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评说

版权说明:欢迎非商业赢利目的转载转贴我的文章。转载转贴时请注明唵啊吽笔名和博客链接。
个人资料
唵啊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乾七:群龙无首

(2023-02-03 07:27:14) 下一个

《周易外传》乾七:

【天积日以为岁功,岁功相积而德行其中。然期三百六旬之中,擅一日以为始,则万物听命于此一日,德以有系而不富矣!且一日主之,余日畔之;一日勤之,余日逸之,其为旷德,可胜言哉!
夫用九者,天行之健,不得不极,故其策二百一十有六,自冬至子初授一策以极于大署后之四日,夏功成,火德伏,而后天之施乃讫焉。则前乎此者,虽夏至当上九之亢,而乾行固未息也。故坤不逮期之半,而乾行过之。其刚健精粹、自强不息者,六爻交任其劳而不让,二百一十六策合致其能而不相先。群龙皆有首出之能而无专一之主。故曰“天德不可为首”,明非一策一爻之制命以相役也。
然则一元之化,一代之治,一人之生,一善之集,一日之修,一念之始,相续相积,何有非自强之时?可曰“得其要而不劳,择其胜而咸利”乎?故论必定于盖棺,德必驯于至极,治必臻于累仁。用九之吉,吉以此尔。
自老氏之学以居錞处后,玩物变而乘其衰,言易者惑焉,乃曰“阳刚不可为物先”。夫雷出而花荣,气升而灰动,神龙不为首而谁为首乎?德不先刚,则去欲不净;治不先刚,则远侫不速。妇乘夫,臣干君,夷凌夏,皆阳退听以让阴柔之害也,况足以语天德乎!】

王夫之这段论《易经》乾卦:“用九,群龙无首。吉。”

《周易·系辞上》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衍”,推演。大衍之数,只算卦用的筹策的数目,大衍之数五十这段话,说1)拿五十根筹策,可以用五十根蓍草,2)取出一根不用,3)剩下的分为两堆,4)随意从其中一堆中再取出一根放到一边,5)每堆都四根一揲四根一揲地把筹策拿出来,直至最后不足四根或还剩四根为止,6)如此从两堆中四根一揲四根一揲拿出来的筹策有40根或者44根。从2)到6)这种操作叫作一变。第一变50策就变成40策或者44策,一这40策或44策重复2)至6)这种操作,叫作第二变,得到的筹策可能有32、36或40。把二变得出的筹策再进行三变,得出的筹策就可能是24、28、32、或36。四根一揲四根一揲拿,24根就可以拿出6揲,28根就可以拿出7揲,32根就可以拿8揲,36根就可以拿9揲。6为老阴之数,7为少阳指数,8为少阴之数,9为老阳之数。一个卦有6个爻位,每个爻位通过用50个筹策经过3变得出其是阴爻还是阳爻。阴老就会变阳,阳老就会变阴,即如果阴爻是老阴,那就是变爻,阳爻是老阳,那也是变爻。

乾卦六个“九”,每个“九”是36策,合计216策。坤卦六个“六”,每个“六”是24策,合计144策。乾坤两卦合计360策。《易经》64卦合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360策合一年日数,从冬至一阳生算起,乾卦216策走到大暑过后4天,相当于公历7月25或26号左右。

何为“群龙无首”,乾卦初九潜龙到上九亢龙,每一爻都讲龙,而且“六位时成”,讲的是人生、国运、时代的兴衰荣辱的过程。王夫之认为,每个时间,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都是重要的,没有哪一个时刻是最重要而其它不重要,认为“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在六爻中每个爻都通行的,农闲的时候就有修整水利修理置办种子农具,没有松懈的时候。叫作“天积日以为岁功”,一年收成在于平时每天的努力积累。万里长征路途上每一步都不能缺少。就是说,六爻代表六龙,没有一个是为龙首。“自强不息者,六爻交任其劳而不让”,“群龙皆有首出之能而无专一之主”,人生无论少年、中年还是老年,都有出彩的潜能。人生最穷困潦倒之时,可能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抉择时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论穷达,善心不变。日本全面侵华是救国存亡最危险的时刻,也是华夏大地最英雄的岁月。自强不息在于念念精进,这叫贞吉。

“群龙皆有首出之能”。如果以群龙比普罗大众,则每个人都能修炼成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人人做明年到我家”,每个人都有可能修炼成仙修养成圣。“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这是居安思危的人生哲理,是丰年备荒的治国理念,也是“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同,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平等人文尊重情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