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道(3)———— 活

(2020-02-28 07:13:06) 下一个

      谈这个问题,先谈下死。

      死对我不陌生,大学宿舍6个人,就有两个同学先走了,一个在毕业之前自杀,一个前两年在加拿大生病去世。

      黑泽明23岁的时候,和他最要好的哥哥丙午,也是他电影生涯最重要的引路人,自杀了,27岁,因为丙午是默片时代的电影解说员,有声电影出现,他就失业了,他不想改变;同样,黑泽明61岁的时候,也自杀,在自己身上割了二十多刀,想让自己非常痛苦地死去,但被人发现,救了回来。电视的出现,电视剧冲击了电影,他也不愿改变,想走了。

     我从一个工科大学生到今天三十多年,不知受过多少冲击,不知要改变多少次,没想过离开。

     10岁到20岁,是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我的父母一直在死亡威胁我,那个时候,死可能还轻松,就怕没有死,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他们要长年照顾我,那才是更大的麻烦。半年多前,我给他们稍微谈过这件事,没有直接批评他们,他们虽然糊涂,但抚养我长大也不容易。我举了一个我同时代的人的例子,我母亲大悟,说电视上见过,大家都很难受,尤其家长。有和我一起长大的人,因为家里是读书人,考不上大学,真的是不想活了。

   左翼领袖胡风晚年孙辈读大学,他要求他们读理科,不要读文科,他骨头硬了一辈子,为了子孙,还是有妥协的时候。王小波先生的父亲是北大文科教授,看见小波看文科的书,就是暴打,我认为小波先生走的时候也很明白自己的痛苦。

    我父亲是个小读书人,文科毕业生,一辈子吃了太多的苦,生命都没什么光芒了,我不想输给他。我要是输了,就都输了。

    一天我会写出生命的精彩,更重要的是要正在履行这样的精彩。

    《英国病人》里嘉芙莲在撒哈拉沙漠的山洞里,身受重伤,濒临死亡、但渴望回到英国,享受家乡湿润的天气,没有比这更优美的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