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在外,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在克罗地亚的一个礼拜就这么过去了。回想一下,萨格勒布,十六湖,扎达尔。。似乎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上午9点半,我们来到克黑边境。
跨过此处,我们算是正式告别了克罗地亚。
至此,我们终于进入了此行的第二个前南国家 -- 黑山。
前南斯拉夫有两个带黑字的国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和黑山 。只是前者的黑是音译,而后者的黑却是意译。
黑山的正式名称是蒙特尼哥罗(Montenegro),其中Monte是山的意思,而Negro是黑的意思,于是中国人就直接把这个国家--蒙特尼哥罗,称作黑山。
公元6世纪末和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移居到巴尔干半岛。9世纪,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区建立“杜克利亚”国家(Duklja)。12世纪末并入塞尔维亚,14世纪黑山(当时称为泽塔)从塞尔维亚独立出来。15世纪土耳其奥斯曼占领了泽塔的大部分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黑山和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又和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一起组成了新南斯拉夫,并成为六个联盟共和国之一。
本次巴尔干之旅之前,我对黑山这个国家知之甚少。进入黑山以后,我却不由地大吃一惊。没想到人口只有60来万,面积只有1.38万平方公里的这么一个小国,满眼所及,景致居然是如此的雄浑。
处处可见高耸入云的黝黑的大山和美丽如画的峡湾。

在前南斯拉夫六国里面,黑山最小。它没有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强大综合实力,也没有斯洛文尼亚有钱。但是,黑山人有义气。
南斯拉夫崩溃后,塞尔维亚想接着用南斯拉夫这块招牌。可塞尔维亚如果自己单独打出南斯拉夫的旗号,是很难站住脚的。塞尔维亚就希望黑山留下来,黑山也同意了和塞尔维亚组建新的南斯拉夫。为了区别前南斯拉夫,他们把新南斯拉夫称为南联盟。这是前南斯拉夫仅余的血脉了。
塞尔维亚是内陆国,而黑山就堵在他们前面,濒临亚得里亚海。拉来黑山,塞尔维亚就有了出海口。
2006年5月21日,黑山人投票,55%的人选择离开塞尔维亚。塞尔维亚无奈,只好承认黑山独立。其后黑山加入北约,成为北约最小的小兄弟。

在巴尔干地区旅行,在惊异于中世纪文化的灿烂的同时,我也不时地为近代史在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上留下的印迹而心痛。
佩拉斯特是名副其实的小镇,小镇位于科托尔海湾,全长也就2-3公里,宽度也就几百米。但黑山人对小镇的保护非常好,所有汽车必须停在高速公路出口附近,然后步行几公里走入小镇。
小镇虽然不大,却有16座教堂。
小镇大部分建筑建于300到400年前的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由此可以想见昔日威尼斯时代的辉煌。

佩拉斯特钟楼是小镇最高的建筑。

据说,直到今天,每年的7月22日,当地村民都会驾着自家的小船来到这人投下一块石头,以继续表达对圣母的敬意。也许若干年过去,这儿要出现第二座人工岛了。
小一些的岛是自然岛,名字是圣乔治岛( Island of Saint George),岛上有一座修道院和一座墓地。墓地里埋着死去的船员。

我们租了一艘小木船,船老大非常友好,价格也非常便宜。也许是刚刚离开商业气息极浓的杜布罗夫尼克,黑山人让我感觉特别质朴。
开船后,船老大特批LG可以坐在船头的舱顶,以便于他拍照。
泛舟在群山环抱中的科托尔海湾。。














上不了圣乔治岛,好心的船老大驾船绕岛一周,让我们好好看看。









科托尔和佩拉斯特一样,市里是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的。于是LG把住处定在了科托尔城外的小镇Dobrota。但奇葩的是,住处没有门牌号码,没有具体地址,对方只是给了一个GPS的坐标。谁想到连这个坐标都是错的,误差起码有5公里。
但主人Vuk非常热情,一路用电话和我们联系,给LG指引方向。
终于到了,天了,如此漂亮的一座小楼。

站在阳台,眺望峡湾,我,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