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路沙俄之旅七 -彼得之都(1)

(2018-10-07 11:11:53) 下一个


彼得之都 (1)


艺术广场的普希金塑像
 


市中心富丽堂皇的食品店

乘车沿着涅瓦河从码头向市区进发,听着导游娓娓地讲述着圣彼得堡和俄罗斯的故事。当我们的车被堵在靠近一片老旧的灰色的无任何装饰的六七层高的楼房前时,导游告诉我们,这些楼房建于七八十年代的苏联时期。里面的住房结构就是所谓的筒子楼。几户人家共用厨房和厕所,每家都有自己的卧房和客厅,但是很小。与中国过去一样,苏联时代,住房是分配制,居民大多数没有房产权,靠上交房租遮蔽风雨。叶利钦上台以后,将这些住房按照每人18平米免费、多余部分自费的原则分给了住户。这项政策持续到91年底。 从此以后,除大约30%的公房外供给低保困难户、卫国战争功臣和为国家作出特殊贡献者外,大部分住房都变成了商品房。随着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降低,商品房的价格逐年提高。据说现在莫斯科的公寓房屋均价大约为23970人民币元/平米,而圣彼得堡的房价是15000人民币元/平米。经查证,俄罗斯联邦2017年的人均收入是9230美元。 导游告诉我们,莫斯科的平均家庭收入大约2700美元/月。那么按照现在的汇率,一户莫斯科双职工家庭如果要买一套80平米的公寓的话,大约需要29万美元。那么他们不吃不喝大约需要九年的时间才能买得起这所公寓。当然,如果在城市的中心地段买房,会贵很多。谈到住房,就不得不谈俄罗斯的经济。苏联解体以后,就像70年前列宁领导的苏共天真地认为共产主义可以救俄罗斯一样,叶利钦和他的幕僚们天真地认为,只要尽快地全面推行私有制就可以摆脱公有制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在几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以盖达尔为首的经济专家的建议下,他推行了所谓的休克式疗法的私有化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全面放开对商品价格的管控,将国有企业有偿地卖给私人经营。几乎所有的俄罗斯老百姓(包括领导干部),根据当时俄国经济的价值测算,每人都平均分到1万卢布的凭证。要知道,当时1万卢布可以买一辆苏造小车。这1万卢布的凭证不可作为现金流通,但是可以买卖、或投资。由于前苏联原有经济的不景气,生产效率低下,物质匮乏。价格放开以后,一些不法商贩趁机囤积居奇,导致急剧的通货膨胀。另外,过去的职工们的福利,诸如住房和一些社会福利,主要是依靠他们的企业。现在企业不再承担某些社会职能了。为了维持生计,很多老百姓不得不将手中的凭证廉价出手。一张票面价值1万卢布的凭证往往只能换取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十卢布的日常用品。而一些有权有势者,特别是一些原政府官员,他们用廉价买来的凭证将国有资产、特别是一些诸如石油、电力、天然气方面的产业买下。几乎一夜之间,他们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千万、亿万富翁、金融寡头。而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日趋贫困。仅从这个意义来看,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式的经济改革是失败的,因为它肥了少数寡头,坑了广大老百姓。但是与中国私有化的过程相比,它又有其公平性,因为中国的很多国有资产在私有化过程中都流入了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一些掌握权力的权贵们的手里,根本没有普通职工和老百姓什么事。普通职工不要说分到10000元的凭证,连一毛钱都没有,还要下岗自己找饭吃。然而,当叶利钦离任时的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恶化没有进一步加剧,而是趋于逐渐平稳。

涅瓦大街雨后街景
 

 

当我正在津津有味地听导游讲俄罗斯的故事时,我们的车在地铁站附近停了下来。我们一行随导游走进地铁,开始了我们圣彼得堡观光游。虽然圣彼得堡的地铁站没有莫斯科的名声,但是她的地铁却比莫斯科的地铁新得多,噪音自然小得多。走出涅瓦大街的地铁站,忽遇一阵瓢泼大雨。 这在圣彼得堡太正常不过了。当地人在夏天出门,都会备一把雨伞,因为随时都有可能下雨。几分钟后,雨过天晴。蔚蓝的天空,朵朵白云漂浮在空中。整个古老的圣彼得堡沐浴在透过云彩洒落下来的金色的阳光之下。看到道路两旁古老而又精致的建筑,很难想像卫国战争时的900天里,这儿的老百姓和战士是如何保护这座城市和如何生存的。据说,很大部分百姓死于饥寒交迫。当冬季来临,气温下降到零下20多度。没有取暖,没有食品,到处是枪林弹雨。然而,正是结冰的拉多加湖湖面,带给他们一丝生的希望。他们有限的补给,就依赖这结冰的湖灣输送。当时的惨烈程度是现代战争史上之最。而精美的滴血救世主大教堂得以保存下来一方面是它被盖上了伪装涂层的防护衣,另一方面,在苏联期间,它已经被用作仓库。尽管破坏严重,可能未被纳粹作为攻击的主要目标。因为战争期间它被用于存放马铃薯,所以人们称它为“马铃薯上的救主”。由于它历经磨难,所以复原后的大教堂,更显珍奇。当年亚历山大二世作为沙俄时期的改革派沙皇,解放农奴,设立地方议会,改革军队,拨款普及初等教育的政策触犯了保守派贵族的利益。被保守派用手榴弹炸死在大教堂附近。而这座大教堂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亚历山大二世也是割占最多中國領土的俄國沙皇。

 
彼得大帝铜像 -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统治的正统和合法性而树立

站在彼得大帝的铜像前,彼得大帝在铁骑上叱咤风云的威武形象使我思绪万千。面对芬兰湾的圣彼得堡,河流水道纵横交错,涅瓦河流经市区。彼得大帝在计划修建这座城市时,就考虑将其建成东方的阿姆斯特丹和威尼斯的结合体,既具有阿姆斯特丹富丽堂皇和雍容华贵,又有威尼斯水网编织起来的秀美便利。那时的彼得大帝,年轻敢干。他能潜心下沉到荷兰造船厂的最低层,虚心学习造船技术。他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实干家。他要打造的是一个能够称霸欧洲乃至全球的帝国。当他嗅到有被谋杀的一丝气息,马上当机立断决定迁都,重整皇室。1700年,27岁的彼得正当血气方钢之年。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称雄欧州,必须拥有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他于是发动了与瑞典帝国的大北方战争。1703,他领导的俄罗斯军队在大北方战役中从瑞典手中夺取了通往芬兰湾的小城堡。几乎在同一时间,他决定在此修建彼得保罗要塞。从此,开拓了在这片几乎荒芜人烟的沼泽地建起一座辉煌城市的先河。来自全俄的无数的农奴和一些瑞典的战俘为建城池倒在瓦砾之下、荒野之中。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秦始皇强迫民工修筑万里长城的往事。伟大的建筑之下,总是埋葬着皑皑白骨。

 
叶卡捷琳娜宫


金箔覆盖的墙面和装饰

参观了坐落在普希金市的叶卡婕琳娜宫,方才真正地明白了什么叫奢侈豪华。鎏金的墙面、大型青花瓷装饰的壁炉、高高的屋顶上栩栩如生的壁画,样样出自世界顶级设计高手、工艺巨匠。更有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玛瑙屋,是由450公斤的玛瑙、金箔、宝石装饰而成。在二战期间,整个叶卡婕琳娜宫惨遭纳粹破坏,玛瑙屋也不翼而飞。后来,从苏联时期的1979年开始,40位来自俄国和德国的专家花了24年的时间才得以修复。叶卡婕琳娜宫最初是叶卡婕琳娜一世的夏宫。后经伊丽莎白和叶卡婕琳娜二世两位女沙皇的扩建,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叶卡婕琳娜二世深谐宫廷的水深叵测。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此举行晚宴,而且要求各位显贵政要必须到场。如果有谁失约,就可能被视为不忠而引来杀生之祸。说起这位女沙皇,可是了得。

 
风情万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皇宫里的餐厅


鎏金的墙面、大型青花瓷装饰的壁炉

沙俄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即为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在位的1762年至1796年。其实叶卡捷琳娜出生于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原名叫索菲亚。她的父亲属于统治安哈尔特的德意志王室。生性乖巧的索菲亚被伊丽莎白女皇选中作为太子妃。伊丽莎白女皇的目的是通过联姻加强俄普合作,以推翻奥匈帝国。入宫后,索菲亚猛攻俄语,讨好伊丽莎白女皇。甚至不惜违背她父亲的意愿改信路德教为东正教,从此被赐名为叶卡捷琳娜。她的一系列举动赢得了俄国皇室乃至俄国民众的信任,从而得以联姻皇儲彼得。而彼得并不爱她。据说婚后五年,他们都没有同过房。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情人。无聊之余,她读了很多的书。从政治到哲学、从人文到历史,无不是她涉猎的范围。彼得继位后即为彼得三世。彼得继位后的一系列偏袒德意志的外交政策引起了贵族和军队的不满。加上彼得生性暴烈得罪了许多皇室成员和政治团体。这些人继而团结在叶卡捷琳娜的周围。就在彼得继位后的六个月,叶卡捷琳娜就伙同忠于自己的皇室成员和军队推翻了彼得三世,成为全俄国的君主。由此成为执政最长的女沙皇。在叶卡捷琳娜执政的34年中,沙俄的领地极大地向南和向西扩张,将黑海北岸地区号称新俄罗斯的地方、克里米亚、北高加索索、东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库尔兰在内的大片土地收于囊中。为俄罗斯扩大了63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使沙俄成为跨欧、亚、美三大洲、领土范围居世界第一的最大帝国。叶卡捷琳娜的临终遗言更是反映了这个被后人称为叶卡捷琳娜女大帝的雄心和魄力:如果我能活到200岁,整个欧洲都将匍匐在我脚下。我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的帝国,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维也纳、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 

 
沙皇登基之宝座


玛瑙屋一瞥

圣彼得堡的美闻名遐迩。 但凡去过那里的人,赞誉之声络绎不绝。然而,百闻不如一见。当我站在冬宫的门前,拥挤的队列,叽叽喳喳的人群仿佛将我带到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那一天。乌拉之声不绝于耳。成千上万的武装起来的工人、士兵、农民举着枪,踏着反叛者的尸体,穿过裸体的雕像,推翻了临时政府。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那么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如何呢?

 

滴血救世主大教堂


 圣埃撒大教堂

冬宫广场上的亚历山大纪念碑-没有地基,靠自身重力直立不倒,乃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步入冬宫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Titian的作品

一战中,沙俄在前线节节败退。后方则由于年年的战争,导致面包短缺、饥荒引发民众不满。宪政民主党人以及俄国中下级军官在1917年二月发起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此为俄国二月革命。俄国成立了由原杜马,包括宪政民主党、进步党等等组成的临时政府。列宁此时还在瑞士避难。为了能回国,列宁等以持不同政见者身份与俄国交战的德国谈判。德国政府认为他们的归国将会对俄国敌军造成威胁,遂默许列宁等搭乘德国的列车通过德国开往俄罗斯。

 
冬宫里的来自意大利的塑像

列宁回国后,到处发表演讲,极力批评支持临时政府的孟什维克和彼得格勒的社会革命党人,主张立即与德国和奥匈帝国恢复和平,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政府。他认为,根据德国学者马克思的理论,是实现全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了。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应该首先在以产业工人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建立。而当时的俄罗斯,是一个以农奴为主的封建农业社会。基于列宁的言论和煽动推翻政府的行为,临时政府指控列宁是受到德国资助的间谍。有大量资料表明,列宁的确受到德国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为了避险,列宁继而转入地下活动,逃离彼得格勒。他的《国家与革命》的书就在此时完成。

 

尼古拉一世时从意大利买来的古希腊塑像

1917年8月,俄国的陆军总司令发动军事政变试图推翻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总理转而向左派势力包括布尔什维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求援,允许左派组织工人赤卫队来保卫城市。自此,布尔什维克的活动转为公开化。列宁在确认安全以后,便回到了彼得格勒,从而拉开了十月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所谓十月革命,其实是发生在公历十一月,十月则是根据俄国实行的儒略历。

 
18世纪来自英国的孔雀钟
由圣彼得堡制币场铸造的亚历山大王子的银棺材-怎么棺材不见啦?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在国内所受的耳熟能详的正统教育。而《列宁在十月》影片中,列宁领导工人纠察队和起义士兵攻占冬宫的宏伟、激烈、流血的场面已经深深地植入我们的脑海之中。其实,占领冬宫和推翻临时政府的整个行动几乎没流血。十月革命的当晚,只有少数士官学校的学员和女兵看守。当工人纠察队和起义水兵保卫冬宫时,仅仅受到了极为零星的枪战后,临时政府的内阁就宣布投降。而被电影描述为向冬宫开炮的阿芙乐尔舰仅仅向空中发射了一枚空炮,作为起义的信号。整个行动,仅仅18人被铺、2人死亡。

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了。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而接下来的俄国立宪会议选举,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仅仅得到30%的席位。这是因为列宁的激进主张虽然得到城市工人和左派士兵的支持,但是广大农民和业主们并不支持。选举后的立宪会议在1918年1月5日召开。多数议会成员都拒绝通过全苏维埃大会单方面提出的废除土地私有,矿产、工厂收归国有等条款。列宁领导的有所准备的苏维埃政府立即宣布彼得格勒戒严,效忠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开进首都,强行解散了立宪会议。此举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工人们组织上街游行表示抗议。招致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的开枪射杀。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翼作家高尔基就这一事件发表檄文《1月9日与1月5日》,指责布尔什维克“用来复枪驱散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立宪会议被解散后,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6日与德意志帝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宣布退出一战并和德国停战。该条约导致俄国丧失了占俄国国土25%的大片领土和占全俄44%的人口。苏俄承认芬蘭、乌克蘭、白俄罗斯独立,并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库尔兰、俄属波兰等地割让给德国和奥匈帝国。条约还规定俄国赔偿德国60亿马克战争赔款。然而,幸运的是后来由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在一战中的失败,俄国逃脱了对德国的赔款,并且收复了部分丧失的领土。而大部分失地在二次大战后,随着德军的再次战败,才得以收复。

 

还是回到正题来吧。冬宫的规模之大,里面的收藏品的种类之多、珍贵程度之最是我始料未及的。遗憾的是参观的人太多太吵杂。可能是市政府缺钱,参观团接踵而至,进里面参观的人数根本无限制。中文、英文、法文,各种语言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 我们在吵杂的人群中草草地看了圣乔治大厅——沙皇登基的地方,还有诸如达芬奇、罗希尔·范德韦登、雅克伯·帕尔马等的油画作品,来自英国的孔雀自鸣钟,和尼古拉一世沙皇从意大利收集来的大批古罗马和古希腊的雕塑以后,就不得不带着沮丧和遗憾离开了。将来若有机会,我一定还要来好好补上这遗憾之情。

 
有限的空间,不尽的人流


米哈伊诺夫斯基大剧院

谢幕

我的沮丧在晚上的精美绝伦的芭蕾舞表演中消散得无隐无踪。尽管我们的旅游团没有安排我们在马林斯基大剧院看芭蕾舞,但是能在建于1833年的MIKHAILOVSKY米哈伊诺夫斯基大剧院,坐在包厢里观赏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使我这个乡巴佬大饱眼福。可惜的是少男少女的亲亲我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凄美剧情已无法在我这个历经世事、年过花甲、凡夫俗翁的内心激起波澜。我的思绪仿佛在列宁在1918中贵族们坐在包厢里观看天鹅湖的场景中萦绕。可悲啊,岁月无情!来日无多。享受一天是一天。米哈伊诺夫斯基大剧院坐落在市中心的艺术广场,随着时代的更迭几经更名。虽然比不上马林斯基大剧院的名气,但是里面的装潢和古典艺术氛围,加之芭蕾舞演员的精湛表演,使我对俄国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佩服得五体投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赋闲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cebear' 的评论 : 谢谢你有耐心读!
icebear 回复 悄悄话 喜欢你介绍的相关历史,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赋闲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谢谢!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我收藏:-)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你这篇详尽太多了!你收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