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评说

版权说明:欢迎非商业赢利目的转载转贴我的文章。转载转贴时请注明唵啊吽笔名和博客链接。
个人资料
唵啊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于仁秋:細節與記憶 (ZT)

(2011-09-26 08:33:45) 下一个



一八八三年七月,一名華人在紐約市向反華惡棍丹尼斯 . 科尼 (Denis Kearney) 挑戰,以決鬥的方式一決生死。惡棍怯陣,不敢接受此一挑戰。這位華人的名字,叫王清福( Wong Chin Foo; Wong Ching Foo).

近日讀書讀到這個故事,我的感覺仿佛是,夏日臨窗,夜黑如漆,暴風雨欲來未來,氣壓低,濕度高,煩悶壓抑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間,一道閃電劃破長空,強光刷向大地──那光極強極亮,使得眼前一切景物,比白晝更清晰真切,不禁心頭一凜,精神為之一振。旋即驚雷響起,大雨驟至。次日回想,那道極強極亮的閃電長留腦際,而那伸手不見五指、無助無望的黑夜倒成了陪襯。

這種讀書的經驗,我在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中讀到李秀英的故事時也曾有過。日寇屠城,南京無數婦女被姦殺。而在一所小學的地下室裡,懷孕七月、身穿旗袍的李秀英,一躍而起,撲向鬼子兵,奪過他的刺刀,揍得他哇哇大叫。另兩名鬼子兵聞聲而來,李秀英卻越戰越勇:她將鬼子兵舉起,以抵擋其援兵的刺刀;鬼子兵刺她的臉,用槍托擊她的頭,打碎了她的牙齒,但她不屈不撓,繼續廝打,將滿嘴鮮血噴向鬼子兵,直到她一連被刺三十七刀,全身是傷,不支倒地為止。李秀英後來死裡逃生,被搶救活了下來,親口將她的故事告訴了張純如。

我七歲便知道南京大屠殺,後來又讀過許多敘述那段慘痛歷史的文章書籍。而直到我讀了張純如的書,得知李秀英拒寇、拉貝救人的這樣細節,我才覺得我的記憶不再殘缺。同樣,在知道王清福向惡棍挑戰決鬥的細節之後,我才覺得,我對美國歷史上排華的記憶不再殘缺。

惡棍科尼的名字,是和排華运动连在一起的。科尼出生於愛爾蘭,曾在美國和英國的船隻上當過僕人。他一八六八年移民舊金山,曾做過馬車行的老闆。他夢想發財,從事礦業股票的投機。一八七六年股票市場崩潰,他破產了。於是他轉向政治投機──他組織了“加州工人黨”,將經濟衰退、失業率高漲怪罪於“廉價華人勞工”,要以合法的途徑將華人排斥於美國之外。從一八七七年起,他在加州組織了無數次集會,發表了無數次煽動性的演講,先在加州、後在全美掀起了反華排華的滔天濁浪。就是他,第一個在大型集會上喊出“華人必須滾出去 ” 的口號 (The Chinese Must Go!) ,也就是他,每次演講結束時一定要聲嘶力竭地重覆叫喊這一口號。王清福應該是早就注意到他了。

雖然在二十世紀幾乎沒有人知道王清福,在十九世紀下半期,他可是東海岸名聲響亮的中國人。一八六八年,聰慧異常、十七歲的王清福,得一在華美國女傳教士的資助,來美國進入賓州一所大學念書,數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他決心以所學報效祖國,回國後在清政府擔任翻譯。

王氏是一個具有熾熱生命力的人。他巡迴各地演講,大聲疾呼,要推動一系列的文化和社會改革活動。他呼籲禁絕鴉片煙,組織社團提昇人民的道德水平和身體素質,並鼓勵人民向美國學習好的社會習俗。滿清政府對其言行大為緊張,先是發令禁止其活動,繼而懸賞追緝他,要將他捕拿殺頭。他被迫流亡海外,經日本於一八七三年到達美國。一八七四年,他歸化為美國公民。

王清福二次來美,注意到各地排華風潮起,報章雜誌上充滿著汙辱華人的言論和漫畫,華人在美的處境越來越困難。他遂決定,要竭其所能為改善華人的處境而鬥爭。

他的武器,是他的筆和他的嘴。最初,王清福相信,美國社會中的反華情緒來源於美國民眾對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無知和誤解。於是,在庸俗社會進化論、白人種族優越感席捲美國的年代裡,他奮筆疾書,為各報章雜誌撰稿;他風塵僕僕,來往於美東、美中、美南各大城市,發表演講。他在文章和演說中反覆強調,美國人民應該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和道德價值;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在教人為善的道德原則上是基本相同的;基督教文化不應有獨霸心態,不應排斥,而應接納其他文化。這些,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已經是美國多元文化社會中老生常談。王清福把話早說了一百多年──他是華裔美國人的先知,他是美國社會的先知。

而凡先知,在其所處的年代總是被誤解、被嘲弄的。王清福以典雅的英文,诚恳的态度,幫助美國社會認識中國文化,欲消弭反華的偏見和暴戾,收效極微;而在加州,小混混科尼以下流的行徑、粗野的語言,卻獲得越來越大的政治影響,把反華浪潮由加州推向全國。

可以想像,先知悲憤莫名,怒火中燒。他苦口婆心,唇焦舌敝,未能挽狂瀾於既倒──排華法案終於被國會在一八八二年通過。於是他長嘯而起,以向科尼決鬥的方式,仗劍在那漆黑的長夜劃下第一道亮閃閃的閃電。

我太喜歡王清福向反華惡棍挑戰決鬥這一故事了。

這是我們對自己過去歷史的記憶不可或缺的細節。這一細節,為我們華裔美國人的小說家、戲劇家、電影家、畫家,留下了多麼寬闊的創作想像空間!

即使我們想像力缺乏,只會按照殘缺的材料中一鱗半爪的紀錄來敘述前輩的故事,我們也可能、也應該將王清福的精神風範呈現出來。紐約時報記載,當被問及以何種方式科尼決鬥時,身高不過五呎二吋的王清福答道:“隨他選:筷子、愛爾蘭土豆、或是德國製手槍。“

這是王清福作出的第一個手勢。這一蒼涼的歷史手勢,其間的蘊涵太豐富了。

百年千載之下,王清福瀟洒、豪邁的英姿,將永留人們腦際,而那曾掀起排華巨浪的惡棍,那六十年代漫漫長夜的淒風苦雨,將只不過是陪襯而已。

數年前,我與一位曾在政府部門任高職、現在紐約華埠仍很有名聲的人交談。他問我興趣是甚麼。我答,其中之一是研究美國華人歷史。他即說,“美國華人在一九六五年以前沒有歷史。要寫歷史只能從我這一代人寫起。”看著這位所謂的“成功人士”,看著他那副斬釘截鐵以不知為知的樣子,我初則愕然,繼而悵然,再一想,不禁悚然。

錢穆先生說過,只有那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構成我們的真生命。他說得真好。他還說過其他一些話,也說得真好。而如果我們對本不該忘的人和事,卻懵然不知,那我們的生命是甚麼呢?

近年來,有華裔學生在電子網路上討論他們的迷惘困惑。有的問,同是被壓迫的少數民族,黑人有他們奮起反抗的英雄馬丁 . 路德 . 金恩博士和 Malcolm X ;我們華人的英雄在哪裡?有的說,黑人若遭不平等對待,必還手 (Fight Back) ,而我華人則是逆來順受,從不還手。這是年輕一代心中的哀傷,卻也反映了他們求知的渴望。倘若他們知道王清福的故事,他們便不會如此提問,如此哀傷了。

王清福是該還手時就還手的華人。而他不僅僅是還手而已。他一生坐言起行,不屈不撓,要捍衛他所了解,所堅信不移的美國立國精神。

自從歸化為美國公民以後,王清福以美國社會中平等一員的心態行事。他遣責美國的排華法案和行為,不是因為這種行徑虧待了客人,而是因為它踐踏了一部分主人的權利,是與包含在“獨立宣言”“憲法”及“人權法案”中的美國立國精神背道而馳的。一八八三年,即”排華法案“通過後的第二年,亦即他向惡棍科尼挑戰決鬥的同一年,他在紐約創立了《美華新報》周刊,英文名 Chinese American 。

王清福大概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 Chinese American “華裔美國人”一詞的華人。他是我華裔美國人的祖先。《美華新報》只辦了不到一年,便因財力不足而倒閉了;但王清福繼續為美國報刊撰稿,客觀地向讀者介紹在美華人的境況,以改善一般民眾心目中的華人形象。他也活躍於華人社會,勸說華人放棄歧見,團結起來,在華埠杜絕菸、賭、嫖,以樹立華人自重自尊的新形象,進而推動華人進入主流社會。

一八九二年,國會通過吉爾里法案 (Geary Act) ,將一八八二年排華法案延長十年。王清福和一些華人在紐約市成立了“美國華人平等權利聯盟” (The Chinese Equal Rights League of America) ,抗議吉爾里法案。這大概是歷史上第一個華人民權組織。一八九三年一月,王清福代表該聯盟前往華盛頓,到國會作證。他也許是第一名到國會就排華法案作證的華人。

除了抗議吉爾里法案,“美國平等權利聯盟”還向美國人發出一封呼籲書。這封呼籲書很可能是王清福起草的。呼籲書說,“美國是我們的家。”“只有美國才是我們的家,其它地方都不是。”“我們堅決相信,如果想成為美利堅共和國的公民,只要人品好,身體好,就夠資格了。”“ Our Motto is: Character and fitness should be the requirements of all who are desirous of becoming citizens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這段話,比馬丁 . 路德 . 金恩博士一九六三年在華盛頓“我有一個夢”的著名演說(他說:“我夢想,有朝一日,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度,人們評判他們,是看他們的人品,而不是他們的膚色。”),要早整整七十一年。

“人人生而平等”這一神聖原則,在美國立國之初和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並不及於黑人和印地安人,不及於華人及其他亞洲人。只是經過了像王清福、金恩博士這樣的各族裔先驅的百折不撓的長期抗爭,美國才成長為今天這樣各民族平等相處的社會。這些先驅者的抗爭吶喊,豐富了“自由”的內涵,也拓展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外延。這些先驅者的身上,體現了真正的美國精神。

是的,作為一個族裔團體,我們華人沒有華盛頓,沒有傑佛遜,沒有金恩博士,沒有 Malcolm X ,也沒有哥倫布。但是我們有王清福。我們的王清福,儒魂俠膽,光照千秋。有這樣一個王清福,我華裔美國人以及我們的子孫後代再也不必自慚形穢。而且,就像華盛頓、杰佛遜屬於全美國,馬丁 . 路德 . 金恩屬於全美國一樣,我們的王清福,也屬於全美國。

有關王清福生平事蹟,可參閱下列書目:

1. Qingsong Zhang,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mericanization Movement: Wong Chin Foo and the Chinese Equal Rights League,” in K. Scott Wong & Sucheng Chan, Claiming America: Construction Chinese American Identities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41-63.

2. Arthur Bonner, Alas! What Brought Thee Hither? The Chinese in New York 1800-1950, Cranbury, NJ: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97; Chapter 5, “Wong Chin Foo.”

寫于 1999 年

--------------------

王清福在加拿大
第一个馒头:纪念美国华人平等权利联盟成立119周年
王清福: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波士顿城南旧事
曼哈顿(7)华埠探古
曼哈顿(8)纽约的喇嘛寺
曼哈顿(9)纽约下城话古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御树林枫 回复 悄悄话 友善建议博主适当标题党一下以扩大宣传。比如:决斗三步曲:筷子、土豆、德國槍

为宣传维护华人权益的先驱而标题,也不太丢人,是不?
唵啊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御树林枫的评论:
淘金热时代,西边海岸华人比例高达20%,长期的排华移民政策是华人人口降低的主要因素。

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各位网友不计网上争论的立场观点意识形态的差异,共同追回族裔的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族裔的身份,就如我们护照和公民证一样,最关键的身份要素就是出生地和出生日期。没有族裔的记忆,就没有族裔身份;没有族裔身份,族裔的社会地位就无从谈起。如今美国affrimative action就是以消除种族歧视的理由牺牲华裔的平等权利来平息黑人的不满。何以造成这种以“族裔平等”旗号下的种族歧视?因为美国社会根本没有华裔这个族裔,原因是华裔没有社会身份(Identity),华裔没有社会身份的原因是华裔早期建国的记忆被抹杀了。要争取族裔平等地位,要从追朔族裔的记忆开始,重新建立华裔的身份(Identity)。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8&postID=27064
御树林枫 回复 悄悄话 有的說,黑人若遭不平等對待,必還手 (Fight Back) ,而我華人則是逆來順受,從不還手。
==================================================
所以心理疆界是很多国人必需的一课。

同是被壓迫的少數民族,黑人有他們奮起反抗的英雄馬丁 . 路德 . 金恩博士和 Malcolm X ;我們華人的英雄在哪裡?
===================================================
我感觉一是华人的人口比例不够,造不起声势;二是各扫门前雪的心态; 三是 象博主这样竭声尽力宣传的人士不多。

谢谢好文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