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留学生偷玉米事件

(2023-06-24 04:50:05) 下一个

最近看了一本书《The Scientist and the Spy》(科学家与间谍),非常有意思,围绕的是十年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定居后,在爱荷华玉米试验田盗窃玉米种子的事件。

这个事件当时在华人中曾引起一阵哗然,但很快就被遗忘了。这本书以纪实文学题材,记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读起来就像看一本侦探小说。中心人物叫莫海龙,作者把他的背景和作案经过调查了个一清二楚,从家庭到工作,从四川农村到美国牢房。

莫海龙盗窃玉米种子的原因和动机有两个层面。从国家的层面看,8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肉的食用量大大增加,牲畜饲料短缺,只靠从美国进口开销太大。当时玉米转基因技术刚刚在美国起步,掌握这种高产量技术的捷径就是得到样品种子。从个人层面看,莫海龙虽然获得了热力学博士学位,在佛罗里达州安家落户,但工作不理想,一家四口的生活远远没有达到他梦想。他的姐夫是中国“大北农”农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就给他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毕竟是读书人,莫海龙干偷鸡摸狗的事很心虚。玉米地一望无边,开车几十分钟也见不到人,开始让他有了安全感。干了几次后,尝到了甜头,搬进了豪华住宅区,胆子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农民看到,打电话报警。

长话短说,警察盘问了几句,就放走了莫海龙。因为一个中国工程师盗窃波音飞机公司机密的案件刚刚发生不久,莫海龙很快就进入了FBI的视野。他万万没想到,他去商店采购、去打网球、去钓鱼、出入海关,都有FBI的眼睛在盯着他,他的电话FBI在监听,他的电邮、信件、包裹统统被FBI拦截检查(莫海龙寄回国的玉米样品种子,都被FBI换成了过期的老品种)。经过两年半的调查、监视、审问,莫海龙最后被捕,承认盗窃玉米种子。

对于中国人盗窃美国商业机密,书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Chinese even have a euphemism for the approach — they call it “indigenous innovation.” Americans have a simpler name for it: theft.

这个“indigenous innovation”到底是什么意思,脑子里并没有立刻对上适当的中文。Indigenous原本的意思是“本土的”,“土生土长的”,indigenous innovation应该是“本土创新”。后来上网查,才了解到这个indigenous innovation 有个“委婉”的中文说法就是“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和“本土创新”是有区别的,“本土创新”概念来源于经济地理学理论,是国内地缘经济概念,是本地的创新;而“自主创新”概念则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后中国的需求,包括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个“再创新” 里大有文章,说白了,就是把国外的发明创造拿来,挂上中国特色,重新打包,就是自己的了。

“自主创新”也好,“再创新”也好,法律上有明确解释,就是侵犯知识产权,是美中关系中一个烫手的山芋。目前,FBI立案的中国窃取美国商业情报案件约一千例。莫海龙案2013年结案,莫海龙以商业间谍罪被判5年监禁,2017年开始执行,因患癌症,减刑两年。(那个盗窃波音公司机密的工程师被判了15年。)

中国官媒上常常可以看到“国外用了10年,而我国自主创新只用了3年”之类的宣传,老百姓对国家感到十分自豪。然而老百姓不明白,自主创新的很多“功臣”是海外留学生,拿了硕士、博士,当上了教授、工程师。他们不少人参与“千人计划”,来回于美中之间,自主或不自主地扮演了商业间谍角色。(百度已经屏蔽了“千人计划”一词。)FBI文件称中国实行的是“蚂蚁战术”,每只蚂蚁是个“业余间谍”。川普上台后,不点名批评中国说,几乎每个来美国的学生都是间谍。

本书作者是美国《科学》杂志驻上海记者。她在书中肯定了中国科学家们的忘我工作精神,记述了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奇迹,同时披露中国社会腐败和学术界的剽窃现象,描述了各种“山寨”产品,从中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商业间谍的出现背景和对美国造成的损失。作者回顾了世界商业间谍上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中国的崛起,中国成了商业间谍舞台上的主角。

作者还回顾了FBI监视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的历史,从钱学森起,一直到现在。在FBI文件中有一个特别的字“Chincom”,就是“中共”。任之恭、杨振宁、田家霖等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都曾被怀疑跟Chincom有关系。作者甚至觉得有可能杨振宁搬回中国是因为厌倦了FBI不信任他对美国的忠诚。

看了这本书,快成玉米专家了。美国从3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玉米,70年代开始往玉米种子里移植异类植物的DNA,90年代开始研究转基因玉米;美国玉米抗旱、抗病虫害、可以密植、高产;爱荷华是美国玉米试验田的基地,新品种不断出现,被三四家企业垄断;2014年,中国出现了非法种植的美国玉米品种。

作者还描述了爱荷华的文化,典型的中西部保守文化,反人工流产、支持拥枪的广告牌到处可见。农民非常热情好客,跟生人侃侃而谈,一说到奥巴马气不打一处来。作者在爱荷华追寻莫海龙的踪迹,学乖了不提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一提中国,农民又是一肚子气。大部分被采访的人都说没见过这个中国人,一个人用侮辱性的“中国佬”说,“一个中国佬在爱荷华会很扎眼的。”(A Chinaman in Iowa would stick out like a sore thumb.)

莫海龙和他的同伙来到爱荷华一个小镇Pekin,人口不到500。当地的中学球队曾叫Chinks,一个辱华的名字。他们在一个没有名字的酒吧用餐,投来异样的目光,让莫海龙很不舒服。虽然在美国十几年,有绿卡,起了英文名字Robert,在美国生了两个孩子,但他很反感美国人总是用这种眼光看他,这也许就是他一直没有申请入美国籍的原因。

莫海龙不是一个人蹲在玉米地里偷玉米,而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盗窃行动的主要人物。他购买农田、仓库、玉米种子,聘用美国玉米专家(后来成了FBI的卧底),习近平访问爱荷华时他都在场。作者一直关注莫海龙案件,在法庭旁听审判,采访律师和FBI官员,去监狱探监,看望莫海龙。莫海龙还给作者写信,抱怨监狱的饭不好吃。他说他出狱后打算写一本书,叫Catch that Chinese Spy。2019年,莫海龙被驱逐出境。

作者也记述了一些冤假错案,以及中国社团的反应。为了保险,FBI往往采取先斩后奏的策略。在律师的辩护下,许多被抓起来的“中国商业间谍”最终无罪释放(包括莫海龙的姐姐莫云)。FBI的这种策略也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以后明目张胆的商业盗窃案件减少,而网络攻击增加。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只有涉及到法律条款和政府规定的内容有些枯燥。2020年出版,作者叫Mara Hvistendah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reader 回复 悄悄话 活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