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评说

版权说明:欢迎非商业赢利目的转载转贴我的文章。转载转贴时请注明唵啊吽笔名和博客链接。
个人资料
唵啊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中国航母南沙战略

(2011-05-18 14:59:57) 下一个
中国有航母了,南沙要回到中国实际控制了,什么是南沙战略呢?

建国至今中国不制定国际规则,而是按照美国主导的规则参与国际政治角逐。如今国际政治是丛林法则,强权政治,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目标。但是,主权和民族是西方概念,这种上层建筑不符合全球化的经济基础,势必引发争端,这些争端不是中国能够避免的。然而,当中国航母驶入南沙群岛以后,南沙群岛海域的规则就应该由中国来制定,中国的规则应该符合全球化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东南亚经济和平发展。中国和南洋的关系,要从历史角度来审视。所谓以史为鉴,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才能筹划未来。

话说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后建立了夏王朝,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中国分为九州,评估各州物产,制定进贡制定,所谓“任土做贡”,即评估资产,按照资产价值纳税。《尚书·禹贡》最后一段说:“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五服是按照距离首都的距离划分的区域,四千年前交通运输能力差,离首都越远,控制就越小。即按照离夏朝首都偃师二里头为中心,五百里一服为一区划,五服即1250公里,南下刚好到达广东。东边到达海岸,西部到达沙漠,“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从广东出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即当时南洋是经济政治无法控制的地方,以教化影响。

华夏有文字记载文明从一开始,中原对外就不是征服,而是教化。(参看中国的军垦与西方的商征 )。

主权是西方概念,是民族国家概念。在西方政治学中,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是民族国家,是利益终结点。中国是文明国家,不是民族国家,中国现在不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文明的复兴,所以,在处理南沙群岛的时候,“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是打破西方政治规则,复兴华夏文明的切入点。中国古代是家、国、天下,在家之上是国,在国之上是天下。罗马帝国灭亡,原罗马统治就地中海就不复是罗马,原因是罗马是最高的政治实体:民族国家,灭亡就没有了。中国历代更迭,一个王朝灭亡了,天下还在,中国的最高政治实体是天下。西方讲法制,国家按照法统,国家灭亡了,法统就断了。中国讲天下,天下按照道统。合于道,即可统治。“民为重,社教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以食为天”。天下是人民的天下,不是那个国那个家(社稷君王)的天下。社稷君王可以灭,天下不灭。所以华夏文明朝代更迭,但中国从来都不灭。南海大陆架石油资源,以西方主权论,是零和博弈;以中国天下论,可以双赢。南海资源,以民族国家利益论,是中国崛起的绊脚石;以华夏文明复兴论,可以是南洋和平的纽带。如今经济全球化了,南方国家资源被北方垄断资本控制,北方国家资源还是北方垄断资本控制。如果中国控制了南海资源,是和北方国家一样的强权政治吗?中国崛起一定走德日二战前崛起的老路吗?肯定不会。德日是民族国家,不是文明国家。德日重来没有主导过人类领先的文明。

秦统一中国后,设立南海郡,即今天广州口岸。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世界领先,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发明尾舵和密封舱,这三个中国古代发明至今依然是航海的核心技术。加上天文星相领先,海上不迷失方向,中国自古是航海大国。三国时期就从番禺(今广州)将陶瓷丝绸海运到东罗马,唐宋其间广州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唐朝《皇华四达记》记载了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一路是广州到日本的航路,另一条是从广州起经南海和印度洋沿岸到的红海地区的“广州通海夷道”,全长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海上最长的通商航线,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使得广州得以“雄藩夷之宝货,冠吴樾之繁华”。这个通海夷道,无疑是“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将华夏文明传播到了南洋。

南宋期间蒙古人南下,中原大量汉人南迁,翻越南岭山脉,经南雄珠玑巷到珠江三角洲,而原来的南方百越迁入东南亚,如泰国祖上大至是那时候从中土迁入的。明朝郑和下西洋,必经马六甲海峡,航海等季风,在马六甲海峡北端槟榔屿驻扎,使得槟城成为商港,是马来亚最初的华夏文明启蒙。那时候海贸,是中国主导的玉帛往来,是朝贡外交,不以牟利为目标,一直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安无事。第二次人口大迁移是满族入关,大量华人下南洋。但是,那时候还是天下概念,没有国家主权概念,下南洋去就去了,但这些华人对满人统治的清朝是有敌意的,而且,按照农业国家的理念,人口和土地是经济体系的中原资源,人口走失,被清朝视为反叛,所以,东南亚华人对中国有某种五味杂陈的心态是有历史原因的,这有如今天台湾人对大陆人的态度相当。与中国农业社会对出海国民态度相反,西方出海受王室封官赐爵,结果,荷兰海盗来到南洋的时候,屠杀中国海商,西方海商有王室支持,中国海商受清廷蔑视,中国对南洋的影响逐渐消失。(参看中国的军垦与西方的商征 )。

沿用夏朝五服概念,东南亚是中原的藩属,是天下治理之一部分,因为中原政权与东南亚诸王有朝贡贸易往来,即化干戈为玉帛,中国商船并不赢利,只是交好。自从西方海盗来到南洋以后,和平的朝贡海贸规则被改变为西方的掳夺式贸易,以至东南亚分为民族主权国家,是西方殖民后的政治概念。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增城县中新乡客家人郑景贵下南洋,到了马来亚霹雳省,即马六甲海峡北口槟榔屿附近的沿海陆地,开采锡矿。霹雳省锡矿是河中堆积的锡砂,采锡就是淘沙,和淘金一样。广东重水田,用水车,郑景贵发明了水车结构相似的隔槽淘矿,使得马来亚锡矿成为国家进入现代化的第一个支柱产业,把西方的金融业和商业吸引到了马来亚。英国殖民统治从印度东扩,来到马来亚,郑景贵被英国封的地方首领(Captain),隔槽淘矿不是郑景贵的唯一发明,郑景贵学习西方工业技术,不断革新,而郑景贵经营的太平市的锡矿,起了马来亚经济起飞的作用。1872年有4万多华侨在马来西亚开采锡矿,1883年马来亚成为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国,1895年马来亚锡生产占世界产量的54.8%,其中95%为华侨经营的锡矿开采出来的。1979年马来西亚生产全球31%的锡。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也是锡矿开采发展起来的城市。后来马来亚兴起橡胶业,是西方引进的。锡业和橡胶业是马来亚两大支柱产业。60年代印尼反华,大批华侨回国,在海南岛建立华侨农场,种植橡胶和胡椒。

话说回头,南洋和中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个联系近三百年被消弱,是西方文明侵蚀华夏文明的结果,如今华夏文明复兴,则应该是恢复自古的联系。如果华夏文明真的是复兴的话,那么,西方文明规则就应该在东南亚让位于自古的华夏文明规则。以西方现代国际政治规则来看,南沙群岛没有和平解决方案,有也是军事强制性的,不符合华夏的道统。和平解决南沙群岛,应该是华夏文明复兴,收复失域的第一步。

具体应该怎么处理,我也不知道。把几个想法放在这,算是抛砖引玉。

1、暨南大学应该到东南亚各国开设分校。暨南大学的“暨南”两字,就取之于《尚书·禹贡》的“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

2、海外汉语教学计算机化。为什么?汉语计算机输入比英文还快,是信息时代复兴语言。

3、在东南亚,尤其是越南,推广汉字。越南原本就使用汉字,被法国殖民后被拼音化了,广西边界要多用越南语读汉字,实际东南亚讲客家话和粤语的很多,但要在汉语之外的语言推广汉字,去西方殖民遗毒。

4、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实际上不受国界限制,跨国公司早已成为国际政治的政治力量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跨国公司是超越主权的。主权范围内无非是收税,但改革开发前这个是上缴利润而不是上缴税。南沙共同开发,可以用相邻邻国股份制,作为免税经济特区,中国航母所到,中国要赎回邻国已经开发油井的相应的股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