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送杨寘序》当中说:“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他靠著音乐战胜了疾病(忧郁症)。艺术有医疗安慰的果效。
一段文字再配上音乐后,会产生奇特的情感影响效果。弘一法师《送别》这首词说,长亭外,古道边...... 如果这首词没有配上那段音乐,它的感染力就没有像它现在的那么大。这首歌曾经唱哭了许多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所以现在的文艺作品常常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活跃在乐坛超过50年的美国著名歌手,民谣艺术家,作家鲍勃•迪伦(Bob Dylan)摘取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院方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的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诗歌创新“。可见诗歌获得了音乐以后的生命力。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段文字配上一幅画,它的效果也不一样。俗话说一画抵千字。曹植的《洛神赋》在顾恺之为他配上一幅画以后,文采更加飞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首诗首先是一幅画,是“字”画。诗圣杜甫《石壕吏》当中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也是一幅“字”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道理也是一样的。
反之亦然,画中可以看到诗。如王维的《雪溪图》,像你展示了一幅雪景诗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浮世绘三杰之一的葛饰北斋在其富岳36景之《砾川雪旦》当中描绘了一幅雪景,你看到的是孤峰远影,群山连绵的诗意和高屋建瓴的宽阔胸怀。
自网络
唐伯虎的画“秋风纨扇图”,诗曰:秋风纨扇镇相怜,斜倚珠栊一晌眠。好梦乍醒新月上,最难消受晚凉天。其实告诉你,他和低俗的世道格格不入。台湾书画家李先生毂摩书画一体,甚为独特。
自网络。
情景交融成了古代文人的一大特点。白香山《琵琶行》说,“座中泣下最多者,江州司马青衫湿。”;欧阳修先生深秋掌灯听风涛,“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东坡柱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感慨“一蓑烟雨”的平生。
雨簾先生游拉弓湾后曰:“闻见者,锦绣文章,丹青春秋,研学修术,肩道担义;效太史公息游忘家,仿五柳之淡名薄利,制欲戒贪,继信续慧,或演圣者重生之说。”。肯定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柔软的内心。
扬州八怪之首的大画家金农50学画,终成大器。画者,心也。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其实就是人心。无论是为画为乐,作文写诗,都是在操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