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埋:“人死之后没有棺材护身,肉体直接葬于泥土,这是一种软埋;而一个活着的人,以决绝的心态屏蔽过去,封存来处,放弃往事,拒绝记忆,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都是被时间在软埋。一旦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方方)
《软埋》是眼下正在热锅上的作家方方2016年的小说,也是在《方方日记》之前我读过的唯一一部方方作品。这部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来遭到官方非议之后下架。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方方这个作家,她比我年长几岁,我读文学的时候她还没有成名,她成名以后那二十几年我已定居澳洲,基本没有接触过国内的文学。这本《软埋》被禁以后,当文学教授的大学同学发了个PDF版本给我,有幸读到,很受震撼。
《软埋》的故事情节:
建筑设计师吴青林的母亲年轻时失忆,不记得自己的身世。母亲去世后,青林出于好奇开始追踪母亲的身世,由此揭发出当年川东土改期间地主家庭的遭际。
青林的母亲叫丁子桃,1952年,她一丝不挂地被人从河里救上来,昏迷半个月之后醒了,却完全没有记忆。昏迷中她一直喃喃地叫着“汀子” ,所以她的主治医吴大夫就在她失忆的诊断书上填了丁子桃这个名字。
身体恢复后,她无依无靠,先是成为刘政委家的保姆,1963年嫁给了丧偶的吴大夫,有了儿子青林。
四十年里,丁子桃本能拒绝回忆,后来吴医生死了,青林给母亲买了窗外种着青竹的大房子度晚年,屋里床上的缎子被面绣有牡丹花。。。触景生情,往事不由自主地向她袭来,一夜之间丁子桃陷入昏迷,而一个名字叫黛云的年轻女人却在白茫茫一片的18层地狱中醒来。。。
丁子桃原名黛云,是川东大地主、三知堂主人陆子樵的二儿媳,娘家姓胡。
胡家开秀铺,居且忍庐,父亲是能诗会画的乡绅。胡陆俩家是世交,陆子樵和黛云的父亲是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
1952年的春天,土改运动开展到鄂西、川东,不仅地主被打倒,地主家的土地被分了,他们的婆娘、丫头,女眷也都被分。。。
胡家首先家破人亡,为了保全黛云,父亲让她当众和胡家划清了界限得以生存。
陆老爷曾参与剿匪,捐献土地,贡献粮食,极力拥护新社会,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劫难。在闻讯将要被批斗的头天晚上,陆老爷召集一家大小说:“。。。大家也都看到了,坡南坡北的大户人家被折磨羞辱完了,大多都也还是个死,不死的也活得不像样子。。。”。于是一家主仆老小自愿喝下砒霜,然后躺入事先挖好的坑里,唯独留下儿媳黛云和她的儿子,陆家不到两岁的幼孙“汀子”,还有黛云的丈夫,陆家二儿子当时留在香港。
黛云花了一夜的时间,将一家老少一一软埋,有的入土的时候还活着。然后从老宅的暗道逃到河岸,上了事先备好的小船。但是河上水流湍急,她和儿子都掉进水里,儿子失踪,她被从下游救起。。。
青林与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几个朋友,其中包括刘政委的两个儿子,对川西川东的老宅发生兴趣,在走访老宅的过程中,凑巧访到了“三知堂”,还听到过“且忍庐”这个名字,记起母亲混沌之中问过他:我自己的家?三知堂还是且忍庐?由此他开始探究母亲和这两家的关系。
与此同时他也意外读到了父亲从1948年到1967年的日记,惊诧地发现自己实为祖籍山西的董姓后裔,董家也是当年被灭门的大地主。父亲为了生存,认照顾过他的吴姓药农为父,改姓吴。
青林的父母其实都是土改的幸存者,而他们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忘记,有意的或无意的让记忆和真实被时间软埋。
我的解读:
方方把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讲得波澜不惊,就像《方方日记》的笔法一样,以流水帐的方式随意记录过往的日子,以白描的手法不急不缓地勾勒出线条简洁而鲜活的人物,再以敏锐精巧的文思结构故事,让读者一层一层和丁子桃一起爬进18层地狱,发现惊人的历史残骸,从而提出一个被时间软埋了的问题:“那时候是不是凡是地主都应该斗?地主真的都那么坏吗”?(青林)
在我的印象中,大概这是第一部文学作品从地主家庭的视角对中国建国历史上大笔书写的土改运动,那让1.5亿农民获得土地的壮举,提出了质疑。这恐怕也是这本书被视为毒草下架的原因。
尽管书中的“李政委“,当年领导和实施土改的人,也认为有些人,比如陆子樵,当初不应该被镇压,但 “。。。当年并没有人出来分析,穷人为什么会穷,穷人中有没有地痞流氓。更没有人说,哪些富人是好富人,哪些是坏富人。。。谁都不懂呀,所以一下子就过了头”。然而,李政委这样的权威仍然认为,土改“矫枉过正是必须的,不然我们怎么能镇住他们(富人)”?
作者也知道这个问题目前是不可能有其他答案的,所以她笔下的人物都以不同的形式对此予以“软埋”:
或许接受软埋是平庸者的选择,而方方不甘于平庸,所以写了这本书。这部作品的震撼不仅在于向世人揭示出“软埋”这样一个理念,还在于书中传达的“我们不要软埋”的呐喊,其实方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在挣扎着不要软埋:
《软埋》说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无能为力,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很多章节都或多或少被时间软埋掉了,正如历史。我在日本的二妹说,不但她的日本老公,甚至她83岁的婆婆都对日本二战中的侵略恶行一无所知,那段历史日本被软埋了;中国1989年的六·四事件,从八零后开始的两代人都已经没有认知,几乎被软埋了;我们50后60后是文革历史最后一代见证人,而我们正在亲眼目睹这段历史被灌了砒霜躺进坟坑里接受“软埋”。。。
方方这部小说因“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美学的丰富性”而获第三届“路遥文学奖”,同年又被斥为“大毒草”下架。我和国内教授文学的同学们聊起过这本书,大家对这本书的文学和社会价值都是大加赞赏的。
我不知道除了官方的考虑以外,其他把这本书视为毒草的人都是什么人?如果他们是80后90后我可以理解,他们没有经历过国家的动荡,养尊处优的顺境和国内特定的教育使很多人对社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所以他们不懂方方。
而我们50后,60后,经历了几十年社会、家庭的变故,是有故事、有社会情绪、有批判精神的一代人,我们很多人身上是有伤疤的。为了我们和父辈经历过的那些悲剧永远不再重演,中国从此国富民强,文明发达,我们需要方方这样不甘平庸的作家,他们的文字是让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生活的所有真实,无论荣辱对错,事非曲直,都有机会不被软埋!
另外,我也希望在我们在网上写博客的人是因为不想被软埋而发声,而不是来软埋发声的别人,比如方方。
我读《软埋》的感觉是心里堵了不软不硬的一团,要吐吐不出,想咽咽不下!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方方这个作家,她比我年长几岁,我读文学的时候她还没有成名,她成名以后那二十几年我已定居澳洲,基本没有接触过国内的文学。这本《软埋》被禁以后,当文学教授的大学同学发了个PDF版本给我,有幸读到,很受震撼。”这个我和你有类似的经历。
没读方方日记,看过几篇评论引用的片断。这样温和的声音都容不下的地方,唉!
大家可能会说我站着说话不咸腰痛,好,我们再从大局观回到小故事。我的太祖父家也是大地主,但不是电影里所看到的恶霸,就像有些朋友写的自己不舍得吃用一点儿好的,我的祖母娘家是更大的地主,祖母开玩笑的曾告诉我说我的祖父家就是土地主,不懂得投资从商就是买地买地... 祖母家到祖父家以后尽管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不得不回归土地,那时候太祖母每天带领所有的儿媳妇及女儿就是做饭,每顿饭做三次,第一次是给长工,第二次给家里的男人,第三次才是女人们和孩子!饭是从好到差,从干到希...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很震惊还问祖母为什么,祖母说长工地里干活最苦最累吃不好也干不好...土改时我的祖父母已经离家工作,家里的地牲口房子都分了,留在家里的子孙都成了和大家一样的芸芸众生再无特殊而已。我问过祖母那么我们看到听到的镇压分儿分女有没有啊?祖母告诉我有!一般都是恶霸地主及做过汉奸帮过日本人大家恨的地主!可是分儿分女是很少见的!我相信祖母说的差不多是因为祖母的弟弟参加革命解放后是他们老家的劳改大队的队长,他曾说过劳改大队那时候一般关的就是这种人。
我想说的是方方说的是时间的一面而不是全面,任何事情都是多方位的,我们不该向一面倾倒。我的祖父母是那些事件的经历着也是受害者可是他们许许多多并没有过分的指责,为什么呢?别忘了中共的领导人不少也是出生地主资本家阶层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阿!
没有完整的读过方方的日记,当中国武汉的疫情发生时,我和大家一样都揪着心,因为在武汉有亲人在那里。。。当中国政府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抗疫时,一批一批的白衣工作者们从不同的省份奔向了武汉。当我知道一个最熟悉的年轻护士从别的省奔赴武汉前线时,我都掉眼泪了。在那一段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心里为亲人们祈福。。。也为武汉的人们祈福。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对大家是多么的重要,当看到各种灾害发生时,人们的挣扎是痛苦的,无奈的,无力的。。。有的时候,不知道要花出多少时间走出痛苦的阴影。。。所以面对可怕疫情的发生,政府采用了封城是正确的。而其他的省市也同样管理得很严格。小区之间都有人看守。武汉的疫情最重,方方在日记里记下了当时发生的事情,欣赏她的勇气。
在中国上下的齐心协力艰苦奋战之后,武汉终于见到了晴天。。。当看到小护士从雷神山医院平安的返回时,我禁不住又掉下了眼泪。。。
希望人们从苦难中走过之后,要好好的总结经验,怎样去防止疫情的发生?当疫情发生了应该怎么办?要教育人们不要乱吃野生动物,要教育人们学习和了解基本的卫生常识,还要教育人们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等等。
这句话说的很好:“文字是让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生活的所有真实,无论荣辱对错,事非曲直,都有机会不被软埋!”
我一向是主张发挥正能量的,凡事都要辩证的去看,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中国武汉封城的艰辛过程和努力,同时也希望方方的处境能够得到改善。平安是福。
博友贴的链接。不沉重,方方的笔法很自然,叙事不煽情:-)
去看了你的博,在我来城里之前发的以前没读到,有趣我们摘取的文字都差不多,有共鸣。
遭软埋的,何止是土改。最悲哀的是,经历过苦难的人,并没有历炼出批判精神!
软埋,从字面理解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程度不同感触不一样而已。
为你点赞!
网络有了“流量”有了“follow”,就有了各种“集群心理”,就有了一边倒的“阅读”与一边倒的“喧闹”。你能够脱离这种集群,而自由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吗?很难的,这里还有我们自身的所谓“爱好”与接受能力的问题……by:不规则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66/201903/33102.html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0/201706/27476.html
网络舆情使我特别困惑,媒体现在也多是人云亦云,希望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动不动就声势浩大地讨伐一个人。
------------
说得多好啊,这个年代的人如果说没有像方方女士这样清醒的认识是很遗憾的。
国内的50后,60后,虽然也经历了几十年社会、家庭的变故,多数是没有批判精神的一代人。-这就是中国的悲哀!
《软埋》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但曾经读过方方的另一部作品《万箭穿心》,同样是晦暗的基调,描述了人生的苦难及个体的无力挣脱。我觉得无论悲剧喜剧,只要曾真实地上演,就应该被记载、被回顾、被借鉴。
我的曾外祖父就是在土改时被打死的。当时地主这个群体被消灭,他们的土地被瓜分,尽管许多人的土地也是来自于克勤克俭。时代的铁幕降下,他们无处可逃。
从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军阀混战、日本入侵直到国共内战,中国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忍受了太久的摧残。49年建国后又走了很多弯路,直到最近这几十年才回到了正轨。看到今天的中国人终于拥有安稳富足的生活,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他们能够吸取从前那些惨痛的教训,向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