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理性&灵性】开个头,草稿

(2021-12-29 15:59:13) 下一个

理性和灵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两个认知意义上的界定。

理性是人与外界互动时的有意识(即本能之上)的信息提取,逻辑处理和决断形成的能力。信息提取成就了对客体的概念化,质化和量化;逻辑处理包括对信息的分析归纳,以及在信息薄弱处和走向上进行假设和推理等;决断形成是基于事实及逻辑结果做出对外界变化应对的决定,其中很重要地包括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处理。等不及一提的是,理性的最璀璨的成果便是数学和科学。

我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并不一定是对外界事物的即时信息加工处理,很多时候是对现存理性模式的应用,理性模式可以是成文和集体的(譬如公式和规章)也可以是不成文和个体的(譬如经验)。理性模式也是我们接受书本和讲授知识的主要途径。由于个体的理性认知速度和程度都是极为有限的,对现存理性模式的应用便往往成为我们生存的必须,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得时时提醒自己,理性模式已非纯粹的理性 - 这很重要。

理性是围绕外界客体的,灵性则基于自身本体,灵性主要包括三个范畴,感性世界,意识世界和精神世界。

感性世界来自于对情感的采集,萃取和升华。情感是理性之外我对外界的另一个感知途径,是外界与我本体化合而成的浅层意识,由于感性,我们得以将我之本体下意识地结合进了对世界客体的认识,这没有错,因为我们个体本来就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只是整体的部分。但也由于此,我对外界客体的情感并不一定吻合我对客体的理性认识。人的这种理性和感性双重认知途径,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感性世界不仅承担了动态的对外界的情感反应和催化过程,也容纳了由此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种种情感模式。犹如理性模式,我们对复杂事物的情感反应(若有的话)往往套自现存的情感模式,尽管不如理性模式那般必须,情感模式依旧是一种本能的倾向。同样我们也清醒 - 情感模式已非纯粹的灵性。

理性和感性基础上的认知,在意识世界被进一步拼凑成意识模型,包括了理性模式和情感模式,更包括了理性的种种基础概念,转而迭代形成更多高层次概念和衍生概念。概念对人的认知是不可或缺,是思考,思辨以及表达的基础。在这样的意识世界里,人可以不拘泥于固定或既有的模式,不受物质世界的约束,在概念层次上对认知进行各种拆卸组装和实验,人的灵感和创造性便由此而来(下面还要说到)。

理性和感性之外,人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还有另一个途径 - 获得。获得可以是隐性(譬如通过文化侵淫和传统俗约)也可以是显性(譬如通过主流跟从或政治灌输),可以是被动(譬如通过强制记忆或高压洗脑)也可以是主动(譬如偶像崇拜或楷模效仿)。

理性模式和感性模式已不是真真的理性和灵性,获得性认知则更是非理性非灵性的,然而这三者结合,还会有进一步的衍生产物 -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是人意识的高层次偏置,由于理性显得费时费力,感性显得捕风捉影,更由于我们的理性感性能力实在捉襟见肘,这些高层次意识偏置便成了短路理性和感性的捷径。警钟长鸣。

然后就是灵性的精神世界了,在精神世界里,我去感知本我,去认识本我和非我的联系,进而去探求生命本体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精神世界的活动可以是由外界激发的,更大程度上是感性世界的内向升华过程,但根本上,它们根植于意识最深层的与生俱来的内核。

感性世界, 意识世界和精神世界构成的灵性具有巨大的创造性,是人的创造力之源。如果说科学和数学是理性的皇冠,文学,艺术和神学则是灵性的结晶,而哲学或是理性和灵性嫁接的珍果。这里对创造力得花些篇幅,科学和数学是人的创造吗?作为学科是的,但其内容则不是,它们只是人对自然律的发现。人的真真创造在于文学和艺术,即使取材于现实,它们原初的构思和表现是真真的创造(模仿除外)。

真真的创造还在哪里?消费用品,工具器械,建筑设施,财富金钱?不是,这些都是不同的物质形式,创造是从无到有,自然律规定了人类无法创造物质,我们只能转化物质,将矿藏和土地转化为资源,将资源转化为工具器械,再用工具器械将资源转换为消费品和建筑设施,进而转化为财富。但这些转换过程的概念,形式和功能,却是我们的创造,资源如何转换为财富,建筑该具有如何的形式和功能,这些如何,是真真从无到有的创造,这其中技术和技艺的创造也不可或缺(所谓工具的创造可以分解为技术的创造加上物料的形式转换来支托这种技术功能),而科学则极大强化了我们技术上的创造性。

甚者,人还进而创造了社会形态和其上层建筑。总之,当上帝创造了自然律和物质世界,留给人的创造只能局限于灵性和精神性领域,形式,功能,技术,技艺,设计,概念,理念,及至种种精神产品。人类文明的进程,实际上就是灵性和精神性创造指引下的物质性转换过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