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海归求职的艰难历程

(2022-06-28 08:54:07) 下一个

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如果所学专业非国家亟需,在工作分配上往往会很失望,特别是历史、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文科专业。他们大部分人被迫改行,教英文或搞翻译的人居多。到了80年代,有的人庆幸回到了自己的专业,可是年事已高,专业荒废了30年,“发挥余热”只是安抚心理创伤的托词。下面是一位老海归求职的艰难历程的一个侧面。

王继祖,伊利诺伊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1954年回国31岁,学非所用,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为了争取到理想的工作,与高教部和国务院人事部门打了两年交道,毫无结果。在走投无路情况下,1956年给报社写了一封长信求助,希望能得到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给当局施加一点压力。

王继祖被分配的工作是河南医学院当图书馆员,写信后,1958年被调到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可是跟自己学的经济不沾边,英雄无用武之地,1960年又被调到张家口解放军外语学院教英文。这一下又是几年的噩梦,几次要求调到天津南开大学,理由是学非所用、两地分居、孩子生病。一直到1963年如愿以偿。不久就是十年浩劫,80年代才得以“发挥余热”。

他给报社写的那封信,不久前浮出水面。信中充满了怨气和无奈,而且很有代表性,很能反映当时一些老海归们的处境。信中没有提家庭困难,完全是出于所学专业考量。现转抄如下,原信中很“吝惜”逗号,常常整句整段没有一个逗号,因此擅自增添了许多逗号。其他标点符号和用词都忠实于原文,不做修改。

敬爱的主编先生,

     我是1954年由美回国的留学生,在美国米苏里大学获有经济学硕士,伊利诺伊大学获有国际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写了二次大战后东南亚对外贸易的发展。回国前我那样想,东南亚为我国邻邦,正值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关系日益开展的时候,那么我回去总有个“学以致用”的机会吧?不料我想错了,1954年回国后,因为我学的东西“没有用”或者“不被需要”,于是便被有关当局“说服”“教育”“动员”之后和其他同学一道“改了行”,被派到河南医学院搞图书馆去了。

     因为我们学了文法科,又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回来,因此常常被某些人“另眼看待”,言语形态之间,有时候我们感到似乎“低人一等”,有时甚至弄得我们“自惭形秽,一无用处”,而至前途渺茫,走投无路。我们是有些缺点的,尤其在学的方面,观点立场上有些问题。但是有些人只看到我们的缺点,并未积极想办法帮助我们改造学习,发挥作用。不是很大一批旧知识分子经过党的改造教育之后,今天也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不少作用吗?(包括学文法科的而至从资本主义回国的老留学生。)

     今年一月周总理的对知识分子政策发表了,这正真是对知识分子一针见血伟大英明的好办法,谁不欢欣鼓舞感激敬佩呢?我想我们的工作大概有调整的希望了吧?谁知等了七八个月仍然冥无消息。高教部曾调整了一批,但是没有我们,我自己向有关当局反映了不少意见,甚至直接申请面洽,也没有什么结果。原因是,我这么想,不知对不对,有关当局对我们的关怀仍还不够,同时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许是主要的一方面,就是有些用人单位常常在种种“借口”下不愿意吸收我们,我想这如果不是对我们仍存在着某种看法上的问题,便是对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或者是清规戒律太多了!(但愿我的看法是错误的)。

     就拿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来说吧!高教部帮助我联系了几次,进行了将近三个礼拜之久,最后以“人多不需要”的理由挡回来了。我想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经济事业蓬勃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日渐开展,需要研究的经济问题决不在少数,而何况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号召百家争鸣,向科学进军,多几个研究人员不更好吗?怎么能说不需要呢?即或我们的友邦苏联以及其他世界先进国家搞社会科学的比我们不在少数,目前还在号召大力开展(苏联科学院新设立或者恢复了世界问题研究所),何况我们的社会科学并不十分发达,还需要迎头赶上呢!此外,据说科学院规划设立第一二三经济研究所,并将成立世界经济研究所,这难道不需要增添研究人员吗?何况我们祖国用尽种种方法,争取留学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万名留学生回国。据国务院及郭沫若院长报告,今年就将争取一千名留学生回国。那么这里边就没有一部分学财经的?科学院难道不吸收一部分吗?再说为了吸收广大知识分子参加祖国建设事业,最近又成立了招聘委员会,吸收一部分知识分子参加教学研究工作,经研所就不吸收一部分吗?所以我们意见,经研所应适当放宽吸收科学研究人员的限制,多吸收些研究人员,多能发挥一些力量,对百家争鸣,向科学进军及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更有好处吗?

我们在调整工作上吃到闭门羹的也不止科学院,还有不少用人单位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门主义,设有清规戒律,这使我这小小人物思想上有时感到不开展,像我这样一个学国际贸易的小小留学生,在今天国际经济关系这样大力开展的时候,竟连这么个小小愿望-学什么作什么-都达不到,不是有点奇怪吗?我们感谢政府对我们关怀,争取与招待,也真希望政府能用各种方式争取尚在海外的同学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我们的祖国进步太快了,太可爱了!就是在争取和使用上如何求得一致,希望有关当局好好研究一个有效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回国留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招聘委员会是一个很英明的措施,也表示了政府的决心,我们非常拥护它,真希望它能发挥作用解决问题。

好心的主编先生,我们把心里的话向您倾诉了。像我这样的情形有的是呢!请您代我们呼吁,向有关当局反映一下,促使有关当局主动积极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时也和用人单位取得谅解,使他们把大门适当开放,减少些清规戒律,多吸收些工作人员吧,也让我们有些机会在我们的本行上发挥一点小小的作用吧!我们已经走了两年的弯路了,难道还应该继续走下去吗?难道这一点小小的愿望“学什么作什么”也是过分的请求吗?

此致 敬礼

王继祖上  八月二十三日。

 

王继祖于2011年逝世,享年87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Firefox01 回复 悄悄话 文革中没有被打成右派、美蒋特务,已经是很幸运了。任何地方,学非所用,太常见了。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那个时候还没有福报说,不然回他一封信,就是好好享受福报就好了
6ba6 回复 悄悄话 "像我这样一个学国际贸易的小小留学生,在今天国际经济关系这样大力开展的时候,竟连这么个小小愿望-学什么作什么-都达不到,不是有点奇怪吗?"

以前也有小留这种称呼??? 也有学社科经济的? 那时不是要科技救国么?
Parkbrooke 回复 悄悄话 没有胡适的远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