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Sight》观后感

(2024-05-29 07:34:53) 下一个

周末去看《Sight》,有两个观感:一,电影是给老外看的;二,王明旭很杰出,是海外华人的骄傲。下面分别道来:

一,电影是给老外看的,因为影片中有很多不真实的地方,我们这一代国人看着很别扭,却不影响老外欣赏。

影片中回忆王明旭小时候70年代的生活,时空倒插的篇幅很多,然而却出现时间错位。比如,红卫兵造反,老师挨打,学校关门,应该是文革初期,电影银幕上却显示1974年。对老外来说无所谓,他们也搞不清中国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

国剧最大的缺点之一是服装不到位,尤其是历史剧(除了古装戏)。八路军的军装,红卫兵的制服,工人的工作服,普通老百姓的衣服,都好像是成批定制的新衣服,干净整洁,连补丁都是新布,缺乏时代感。《Sight》也犯了同样的毛病,衣服太干净整洁,文革打砸抢期间还穿格子衬衫花衣服。红卫兵的服装完全不像当年的“国防绿”“狗屎黄”,也不带红袖章,帽子也很古怪。老外看不出个所以然,我们过来人看着不真实。

电影里王明旭和他父亲的口音完全不一样。故事发生在杭州,而王明旭说话有北方口音,他父亲却带台湾国语的腔调。要求两个人都说标准普通话,或者口音一致,对海外华人演员要求太高。父子对话南腔北调,反正老外也听不出来。

语言上还有许多不对茬儿的地方,比如说,红卫兵有这样一句话,“暴动不是请客吃饭”。为什么要把“革命”改成“暴动”?(也可能是“暴乱”,英文字幕是Uprising is not a dinner party,记不清。)红卫兵到大学造反,王明旭警告大家,“游行队伍来了”,英文字幕是the rioters are coming。这种英文、中文驴唇不对马嘴的例子还有很多,想不起来了。还有那个赵老师,跟红卫兵讲道理,说什么政府会来惩罚你们。这些语言上的混肴和谬误,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一边看一边纳闷,对老外却毫无影响。

王明旭医生演得很好,其他配角也不错。可是年轻时的王明旭和家里人,说中文都有背台词的痕迹,听起来生硬,不自然。老外听不懂中文,看英文字幕不会觉得是背台词。红卫兵演得也不好,更像地痞流氓。

这部电影还有不少瑕疵,主要是在70年代中国的那些片段,简单说,不太像。老外看不出来、听不出来,所以说是给老外看的。让美国导演和海外华人演员反映中国那段历史,实在是为难他们了。

二,王明旭聪明过人、出类拔萃,他勤奋努力是新一代移民的榜样,他的成功是海外华人的骄傲。他的生平和成就在网上有很多介绍,恐怕已经家喻户晓了,这里就不啰嗦了。只想指出一点,像王明旭这样有卓越成就的海外华人很多,不是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传奇色彩。王明旭创办慈善机构,免费为无数病人恢复视力,将自己发明的医疗技术赠送给医学界,是他人生的另一个亮点,与众不同,令人敬佩。他能这样所为,可能是出于自己对基督教的信仰,电影中略有暗示。

总体来讲,《Sight》是一部难得的反映华人成功的影片。影片中有艺术加工和夸张,无可非议。由于是疫情期间在温哥华拍摄的,受到场地、人员、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影片比较简短,出现了上面说的瑕疵。要是能够进一步探索王明旭内心世界的挣扎,过去的痛苦如何鞭策和激励他成功,基督教在他生活中的作用,似乎可以让影片锦上添花。

在影片结尾,王明旭本人在荧幕上出现,强调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他请求观众为此片作宣传,在目前排外的社会风气下,宣传华人,为华人争光或许是十分有必要的。

王明旭1982年2月3日赴美,和在下乘坐的是同一班从北京飞往华盛顿的航班。记得那班飞机简直就好像是中国代表团的专机,乘客各个西装革履,豪情满怀,没想到其中就有王明旭。如今看看自己,真是无地自容。

(曾写过坐那班飞机的趣事,有兴趣看可点击这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Hollywood25 回复 悄悄话 口音和服装太让人出戏了。
Hollywood25 回复 悄悄话 杭州是个例外,74年还在武斗。真的没有“政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AD%E5%B7%9E%E6%AD%A6%E9%AC%A5_(1975%E5%B9%B4)
1974年初,批林批孔运动发生,一些与旧省联总有关的人员恢复活动,试图从地方党的精英手中夺取政权。张永生、翁森鹤与贺贤春等人是省联总方的造反领袖。这些人控制了工会委员会,工会委员会又动员工人加入城市民兵,取代军队和公安部队维持社会秩序。这些人又利用这些城市民兵对政敌进行袭击和恐吓。他们与党组织中的盟友相结合,使地方行政部门陷入瘫痪。许多工人担心工厂发生暴力,结果导致生产瘫痪[1]。

1974年底,王洪文和邓小平都到杭州试图平息派系斗争[2]。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