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47)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2019-01-12 12:30:07) 下一个

教育随笔(47)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提问”诗: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选》第307页)

       1982年9月1日,开学第一堂课,我要求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学生背诵陶行知先生的这首诗。还讲古书《淮南子》中的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然后在黑板上左边写一个大字“鱼”,右边写一个大字“渔”。问学生想要哪个?他们都选了“渔”。表扬他们非常聪明后,我就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馋,却不能解一生之需,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因此,教你们学语文,不如给你们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

       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你们一定可以学好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阅读》和《作文·汉语》(1986年修订版为《写作》)这两本语文书。

       1982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计划招两个班的学生,后来因超计划,扩大成三个班。我执教的二班确定为语文实验班。被分到实验班的学生及家长,听说使用的实验教材与统编《语文》教材不一样,忧心忡忡。担心实验失败了,耽误了孩子们的一生。

       1982年初,根据教育部通知,湖北省教育厅确定四所学校参加试教:华师一附中、武昌实验中学、黄冈中学和沙市三中。四个学校共六个班六位执教老师,在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员张良谟老师的领导下,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

       我们学校为了确保实验成功,还专门指定汪厚铎和刘友三两位资深老教师具体指导试教。

      省教研室和学校语文教研组组织的实验教材集体备课,高度重视教法和学法改革,强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两位指导老师听了第一节课后,充分肯定这样开头是成功的预兆,坚持不懈认真抓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第一节课我讲的学习方法如下:

      第一,要求学生掌握“五步学习法”,即“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做作业→写单元学习小结”。强调一定要依序进行学习,特别是课后复习与做作业的顺序不能颠倒。

       第一节课只讲如何预习,就是九字诀:“翻一翻”、“看一看”、“读一读”。九个字,三种阅读方式:浏览、速读和精读。

       今天放学回去就要把这两本新书“翻一翻”,要特别仔细阅读“前言”,浏览一下里面的内容;要“看一看”第一单元有几篇课文,重点看“单元学习要点”是什么;要“读一读”明天要上的第一篇课文,怎么读呢?

       第二,要学会“边读边思”和“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讲到“边读边思”,立即让学生再次背诵陶行知先生的“提问”诗。然后规定,以后预习每一篇课文,必须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只要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就可以得100分。每次上课前的那天早自习时,把三个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

       统一“圈点勾画”的符号:

        1、生字、难词用圈圈起来,并将查字典、词典的结果写在旁边。

        2、关键词语下面画“----------”

        3、用——画出中心句;用“﹏﹏”画出关键句或佳句。

        4、每一段前面标出序号1、2、3、……每一结构段的末尾标出㈠、㈡、㈢、……

         5、有疑问的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以后在讲每一课时,都要先检查一下学生是否按要求圈点勾画了,坚持数周,学生就可以养成习惯。

      强调预习,用高分激励学生在预习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检查预习情况,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组织到课堂教学中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按照“敢问→多问→会问”训练序列,逐步培养学生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即席提问,同时进行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等综合能力训练。

       正如恩师刘友三和汪厚铎两位老师所预言的那样,三年初中实验圆满成功了。中考成绩就不必说了,学生中考结束后,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参加当年高考语文单科测试,人平成绩超过应届高中生一分多。受到当年语文高考命题组负责人章熊先生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1985年6月3日上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著名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和该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张定远先生亲临我校语文实验班,与学生座谈,听取他们对这套实验教材的评价、建议和意见。张定远先生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肯定实验班取得的成果,特别赞赏学生的说话能力,他说:“同学们很会说话,而且,有的同学说话还很有风度。希望你们高中继续参加实验教材的试教!”

附录:根据座谈会上录音整理的学生发言。

Z同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我不但对语文学习没有一点兴趣,而且连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只知道跟着老师转,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自己不动脑筋思考。结果一个学习阶段过去了,我感到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与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太不适应了。

       我上中学以后遇到的这个语文老师有些与众不同,他在课堂上很少向我们灌输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争论,使同学们在讨论在取得进步,在争论中提高能力。这就逼着我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去组织语言说服或反驳对方。在与同学的争论中,不仅提高了说话能力,而且提高了边听边思考的能力。这是三年来我在能力方面最大的收获!

L同学:

       在初中三年语文实验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能力提高了,其显著标志是增强了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由于在小学听惯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一进中学,对老师的开放式教学很不适应,总是期待着老师在下课前把课后练习题的答案公布出来。须不知,我们这套教材有许多练习题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最正确的答案莫过于同学们自己思考、讨论后得出的答案了。因此,我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经常自己动脑筋揣摩、斟酌课后的每一道练习题。但是,在开始实验的一段时期,这种独立思考往往是被动的,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老师上课时的提问,所以,虽然也做到了独立思考,但这是一种消极的思考。因而不论是预习,还是上课,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与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有的问题甚至是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这种难堪的局面维持了一、两个学期,看到同学们学语文的劲头越来越足,我的确是有点儿不甘落后,于是,我开始留心别的同学学习语文的方法。我常常有事无事和同学聊天,在闲聊时,我总是反复问我的同学,你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同学们见我那迫切的样子,都忍俊不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告诉我许多学语文的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关键是上课要积极思维,争取发言机会。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一点儿不假。我虽然曾多次鼓足了勇气,想在课堂上发言,但每回都在节骨眼上退缩了,我还是不敢当着大家的面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久,我的这种心思就被细心的李老师看出来了。他看到我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但又不敢举手的样子,就在课堂上经常点我回答问题。刚开始,我只能说一句话,尔后,说两句,再后来说三句了,慢慢的我回答问题逐渐有条理,而且比较严密了。我在课堂上也越来越爱发言了,以至于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了。那情形,如同不说就像要把自己憋死了一样。

       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中,我认为,如果在“说”的方面有了突破,那么其他三种能力的突破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因为大作家老舍曾经说过,如果把说了的话好好整理一下,便成了一篇好散文。三年来,我着重抓了自己的的说话训练,不仅说话能力提高了,而且也促进了其他三种能力的提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