家。(美国好多博物馆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其中一幅画画了早期两人的境遇。

佐拉

左拉用来叙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的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使左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国本土,在不少国家里掀起了自然主义文学浪潮,为这一时期的法国小说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对中国五四以后的近代文学有着巨大影响。

佐拉还获得了在第一和第二届(1901年和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08年佐拉去世6年后,佐拉的遗体被重新安葬在巴黎名人堂(Pantheon),和雨果和大仲马在一个墓室。

1998年1月13日法国总统席哈克(Jacques Chirac)在左拉发表《我控诉》一百周年发表公开信:“我们永不应忘记这位伟大作家的勇气,他历尽艰辛,不顾个人安危、名誉、甚至生命,运用自己的才能,执笔为真理服务。”

佐拉的扮演者: 保罗·穆尼(Paul Muni)

最早知道他的名字是在观看赛珍珠(Pearl S.Buck)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他扮演的主人公,一名中国农民王龙。

1895年9月22日出生在奥匈帝国的伦贝格(现在的乌克兰利维夫)一个犹太家庭,父母均为演员。穆尼7岁时全家移民到美国,父母在纽约和芝加哥的犹太剧院表演戏剧。穆尼很小就登台表演并练就一手绝活儿——擅长化妆,曾以12岁的年龄扮演过80岁的老人,他在二十年代中后期活跃在百老汇戏剧舞台。

当时恰逢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转折期,在很多默片演员苦苦找寻适合自己的声音时,保罗·穆尼通过舞台剧积累的丰富表演经验,毫不费力地踏入影坛。1929年,穆尼因银幕处女作《勇夫》(The Valiant)荣获第2届(1930)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同年在另一部影片《七张面孔》(Seven Faces,1929)中一人分饰七个角色,被业界赞为‘新朗·钱尼’(New Lon Chaney,朗·钱尼,默片时代的伟大演员,因戏路宽广、角色多变而被誉为“千面人”)。由于这两部电影叫好不叫座,福克斯公司和他解约,穆尼又回到百老汇。

美国巨富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在1930年找到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请他为自己的卡多电影公司(The Caddo Company)执导一部以黑帮老大阿尔·卡彭为原型的电影。该片在1931年9月拍摄完毕,可片中过多暴力镜头违反了《电影制作守则》中的规定,一直被搁置到1932年才上映。这部后来成为黑帮电影经典之作的影片名叫《疤面人》(Scarface),保罗·穆尼饰演的疤面人‘托尼’亦成为黑帮电影的代表人物。

在整个三十年代,穆尼的表演事业硕果累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其中因《复仇女神》(Black Fury,1935)第三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因在《万古流芳》(The Story of Louis Pasteur,1936)中饰演“微生物学之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摘得影帝桂冠;在《锦绣山河》(Juarez,1939)中饰演墨西哥民族英雄贝尼托·华雷斯(Benito Pablo Juarez García,曾5次出任墨西哥总统); 而1937年的《左拉传》(The Life of Emile Zola)则代表着穆尼表演事业的巅峰。

保罗·穆尼在整个三十年代共获得五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一次夺冠,这样的成就足以证明一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