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马耳他两人行(4) - 寂静之城的阿拉伯遗韵

(2025-02-20 10:01:08) 下一个

马耳他的圣诞节日安排和加拿大不一样,我们是25,26两天,而他们则是24,25。节日期间,大部分博物馆和教堂都不开门。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24号本来是我们预定出海的日子,但前一天轮船公司来通知,因为风浪太大,延后两天。

吃完早饭,走出酒店,果然,蓝天之下,海边卷起千尺浪。既然出不了海,那就去马耳他的内陆看看吧。

没想到被大海簇拥的马耳他,还有这么一片广阔的阡陌交错的绿地和一座在欧洲保存最好的阿拉伯老城。

姆迪纳(Mdina),曾是马耳他的首府,也是岛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名字凸显了和阿拉伯文化的联系。

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早在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就选择这里作为定居点。

公元前218年,罗马帝国占领马耳他,以此为行政中心,修建了总督官邸。公元60年,使徒保罗(后世称之圣保罗)在马耳他附近海域遭遇船难,在岛上停留的数月间,不仅治愈了岛民的疾病,还积极传播基督教,马耳他因此成为欧洲最早接受基督教的地区,甚至早于教皇所在的罗马。

此后罗马帝国在地中海的实力逐渐衰落,马耳他慢慢成为被世界淡忘的地方,但岛民的基督教信仰始终未中断。

公元6世纪期间,拜占庭人控制了马耳他。

公元870年,阿拉伯人从东罗马手中夺取马耳他,并将这座古城命名为麦地那(Medina),意为城市,后来慢慢演化成如今的名字姆迪纳(Mdina) - 麦地那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一年前我们从南到北,横穿突尼斯,几乎每一个经过的城市,都有一座老城,都叫麦地那。

占领马耳他以后,阿拉伯人引入了建筑技术和城市规划,11世纪初姆迪纳已成为繁华的穆斯林聚居地。

1091年,诺曼人征服马耳他,姆迪纳成为西西里王国的一部分,13世纪40年代穆斯林被逐出马耳他列岛。

虽然阿拉伯人在马耳他只统治了短短二百多年,但他们给当地的文化和语言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后很长时间马耳他人说的都是阿拉伯语,后来在吸收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以后,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马耳他语。

1530年,骑士团接管马耳他后,大团长便率领一行人马不停蹄前往首府姆迪纳,当地的居民并不欢迎这群外人的到来 - 早在1428年,马耳他人就向当时统治他们的阿拉贡王国上缴了一笔巨款,得到马耳他列岛只是国王的直属辖地,不得作为封地再给他人的许诺。谁知查理五世把马耳他送给骑士团的时候,压根就不把100多年前的承诺放在心里。

姆迪纳人等在城外,拦住了大团长利勒亚当((Philippe Villiers de LIsle-Adam)),在后者宣布保障他们原有的一切权利后,他们才将城门钥匙交给了他。骑士团此后也没有干涉当地社会秩序的意图,双方从此相安无事。

由于骑士团一直靠海军为生,需要靠海建都,于是放弃了姆迪纳,选择靠海的比尔古(Birgu)作为首都,远离喧闹的姆迪纳因此也保留了更多的历史原貌。

走在姆迪纳狭窄蜿蜒的街道上,我依然能感觉到浓浓的阿拉伯风情,就好像又回到北非,回到地中海的对岸。

刚刚走进城门,就看见一群游客在一架刑具前比划留影,原来这儿是地牢博物馆(Mdina Dungeons Museum),骑士团自1530年至1798年统治马耳他期间,在此监禁和审讯犯人。

这座曾经的地牢经过装修,重现了昔日刑讯场景。

不知道这些展示和真实历史相距多远,毛骨悚然地在阴暗的地牢走了一圈,我感觉就好像在参观一座马耳他的刘文彩收租院。

很多游客来访姆迪纳,多半只有一个原因,这儿曾经是《权利的游戏》拍摄地,而我对这儿的历史更感兴趣。

马耳他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就在地牢旁边,这座18世纪的巴洛克建筑曾经是大团长安东尼奥曼努埃尔德维尔哈纳(Antonio Manoel de Vilhena)的宫殿 - 维尔赫纳宫(Vilhena Palace),1860年成为英军疗养院,随后又作为结核病医院使用,直至1956年1月。

在1966年,维尔赫纳宫被改建为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收藏了马耳他丰富的地质、生物学展品,但似乎游客大多去小巷深处转悠了,来此参观的寥寥无几。

前一天去圣约翰大教堂的时候,我以为既然号称大教堂,那儿肯定也是主教坐堂,到了姆迪纳我才知道,马耳他真正的主教座堂是这儿的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1577 年,骑士团在瓦莱塔建造了圣约翰大教堂,并成为骑士们的宗教中心,但他们和住在姆迪纳的马耳他主教却一直不怎么对付,前者不愿屈尊来姆迪纳,后者看着圣约翰大教堂声势渐起也无可奈何,这种互相排斥的情况一直延续到骑士团被拿破仑赶出马耳他。

1816年罗马天主教会终于正式承认圣约翰大教堂与圣保罗大教堂共享主教座堂的地位,为了以示区别,前者的名字前加了Co,成了副大教堂( Co-Cathedral)。

圣保罗大教堂建在当时圣保罗和当地部族首领圣普布利乌斯(St. Publius)会面之处。

在保罗停留期间,他治愈了普布利乌斯患病的父亲,从而促使普布利乌斯及其家人皈依基督教,后者也成为马耳他第一任主教。

原来的大教堂在1693年的大地震中倒塌,1696年至1705年,大教堂重建成如今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前方是圣保罗广场,地面比教堂低3个台阶。教堂墙上有两个挂钟,分别显示年月日和时间。

大门上方比较别致,雕刻着姆迪纳市、大团长拉蒙佩雷洛斯伊罗卡富尔以及主教达维德科科帕尔米耶里的徽章,现任大主教的彩色徽章位于姆迪纳徽章的正下方。

圣保罗大教堂的内部没有圣约翰大教堂那么奢华,但也是金碧辉煌。

抬头仰望,天花板上绘有圣保罗生平的天顶画,由西西里画家文森佐安东尼奥(Vincenzo Antonio)和弗朗西斯科曼诺(Francesco M anno)于18世纪末创作完成。

我们进门的时候,游客还很少,站在主祭坛前的讲台上,LD轻咳一声,感受了一下几百年来主教为信众们开讲的场景。

描绘圣约翰穹顶壁画的普雷蒂也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作品。

圣保罗教堂的地板也铺满了彩色大理石,但它的下面埋葬的不是骑士,而是历代主教,神父和来自贵族家庭的信徒的遗体。

这座圣体礼拜堂(Chapel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是为亡者祈祷的地方,里面保留了一幅13世纪的圣母像。

1693年的那场大地震,让立于原址的原教堂被毁殆尽,这扇雕刻精美的木门是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遗物。

大教堂附设的博物馆,成立于1897年,所在的位置曾经是神学院。

神学院建于1733年至1742年间,属巴洛克风格建筑。

博物馆藏有马耳他最古老的一口钟,铸于1370年。

这是一架17世纪的彩绘管风琴。

精美的圣人木雕。

这幅马耳他最古老的祭坛画,创作于14世纪,至今依然栩栩如生。

这儿的很多藏品都来自姆迪纳贵族萨韦里奥马尔凯塞伯爵(Count Saverio Marchese)捐赠,他是马耳他最早向社会捐赠藏品的收藏家。

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姆迪纳,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岁月的痕迹。

前面钟楼下是姆迪纳最古老的建筑桑塔 索菲宅(Palazzo Santa Sofia),它的一层建于1233年。

曾几何时,姆迪纳有三分之一的居民都是犹太人,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犹太人留下的遗迹只有这扇昔日犹太会堂的大门。

这条小街以前是希腊社区,陈旧的大门上方刻着几行字,定睛看去,竟然写着妓院。

和商业气息浓厚的斯利马,瓦莱塔相比,这座被称为寂静之城的地方,隐隐透着一丝静谧而尊严的贵族之气。

贵族们为了彰显身份和地位,会定制独特的装饰华丽的门栓。

每一扇古老的大门后,发生过多少永不被我们所知的故事。

姆迪纳居民虽然很少,却有十几座教堂。街角的这座圣母领报教堂(Annunciation Church),虽然没有圣保罗大教堂名气那么大,但在小城的宗教和建筑遗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堂于1660年至1675年间修建,在圣保罗大教堂被地震损毁而重建期间,曾临时充当主教座堂直到大教堂完工。

教堂内部装饰华丽,这些巴洛克风格雕塑和绘画皆出自普雷蒂等著名艺术家之手。

我们这些年从波黑到巴勒斯坦,再到北非,走过不少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我一直觉得从宗教的感染力来说,伊斯兰教远胜过其它宗教。

公元7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出发,穆斯林一路所向霹雳,所到之处北非人皈依,突厥人皈依,蒙古人皈依,印度人皈依,但为什么没能在宗教上影响马耳他人呢?

近二千年来马耳他人心心念念的就是耶稣和玛利亚,难道这真的是使徒保罗的魅力?

送我们来姆迪纳的出租车司机外表和一般阿拉伯人无异,我好奇的问他:你们的外表和语言都和一般阿拉伯人没有区别,那么你们认同自己是阿拉伯人吗?小伙子呵呵一笑,回答我说:我们不是阿拉伯人,我们是信仰天主教的欧洲人,但是意大利人称上帝为Dio,而我们称上帝为Alla。 - Alla不就是穆斯林对他们真主的称呼吗?马耳他人在信仰上终究还是留下了阿拉伯人的印迹。

盛开的三角梅下的这栋阿拉伯老宅,是我们午餐的地方。

原以为这儿能吃到馕或者库斯库斯,结果阿拉伯屋顶下,供应的却是海鲜意面和牛排巴士廷广场。

巴士廷广场(Bastion Square)是姆迪纳的中心,旁边就是姆迪纳要塞(Mdina fortress)。

要塞是环绕姆迪纳的防御城墙,从拜占庭到西西里王国,城墙经过多次重建,始终是马耳他全岛防守最坚固的地方。

大围攻期间,瓦莱特把姆迪纳作为预备部队 - 骑兵的驻扎地,他命令岛上所有农民带上牲畜以及粮食,蔬菜等等撤退到姆迪纳要塞里,坚壁清野,让入侵的奥斯曼大军一无所获。

战斗期间,土耳其人久攻不下比尔古,转而进攻姆迪纳。骑士团守城军官就让农民和女人都穿上士兵的制服,与真正的守城部队一起巡逻,看着城墙上旗帜招展,土耳其人踟蹰不前,惊慌失措,骑士团大约不认识诸葛亮,但他们在姆迪纳也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姆迪纳总人口不到三百人,但居民中仍有不少历史沿袭下来的贵族家族,有些家族甚至仍然拥有世袭头衔,行走在姆迪纳,稍加留意,就会发觉街头巷尾有很多冠以Palazzo的贵族宅邸。

科斯坦佐宅(Palazzo Costanzo),是一栋建于1666年的西西里贵族的老宅,我们本来想进去看看,但这儿如今已经改建成一家餐馆了。

建于1495年的法尔松宅(Palazzo Falson)目前对外开放,它是姆迪纳第二古老的宅邸,仅次于前文所提的桑塔 - 索菲宅。

相对于那些国立博物馆,我更喜欢参观这些小型私人博物馆。大博物馆的展品更加琳琅满目,但却少了小博物馆和原主人的那份贴近。

法尔松家族(Falson family)是马耳他历史上的一个显要的贵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地位,其家族成员曾在骑士团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包括法律顾问、行政官员和军事指挥官。

这座私宅曾接待过骑士团在马耳他期间的第一任大团长利勒 - 亚当,他曾在1531年下榻于此数月。

20世纪,法尔松宫被瑞典船主奥洛夫弗雷德里克戈尔彻(Olof Frederick Gollcher)购得,他对建筑进行了修复并部分改造,并在此居住直到去世。

目前,该建筑由戈尔彻设立的基金会所有。

戈尔彻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收藏家,二战中居住在马耳他的他,还曾指挥马耳他志愿防卫部队抵抗纳粹的侵略。

博物馆里展示了大量戈尔彻的收藏品和他自己的绘画作品。

站在他的画室里,满眼都是他的作品,彷佛逝去六十多年的老船长只是暂时搁下画笔,走了出去。

黄昏中,我们告别了姆迪纳,身后,滴滴的马蹄声回响在古巷里,传了很远很远。

这天是平安夜,一向冷清的餐馆,早早坐满了客人。

旅行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只要有情怀,有心境,天地之间任我行。

两年前的平安夜,我们还在约旦的沙漠中啃着烤羊腿,仰望璀璨星空,寻找织女星;而今夜,我们却在马耳他的古城里品味兔肝,举杯微醺。

世事流转,步履不停,每一次旅程,都是与世界的浪漫相遇。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