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字与帝国(3):古埃及象形文字——辉煌与没落

(2025-02-13 11:07:40) 下一个

简介:
同楔形文字、甲骨文一样,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象形文字之一。在之后的演化过程中,它为什么没有发展成类似汉字的”方块字“,而是更接近”字母文字“?在见证了古埃及数千年的辉煌文明之后,象形文字是如何走向没落,最终被人遗忘的?
 
时间轴:
0:00 回顾与简介
1:53 古埃及象形文字简史
7:37 象形文字的没落与表音文字的发展
17:30 结束语+下期预告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僧的频道。
 
提到“象形文字”,大家会想到什么?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体,甲骨文,还是玛雅文字?
 
没错,考古研究表明,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几乎都是某种形式的“象形文字”。之前两期视频我们简单聊了汉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这一期我们就接着语言文字的话题,来聊一聊另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那就是古埃及象形文字。
(本文着重讲述古埃及文字的演变和与汉字的对比,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知识请搜索YouTube相关视频)
 
(一)“象形文字”的辉煌
说到古埃及象形文字,我们一般指的就是刻在石碑、神庙上的“圣书体”。圣书体”最早的使用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多年,看着这些数千年前镌刻的符号,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觉得这分明就是一种纯粹的“表意文字”。
 
因为它们实在太生动、形象了,有的还具有令人惊叹的细节,一看就知道这些符号想要代表的事物。你看,这个符号不就是一只可爱的小鹌鹑么。而这一个不就是一只昂起头、准备攻击的眼镜蛇嘛。还有狮子、猫头鹰、男人、女人……
曾经也有不少学者按照这种思路,试图破解圣书体文字的含义,结果都徒劳无功。直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学者商博良,通过研究著名的罗塞塔石碑,才让古埃及文字的破解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商博良通过将罗塞塔石碑上的古希腊语和圣书体相对比,发现原来古埃及的这些象形符号其实大多都用来表示读音,而非图像所描绘的物体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颠覆常识的发现。也就是说,所谓“象形文字”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象形”,而是像英文中的辅音字母那样,在大多数场合都承担了表音的作用。这些用来表示读音的符号,就是现在被称为“音符”的部分。比如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的名字,就可以这样用圣书体拼写出来。
在一些情况下,很多象形符号仍然可以被用来表示原来图案所代表的事物,这些符号被称为“意符”。比如表示“太阳”,和表示“房屋”的象形符号,通常会在下方或者旁边加一个短杠,强调它们代表图形原本的含义,而不是表示发音。
可以想像,象形文字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一开始都是用来表示图案描绘的具体事物。但是随着生产生活的日趋复杂,文字要记录的概念越来越多,为每一个新概念都创造一个全新的符号实在太麻烦了。更何况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并不方便用图形表示。于是就有人开始“借用”一些现有的符号,不表示图形原来的意思,而是用来表示相同或者相近的读音。于是原来单纯表意的象形文字,就这样逐渐具备了表音的功能。
 
这种现象在古文字的演化过程中其实并不罕见,比如大家知道,汉字中就存在很多“通假字”。像是“来去”的“来”字,一开始就是借用甲骨文中指“大麦”的“麦”字。
 
那么古埃及文字中有没有类似汉语的“形声字”呢?答案是当然有。为了避免因为读音相同而产生混淆,很多时候在表音部分之外,会再加上表示词语意义类别的符号,叫做“限定符”。这些“限定符”不发音,只用来帮助理解词义、区分同音词,有点儿类似汉字“偏旁部首”的作用。
 
比如“兄弟”这个词,向下的箭头和水波这两个象形符号表示这个词的发音,之后的人形符号代表“男人”,不发音,合起来表示“兄弟”。
又比如“一天两天”的“天”字,前面三个象形符号表示读音,之后是一个代表“太阳”的符号,不发音,说明这个词与“太阳”、“历法”相关。
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汉语中的“形声字”?
 
圣书体主要用于正式碑文、墓葬铭文和神庙刻文,非常强调美观和象征性。但这些精细的图案书写起来肯定非常不方便,显然不适合日常记录使用。于是在圣书体的基础上,古埃及发展出便于书写的“僧侣体”。僧侣体将圣书体符号大幅简化,使用大量流畅的连笔,适合快速书写,从而代替圣书体用于日常行政和宗教记录。
 
 
这个过程就有点像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后来的小篆、隶书、草书。秦帝国统一之后的汉字主要由官吏们使用,于是发展出“隶书”。而古埃及由祭司和文士负责宗教和行政记录,于是就发展出了“僧侣体”。这样看,古代帝国的文字演化还真有点“殊途同归”的感觉。
 
即便是简化之后,古埃及书写系统仍然十分复杂,通常需要经过五六年的专业训练才能大致掌握。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普通人家的子弟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性教育,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是文盲。而读写能力掌握在祭司、文士这些社会精英的手中,这就间接造成了他们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一点也与使用汉字的中华帝国十分相似。
 
二. “象形文字”的没落
 
看到这里,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虽然古埃及文字和汉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之后的演化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一个方面它们有很大的不同。
 
圣书体符号的书写、组合还比较规整,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美感,可以说与中国的“方块字”有神似之处。但到了“僧侣体”,经过简化、连笔之后,古埃及文字就离方块字越来越远了,反而有点像后来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的手写体。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为什么古埃及文字没有演化成类似汉字那样的“方块字”,而是更像后来产生的字母文字呢?
 
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也存在将多个符号拼凑在一起的现象,但更多情况下象形符号仍具有独立性,而不会与其它符号合成一个紧凑的“字”。这很可能是因为,对于那些多音节的埃及词语,将符号合并在一起的意义不大;相反,分开书写其实能更清楚的表示不同音节。
 
相对的,如果想要表示的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语素,那么将多个符号合成一个单独的“方块字”,就非常合理。所以说,汉字单音节的特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字的演化方向。至于为什么汉语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的“字”构成的,这个问题可能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
 
 
据推测上古汉语发音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很可能汉语也曾经存在类似英语中cut、cat这样的辅音词尾。那么历史上究竟是从单音节的语言逐渐发展出单音节的汉字,还是“方块字”的形成让语言最终固定为单音节,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话题。不过很显然,汉字很早就变成了现在单音节的样子,这一点从西周时期的诗歌就可以看出。
 
 
单音节的特点使得汉语的“有效音节”数量很少,即使加上不同音调,其丰富性仍然无法与多音节组合相比。
因为如果所有语素都是单音节的,那么能使用的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就非常有限。但如果可以允许多音节的词汇,那么新增加的排列组合就大大扩展了,词与词之间的辨识度也会提高。由于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只能靠字形加以区分,仅凭读音很容易产生歧义和混淆。一旦放弃汉字,改用纯粹的表音字母,字与字之间的辨识度就会大为降低。可见,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向字母文字演化的机会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人热衷于追捧汉字更高的“信息密度”,但在输入速度方面,看似简约的汉语其实未必能胜过那些字母文字。今天我们很多中国人观看影视剧、视频,都习惯打开字幕,这也是因为单凭读音有时真的不明白对方究竟在说什么。
 
这里我们可以补充一个有意思的插曲。
 
南北朝的时候佛教大为兴盛,用来书写佛经的梵文也一起传入了中国,很多僧人为了研习佛经就开始学习梵语。到了唐代,天台宗僧人就曾经将梵文用作表音符号,就像今天使用拼音一样用来给佛经注音,以保证诵读的准确性。不过这种用法只局限于翻译成汉语的佛经,并没有真正在民间推广开来。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当时的有识之士能认识到注音符号的便利,并将其推广到民间,对于提高古代中国普通百姓的识字率会不会有所帮助呢?可惜佛教在唐代仍被视为一种外来宗教,其传播常受到社会上下各方面的阻碍,梵文作为注音符号的普及也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因为汉字单音节的特点,即便没有官方的排斥、掣肘,梵文恐怕也无法完全取代汉字的地位,正如今天拼音无法代替汉字一样。毕竟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知道朝鲜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都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但正如我们在之前那期视频中讲到的,汉字的学习成本太高,导致社会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到了十五世纪,朝鲜的世宗大王为了提高民间识字率,发明了一种表音文字,就是现在使用的谚文。然而谚文却遭到了贵族和士大夫的反对,直到十九世纪末才真正开始在朝鲜推广。
古埃及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到了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笔画更简洁、连笔更多的“世俗体”发展了起来,逐渐取代了“僧侣体”,成为日常书写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商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使用。“世俗体”中符号的表音作用进一步加强,到了公元2世纪,受希腊语影响,纯粹表音的“科普特”字母取代了“世俗体”,成为最后一种古埃及书写文字。科普特语借用了很多希腊字母,加上一些来自世俗体的符号,用来拼写埃及语,直到今天仍然在埃及东正教会中使用。
 
 
对于那些有丰富多音节词汇的语言,表示读音的字母文字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容易在教育水平有限的社会大众中传播。如果没有帝国官方为维持文化正统而人为压制,字母文字的流行恐怕是大势所趋。所以科普特语在埃及成为罗马帝国行省之后开始兴起,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公元四世纪末,基督教获得罗马官方认可、成为国教,古埃及原有的多神信仰被皇帝下令禁止,神庙被迫关闭。这样一来,古埃及的祭司阶层失去了大部分信徒,原有的特权地位自然难以保持,他们掌握的古代文字也就逐渐后继无人。公元394年,在埃及南部菲莱岛(Philae)的伊西斯神庙中,一位祭司遵循先辈的传统,在石柱上刻下了一段新的圣书体铭文。而他大概不会想到,这竟然就是现在已知的最后一次象形文字使用的记录。
 
随着昔日帝国的残破和诸神荣耀的黯淡,这种曾记述了数千年辉煌文明的古老文字终于被世人遗忘,成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等待后人重新发现。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各位朋友的观看。下一期视频我们会暂时放下语言文字的话题,来更深入的聊一聊古埃及和中华帝国还有哪些其它的相似之处。欢迎您继续关注历史小僧的频道,我们下期再见。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