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饿出来的袁隆平

(2021-05-30 10:22:58) 下一个

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家里的米很少,一家六口每个月只能买十二斤。买回来的米常常是“碎米”,没有一颗整米粒。做米饭以前,奶奶总是把我叫到厨房,帮她捡米。奶奶抓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摊平,我们把米里的稗子、稻壳、小石子等杂物挑出来,把米粒拨到碗里,然后奶奶再抓出一把。这样挑过的米才能淘米做饭。有一次吃晚饭,父亲端起饭碗,划了一口,突然“哎哟”地叫了一声,全家人都嘎然停止了碗筷,看着父亲。父亲邹着眉头慢慢地蠕动着舌头,好像是想找到嘴里那个“落网”的什么东西。“吐出来嘛,”奶奶说,“都吐出来。”我心里悠然升起一股罪恶感,没有把米挑干净。可是父亲笑了笑,把嘴里的饭都咽了下去。“没事的,”父亲说,“接着吃吧。”吃什么呢?一碗酱油高汤和一盘干炒萝卜丝。

袁隆平那时三十来岁,大概也挨过饿,也吃到过牙碜的米饭,还见过路边饿死的人。作为水稻专家,他心里也会有另一种罪恶感。所以他下决心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稻米产量,解决吃饭问题。

他走了,引起国人的一阵悲哀。有人形容送他的人群,夹道挥泪,如同送周恩来的场面。中国历史上不乏“吃饭问题”,到了严重的时候,农民便揭竿而起,出现了陈胜、吴广、朱元璋、李自成等“英雄人物”。60年代那场饥荒,农民没有揭竿而起,却出了个袁隆平。所以老百姓,感恩怀念,像送英雄一样送走了袁隆平。

在缅怀袁隆平解决吃饭问题的时候,一般人不会联想到中国庞大的“吃饭文化”,也想不到其中暗藏着吃饭问题的危机。自明末以来,社会停止了进步,生产力没有发展,只有饮食文化异军突起,造就了国人现在引以为豪的饮食文化。几十种烹饪,几十种佐料;挂在墙头,埋在地下;一只鸡,从头到脚,有几十种不同吃法。老佛爷慈禧太后一顿早餐可以上一百道菜,“满汉全席”一百零八道菜,被称之为中华文化之瑰宝;“报菜名”也成了传统相声中的经典段子,最长的段子有三百多道菜名。饮食文化大放光彩,社会却倒退了,民族被宰割,到头来还是要挨饿。

吃饱吃好是国人的一个恒久的夙愿,现如今实现了,这里面应该有袁隆平的一份功劳。现代社会的吃饭问题跟袁隆平时代的吃饭问题相比,是另一个极端。国人一年曾吃掉几万个亿,泔水桶里倒掉几千个亿。“三高”富贵病和餐桌上的浪费和腐败是新的吃饭问题。这种突来的饮食畸形发展是不是需要另一位袁隆平来解决呢?

时势造英雄,袁隆平是那次饥荒的产物,是饿出来的。要是袁隆平晚20年出生,也许他还是会搞水稻杂交,但他的名字就不会家喻户晓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