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2024 (100)
2025 (5)
一个学中文的美国人问我,hiccup中文怎么说。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楞了一会儿,最后告诉他是“打嗝”。为什么会楞了一会儿呢,因为小时候家里总是告诫我,在饭桌上或当着别人的面不要大声打嗝,不礼貌。从小长大,在我脑子里,吃饱了,肚子胀气,把肚子里的气从嘴里放出来,还要狠狠地发出一个长长的“嗝…”,这才叫打嗝。打嗝放屁,两头出气嘛。受了家庭“资产阶级”文化影响,一直觉得打嗝是burp,不是hiccup。
以后下乡插队当了农民,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一瓶啤酒下肚,歌儿几个比着打嗝,看谁打的响,打的长。来到“资产阶级”文化的国度,家庭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外很注意餐桌礼节;在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插队恶习不改,纵情打响嗝。
到底hiccup的中文是什么?字典里说也是“打嗝”。看来中文里hiccup和burp是不分的,都是“打嗝”。这不像中华文化的产物,特别是涉及到中医的时候,这两种“嗝”都是身体的不适,老祖宗怎么就没区分开呢?网上有的时侯把hiccup说成“连续打嗝”,而burp是“打饱嗝”,这种区分太不科学了。殊不知老祖宗对hiccup确实有一种说法,叫“呃逆”,停留为书面语言,知道怎么读音的人不一定很多。没听说有谁抱怨,“最近常常呃逆(e ni)”。只是一事不明,病人给医生打电话,说最近总是打嗝。医生说什么?是不是要先问打什么嗝?打那种嗝?
不知道南方人怎么说“打嗝”,我们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一定要带个“儿”- “打嗝儿”。这个儿话音很有讲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乱加“儿”的。“南小街儿”就得带“儿”;“前门大街”就不能带“儿”。“挑刺”跟“挑刺儿”,“头”跟“头儿”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别人说,打嗝的时候憋气,要不然喝三杯水,就能停止打嗝,所以就知道了,hiccup也是打嗝。于是就告诉那个美国人,hiccup是打嗝。他一听大笑起来,“什么?又要打?”
原来,学中文的外国人中有一个笑话:中国人很粗暴,很暴力,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打。他们学的第一个“打”字一般是打球,老师就解释说是hit the ball的意思。学生听了,觉得有道理,好学好记。第二个“打”是打电话,一下就把学生搞糊涂了。然后是一连串的“打”,有的语义上讲得通,有的讲不通,比如打仗、打架、打倒、打击、打鼓、打破、打基础、打鸡蛋等从字面上就比较容易理解。最近大家一定都在学“打针”这个字,也很形象。大部分其他的“打”字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了:打扮、打工、打喷嚏、打哆嗦、打哈欠、打牌、打麻将、打赌、打听、打水、打算、打官司、打官腔、打交道、打主意、打谜语、打秋千、打补丁、打雷、打量、打车、打的、打扫、打招呼、打保票、打地铺、打灯笼、打光棍…打孩子是违法的,难道打光棍就不违法了…这还不算各地方言,“打烊”就是江南一带方言。几十年前听到侯宝林的相声段子《戏剧与方言》,至今忘不了,上海人管洗头叫“打头”。
一个“打”字就把外国人搞糊涂了,要解释“打”的用法,打哪儿说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