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马耳他两人行(1) - 儿子放了一只鸽子

(2025-02-02 15:18:18) 下一个

这些年,我们跑了不少地方,从巴尔干到以色列,从约旦到波罗的海,但有一个地方,一直在我们的To Go List上。

五年前的西西里,我们仨坐在阿格里真托的土耳其台阶上,南面,有一个小岛,离我们不到一百公里;一年前的突尼斯,我们仨站在西迪小镇的海边,东面,同样的那个岛,离我们不到二百公里。

这就是马耳他,那个被称为地中海心脏的地方。

马耳他虽然国土面积世界倒数第10名,但却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纷杂的历史塑造了丰富的文化,地中海和煦的海风中,马耳他人喝着英式红茶,说着腓尼基人的语言,吃着意大利风味的菜肴,住着阿拉伯风格的房子。

这儿曾经是发迹于中东边城阿卡的三大骑士团之一 - 圣约翰骑士团(又名医院骑士团)的最后根据地,从1530年到1798年,骑士们在这片弹丸之地前赴后继,坚守了268年。

它也是欧洲第一个被基督教化的国家,这儿产生了欧洲第一座教堂与第一位主教,国家虽小,却拥有300多座教堂,它在天主教世界里拥有的崇高地位,使得历届教皇上任后都要访问这儿。

对于这片浓缩的精华之地,我们早就神往,但因为从加拿大去马耳他,没有直达航班,所以每一次准备旅行目的地的时候,我们都会安慰自己,下一次一定要去那儿,就这么拖着,一直到下一次终于成了这次。

临走前的一天,儿子突然告诉我们,这次他不想和我们一起去旅行了,因为难得的圣诞节,他要和好朋友们在一起。

突然的变化,让我们措手不及。

女儿独立以后,儿子早已成为我们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有很多朋友是通过那三百多篇游记和视频,看着儿子从一个满脸婴儿肥的小男孩,一步步成长到现在身高将近一米八的小伙子的。

两年前,LD曾经做过一个短视频,纪念带着儿子走天下的过往十年,最后那段,是我给他们父子拍的,视频里,父亲骑着骆驼,领着儿子缓缓走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远方。

LD一直说,看着儿子,就好像看着没有父母压制,没有老师训斥,自由自在享受童年,少年快乐的另一个自己。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最近几年的旅途中,我们总是互相安慰:不管孩子何时从身边飞走,我们都要把和他在一起的每一次旅行当着最后一次。。但这次儿子真的远离了,我们还是有些茫然若失。

怎么办呢,大约父母的天职,就是依依不舍地陪着他们,直到那一天,羽翼已丰地飞离。

大雪纷飞下,我俩收拾心情,奔赴机场,去过几天早已淡忘的两人世界。

这次我们订的航班要从德国法兰克福转飞马耳他。

上了飞机,在我们中间空着的座椅上,LD用帽子,枕头和背包搭了个人偶,安慰自己,儿子还和我们在一起。

十几个小时后,舷窗下一片翠绿,终于,我们来到了马耳他。

以前的几乎每次旅行,出发日我们都会遭遇不顺,不是航班晚点,就是行李延误,或者是天气突变,每一次LD都安慰我,只要儿子没丢,所有意外都不算什么。

好了,这次儿子丢在了加拿大,于是一路畅通无阻,飞机提前到达,行李顺利提取。

马耳他国土面积316平方公里,由5个岛屿及多处礁石组成,但只有三个岛屿(马耳他岛,戈佐岛,科米诺岛)有人居住,这次我们放弃了自驾,选择公车和的士为我们的交通工具。

出了不大的马耳他国际机场,我抬手叫停了一辆出租车,拉开车门就要坐进去,司机却在一旁大笑道:怎么,你准备开车?我这才想起,马耳他实行的是英式右舵制。

我们这次入住的酒店位于马耳他东海岸的斯利马(Sliema)。

斯利马的名字源自阿拉伯语Sliem,意为和平。19世纪以前,这里是一个小渔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马耳他的商业和旅游中心。

马耳他于2004年加入欧盟,2008年加入欧元区,虽然人口不过50来万,但人均GDP却接近4万美金。

斯利马代表着马耳他最现代的一面。

我们的酒店离开浩瀚的地中海,只隔一条马路。

酒店门口有一处被称为罗马浴场(Roman Baths)的历史遗迹,但它的历史其实没有那么久远,只是19世纪末,英国人占领马耳他的时候,一些富有的绅士们建立的私人游泳池而已。

由于当时保守,这些水池最初用毯子或木结构覆盖,以保护隐私。

时过境迁,如今这儿已经成为免费的公共景点。

看着这些下海游泳的人群,LD不由地想起了喜欢游泳的儿子 - 他在克罗地亚下过亚德里亚海,在马德拉下过大西洋,这次如果他能来马耳他,可以下一次地中海了。

相较于冰天雪地的多伦多,马耳他此时气温将近20度,但风很大,那天风速竟然超过40公里/小时。

已经过了下午一点,随便走进路边的一家餐馆,竟然空无一人。

在马耳他的第一顿饭,我们吃的不是很满意 - 无论是海鲜饭,还是海鲜意面,都太咸了。此后的若干天,我们时不时地都会在咱吃的不是正宗的马耳他菜吧?和马耳他菜也许就是这么难吃?之间挣扎。

不知不觉走到斯利马码头,对岸就是1980年入选联合国历史文化遗产,2018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的马耳他首都 - 瓦莱塔(Valletta)。

当天还有小半天时间,我们登上了一艘游轮,参加了2小时的环岛行。

瓦莱塔面积0.7平方公里,人口大约六千人,以圣约翰骑士团第四十九任大团长让帕里索德拉瓦莱特(Jean Parisot de la Valette)的名字命名。

1565年,在瓦莱特的领导下,600名骑士,7000名当地民兵,抗击来犯的奥斯曼军队4万多军队将近四个月的疯狂进攻,最后取得了马耳他之围(The Great Siege of Malta)的巨大胜利,但损失惨重,当时马耳他各个要塞一片废墟,瓦莱特决定建立一座新都,以抵御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再次入侵。

新城历时五年,终于建成,可那时伟大的瓦莱特已经长眠于地下三年,没能亲眼看见这座由绅士为绅士建造的城市。

船上风很大,我没想到,来到温暖如春的地中海,我们居然还要穿上毛衣,穿上羽绒衫。

坐在船上一路望去,马耳他的建筑呈浅土黄色,具有浓厚的中东阿拉伯的风貌。

这座岛本身就是由一块巨大的岩石构成,这种岩石结构均匀,颗粒细而无沙,内有无数孔隙,吸水性很强,质地松软,可像木材一样砍、锯,按需要形状任意加工。房屋盖成后,经风吹日晒,石内水分蒸发,岩石变得比砖块还坚硬,不怕火烧,不惧腐蚀,所以将近五百年岁月流逝,瓦莱塔的亭,塔,楼,阁却依然坚固如初。

大港(Grand Harbour)是马耳他最大的深水良港,大围攻期间,骑士团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这儿殊死搏斗,鲜血洒满了两岸。

圣米迦勒要塞(Fort St. Michael),在大围攻时为骑士团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可惜它的大部分结构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被拆除,如今这儿被改造成一座花园。

圣埃尔莫要塞(Fort St.Elmo),是大围攻中奥斯曼军队的首要攻击目标,要塞当时兵力只有150名骑士和600名士兵,面对数万奥斯曼军队的炮击和进攻,为了给瓦莱特率领的主力争取时间,在这座要塞坚守了28天,最后弹尽粮绝,除了跳海的九个马耳他人外,全部战死。

圣安杰洛要塞(Fort St. Angelo),是马耳他最重要的要塞,大围攻中,这儿是骑士团的主要指挥中心和防御据点,瓦莱特率军坚守于此,终于熬到了最后的胜利。

二次大战期间,这座要塞曾遭到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而屹立不倒。这儿也曾是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指挥中心,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马耳他人对中国感情很好,1975年,中国援建工人历时三年,为当地人建造了一座三十万吨位的超级船坞。

马耳他国防军只有不到2000人,舰艇10艘,那天在大港我看到了三艘。

结束环岛行,时间已近黄昏。

从码头一路走回酒店,奶黄色的外墙,让我我好像回到了西西里的诺托。

而这些被称为马耳他阳台(Maltese Balconies)的封闭木窗,又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

这些木窗源自阿拉伯世界的muxrabija(一种窥视窗),它的作用是让内部的妇女能够观察外面发生的一切,而不会被街道上的人看到。

在马耳他的历史上,阿拉伯人曾经占领和统治了二百多年。124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下令驱逐阿拉伯人,将近800年过去,阿拉伯文化在如今日益西化的马耳他,只留下了一个地方 - 古城姆迪纳;一种语言 - 马耳他语里很多词汇来自阿拉伯语;一片风景 - 五彩纷呈的马耳他阳台。

夕阳西下的斯利马,LD在海边升起了无人机,然后情不自禁地嘟囔了一句:Jonathan,快来看,落日真漂亮啊。 - 看来他还没有习惯儿子不在身边的日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