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圣西门的帖中说欧洲加拿大和澳洲的民主制度也或多或少含有社会主义的成分,用以帮助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dhyang同学问这社会主义成分是来自于问题还是主义,我答应他认真回答一下。
西方社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观念是极其淡薄的,主义什么乏人问津,公共政策的制定,基本都是出于对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是民主制度的好处,开放,有利人文关怀的想法都可一试,不必主题先行辨出个姓社姓资。我之所以用社会主义这词,主要为迎合一下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视点和语境,中国人大都是政治动物,虽然出国前我们的味蕾上并无多少政治权利,却是主义什么不离口的。
先提一下社会主义的几大主要社会形态,务虚的意识形态理论就不说了,有兴趣可去才女多瑙的线上讨论。即使我说社会形态,也大都是虚拟的,因为世界上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真真能够把这些理想化的社会形态落实的,搞个几分相像就不错了。
1. 公有制
2. 计划经济
3. 没有市场竞争和消费选择
4. 国家分配生活必需品
5. 价格控制
6. 消除阶级
7. 公平机会
前五是实际架构,后二是企图的效果。
要考察这些因素在现实制度中有否融合,得拿具体案例比对,我就拿自己最熟悉的澳洲考察一下吧。
1. 公有制 - 澳洲的地面大都市交通和区域交通基本是公(国)有的,城郊则很多承包了,但现在新建的高速地道和城铁越来越多租赁给私企了;大部分大学中学和小学是国立的,包括最好的几所大学;医院大概一半是公立的;产电和供电产业以前都是国有的,现在大部分都出卖或长期租赁给私企了,零食电业已全部私有化。
2. 计划经济 - 那是几乎没有的,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年度财政预算,止于很笼统的领域或超大的基建项目,长期的只有些政策性的愿景,随政府更迭而异,当不得事的。
3. 没有市场竞争和消费选择 - 当然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政府努力鼓励市场竞争,一些国有事业的私有化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譬如家庭供电产品只嫌过多了。
4. 国家分配生活必需品 - 这个听来很荒诞,其实不然,在对低收入群体的服务中还是有很多体现,主要是住房,当然不是免费的,但折扣很大,另外还有名目繁多的福利补贴,没工的,找工的,失业的,求学的,生育的,多子女的,年老的,残疾的,付不起水电费的,家庭危机的,Covid冲击的。各种民间或教会福利机构也自发或受政府资助提供各种对脆弱群体的服务。政府经常检讨这个机制,就怕服务得不够,譬如对非英语的新移民,开通多语种的推介和翻译沟通。
5. 价格控制 - 以前电价是政府控制的,现在大多市场化了,但政府会发布零售指导价,并且拥有对实时批发市场的危机接管权力,最近刚用过,以平缓因燃料短缺带来的电价高企,但这个控制的代价最后还是会逐渐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自然所有国有服务事业譬如公交的价格都是政府制定的。
6. 消除阶级 - 澳洲社会的平等化(egalitarian)不说数一数二,也是名列前茅的。澳洲绝不会有如中国和美国这么贫富悬殊,澳洲的最低时薪约21澳元,美国平均最低时薪大概是7.5美元吧,等于大约11澳元不到,另一边政府对CEO的收入也有指导性限制。另外,澳洲的社会风气和观念也是十分的平民化,精英几乎是个让人嘲弄的贬义词,政府首脑甚至总理不带跟班自坐公交不是稀罕的景象,这就很大程度抑制了炫富现象,富翁肯定不少,看港湾里樯桅林立的游艇便知,但大都安静地生活在自己那个角落,在闹市开着超跑故意招摇的,大都是中国富二代官二代新移民。炫富少,这也给了老百姓更多的平等和知足感。
7. 公平机会 - 这不用说了,非但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和大机构着实努力的方向,政府和国有机构招聘,必得注明是公平机会性质的招聘,只以能力是否最适合该份特定工作来考核,年龄,健康,性别,种族,母语,是绝对不允许提及的。私校学费很贵,公校大多以总体就业和一般大学为方向,为了让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学术上有足够脱颖而出的机会,国有小学办有Opportunity Class,四年级学业出众的可以升入,中学则有国立选择中学(Selective School, 意思是给那些选择学业发展的学生的,但被华人称为精英中学),每年高考榜单前列的,绝大多数是选择中学的毕业生。
以上只是按社会主义视点进行的罗列,不同意这么牵拉一点没问题,说了澳洲人并无什么意识形态观念,现实就是这么一回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