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4)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政治平和,则民风纯朴。闷,形容词,默不作声的样子,声音不响亮的样子,闷闷,重叠修辞,强调是形容词而不是动词或其它词类。重叠也增添文学色彩。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与上半句刚好相反,政治原教旨化了,刁民就多了。如文革上纲上线,就是“察察”,结果,原来很好的思想原则变成了整人的工具。美国法制也是“察察”,公司50%的会计工作量就是为了避税和烹调财务报表以合法欺瞒投资人, 2008金融海啸华尔街没有法律责任,用“察察”的法律找不到法律条文惩罚贪婪的华尔街。如果不是那么“察察”的话,谁都知道华尔街钻了法律空子损害了公众利益,以中国不“察察”的法律,就是民愤极大,不除不足以平其民愤,早就枪毙几个华尔街金融欺诈犯,也不至于闹得占领华尔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务都有正负两面,原教旨化了就是生弊端。一人一票直选也是福祸相倚,不必把它上升为普世原则。中国人经过文化革命洗礼了,知道什么东西一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察察”高度就弊端丛生。把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政治形式放到“普世”高度可以忽悠一部分中国人一段时间,不能长期忽悠所有老百姓。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怎么知道福在什么程度就变成“察察”的祸呢?其无正也,不要原教旨化就行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普世真理,即便理想中有实践中没有必要“察察”贯彻之,不要上纲上线。这个道理老子很早就知道了,那就是世事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理念去框变化发展的事务。正,就是正常的稳定状态的运行,奇,就是变化,事务变化了,规则理念也要变化,一旦原教旨化了,规则理念就会僵化而阻碍社会发展。“其无正也”,就是不要僵化,就是无为而治。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制度运行一个时期(正),就要改变(奇),三十年计划经济(正)变(奇)为市场经济三十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面临有一个变局。大英帝国维持了百年殖民地-宗主国国际政治秩序(正),二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奇),进入两大阵营冷战国际秩序(正),苏联解体(奇),进入美国单极国际社会秩序(正),2008金融海啸(奇)使得美国单极国际社会秩序难以为继(奇)。这就是福祸相倚,正复为奇。美好的民主愿望沦落为发动战争颠覆别国的工具,是“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好的东西迷进去了,就成为原教旨了,就僵化了,就不知道时代变化了。美国梦迷久了,消费经济就坐大了。市场经济迷久了,两极分化就加剧了。还迷在那不思变换思维,就不可自拔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一个表述,“无为”就是顺应历史潮流,不要固守成规,社会该变了,就让他变,不要阻碍进步,这就是“无为”。要能做到顺应历史潮流,平时就不能走极端,好的要做,但不要做过头,做过头了,历史潮流来了,船头就掉不过来了。所以要“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和儒家中庸之道殊途同归。老百姓知道,凡事留有余地,不要做绝了,否则虽然今天可以得理不饶人,来日可能就是一个祸根,“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社会也一样,不要发展得一点余地都不留。中国三十年计划经济,留了一片“自留地”和趁墟赶集的尾巴,留下了市场经济的后路,后来一个包产到户就把市场经济做起来了。苏联70年集体农庄把市场经济后路给堵死了,结果要震荡疗法,人均寿命短十年。如今中国市场经济也没做绝,也留有国企一片天地,甚幸甚幸。可见老子思想深入华夏文明骨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今不衰。
----山有木兮跟帖---
想起了杨善洲 [ 山有木兮 ] 于:2011-11-22 20:41:43 复:3615514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的。
如果要我随便举个例子,我就想起了杨善洲。
前几天在家看那个电影,看哭了我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这句,就是问,物极必反这个“极”,临界点,咋能知道到了呢?没有标准呀!
这个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仅因为人类的认知局限,还因为社会组织是复杂系统,里面的元素互动纷繁。
顺势?说来容易!真相其实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既然如此,那肿么办嗫?
所以才应该不“迷”于福祸,正奇,善妖之绝对。所以提倡: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正所谓君子温润如玉,正所谓外圆内方。
不是自己不能没有原则和坚持,而是说即使如此,在界面上也圆融和煦--不割,不刿,不肆,不耀。
对吽兄举例说明时候用的文革以及计划经济和包产到户之类的评论,我与兄看法不同,保留意见。窃以为用这样有争议的,尚无定论的事情做举例说明,影响读者读此文的注意力,但因为这是吽兄的自己的心得笔记,我赞成这样原汁原味的真实记录
----唵啊吽 跟帖 ----物极必反,这已经是中国人的常识了
月满则亏。《易经》最上一爻总是物极必反的爻辞。
太极拳有个名词叫双重,就是姿势走老了,关节被锁死了。博弈中对手的力道会变,只要自己不把姿势走老了,就可以顺势四两拨千斤。
围棋下子也讲究轻灵,不能走重了,即要抢占要点,有不能走重了。如此对手变化战略是可以顺势。这可能就是你说的水无常型。
总之,这一章用的不走极端的思想已经融入华夏文化方方面面,应用广泛。
这个系列冠以“侃侃”,就是聊天,侃大山,享受《道德经》,不要太累。谢谢你把想法写在这里一起侃。
老子说,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渊兮,似万物之宗,--- 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先天地生,字之曰道。"。老子一直在说的圣人,乃是耶稣。曾为人,又是神,神之长 - 曰圣,故是圣人。这个圣人的形象,活脱脱的同圣经里的耶稣一样。圣人之治,"社稷主,天下王",是他来治理人的情景。
老子的确也指明了人的生死之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之有三;死之徒,十之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之有三。",与圣经同。
再顺便说,老子,便是天地老子的意思,道德经是天地老子他说: 我是你们的天地老子,我在跟你们这些小子们说啊,我道者是怎样的品德,你们要听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