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迈克尔•布隆伯格
翻译:魏玲
我敢打暏,大多数美国人都会赞同这个想法:符合大学入学条件的学生不应该因为家里经济状况而被学校拒之于门外,但事实上,这种事情一直都在发生。
当学校决定是否接受一个学生入学的时候,他们要考虑此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很多情况下,学校拒绝了成绩优异低中收入家庭的学生,而把腾出来的位置给了富有人家的子弟。这种做法伤害了内布拉斯加州农民的儿子,也伤害了底特律工薪阶层母亲的女儿。
美国最大的成功在于,奖励一个人是根据他的工作成绩而不是他的钱包。我们的美国梦之一,是要让每一个人,不管他属于哪个社区哪个群体,只要他有能力都应有机会崭露头角。因为家庭财务欠佳而将学生排斥在校门外违反了机会同等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会让贫困世代延续,会让这个美国梦变成黄粱一梦。
我父亲是一个簿记员,他年薪从来没有超过6千美元。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照理说成功的大门对我是关闭的。可是我很幸运,靠着国防学生贷款,再加上在校园里打工赚的钱,我完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业。大学的学位证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向成功的大门,让我实现了我的美国梦。
我一直很感激所得到的这个机会。毕业后我给了母校第一笔捐款:5块钱。不多,可当时我能拿出来的也就这些了。从那以后,我给了母校15亿美元,指定这些钱用于科技、教学,还有发放助学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发放学生助学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时候学校只考虑申请人是否符合录取条件,而不在乎这个人家庭经济收入。为了保证当年给了我机会的学校现在也能够为其他人提供机会,所以我现在再捐18亿美元,让学校为那些符合入学条件但出身于低中收入家庭的学生发放助学金。
这笔钱会让母校今后录取学生时永远不再把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列入一个考虑因素;它会让母校在发放助学金时更慷慨大方,并把很多学生的贷款转换成奖学金;它会减轻很多研究生债务的负担;它会让校园更加社会经济多元化。
可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只是一所学校。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提到,在美国十多个长青藤名校里,出身于全国1%最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跟出身于全国60%低中收入家庭的学生相比,前者更多。另外,很多来自低中收入家庭的学生,他们符合入学条件却没有被录取。
据估计,直到最近,约半数出身于低中收入家庭成绩很好的学生没有申请常青藤名校,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学费过高,或者不相信会被录取,或者是根本没有意识到有这个选择。
结果是,这些学生失去了进一流学校学习的机会,学校未能得益于他们的才华和多元化的背景,国家也因此受到了损失。
大学教育是一个伟大的矫平仪。很多研究表明,进了一流大学读书的人,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背景出身,毕业后大家赚的钱相差不多。不过,太多的低中收入家庭的学生被拒之于这些大学门外。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进大学读书,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基本措施来达到这个目标:
第一:我们要改进大学入学咨询服务,帮助那些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学生选择学校。通过一个叫《大学点》的平台,我的基金会已经为5万名低中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了咨询,帮助他们去申请学校和助学金。
第二:我们要让更多的学校增加助学金的金额,接受更多来自于低中收入家庭的学生。我的基金会几年前成立了一个叫《美国天才培养计划》的组织。通过这个组织的努力,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开始接受这些学生,或者是帮助这些学生完成了学业。
第三:我们需要让校友把他们的捐赠用途指定为助学金。我增加了我的捐赠额度,我被告知,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捐款。我希望其他人也能够这样做,不管你开出的支票是五美元、五十美元、五万美元、还是更多。
可是光靠这些措施是不够的。联邦政府拨的款没有跟上通贷膨胀,州政府也大幅度削减了助学金。私人捐赠不能够也不应该作为政府助学金的一种補充。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要联手合作,保证让更多的孩子进大学读书,并减轻学生和家长们的债务。
实现有一个美好将来的美国梦,让所有人机会同等,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投资了。
比如这篇博文, 虽然城里没有明确规定, 觉得题目还是写上
我为什么要捐18亿美元的助学金(编译转发) 为好。
要不然单看标题, 很多人还认为是 魏玲 女士捐了18亿美元的助学金, 那可是一笔大数目, 哈哈。
谢谢你的补充,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