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个人资料
lily0824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夏日中国行(9):龙门石窟的旅程

(2020-08-30 19:25:47) 下一个

盛夏的暖风,吹走了洛阳的四月芳菲,让“占尽城中好物华”的牡丹卸下了雍容大气的妆容,千娇万态已不在。让洛阳“春风荡城郭,满耳是歌声”的孝文帝、隋炀帝和武则天也如浮云去,似烟花散。“百戏之盛,振古无比”的洛阳城在历史的天空下最终朱颜改,被风尘盖,无语箫笙默,但洛阳的两条生命线-洛水和伊水却从未销声匿迹过。它们在时空的斗转星移中静静汇入滚滚的黄河水,把源于洛阳的中华民族信仰传遍四面八方。位于伊水两岸的龙门石窟,就在无尽的唏嘘中见证着这信仰传播的沧海桑田。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顾名思义,跟龙门有关。白居易曾作诗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流而过的龙门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风水宝地跟大禹有关。据说远古时,伊水常年泛滥成灾,于是大禹开凿了龙门山,使伊水从中流过。因伊水是大禹治水的工程中最先被治理的河流,于是被视为神圣之水而加以祭祀。《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初并非爱情诗歌,而是祭祀伊水女神的祭歌。因为这个游动的女神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在“水之涘”,所以只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去找寻她,才能祈求她降福人间。这块风水宝地,也因为大禹开凿的龙门山,才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鲤鱼跳龙门”之说。而紧靠伊水的龙门石窟就开凿在这块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之上。

跟龙门石窟一起被列为“中国三大石窟”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也有这样精妙的选址。只不过,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是北魏通向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更便于信徒朝拜。如果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展现的只是北魏一个朝代的荣光,那在龙门山和香山上开凿的洛阳石窟,则展现了北魏至清数个朝代的风华。这个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到唐朝达到顶峰,在清末终止修造的石窟,其内的10万余尊佛像在绵绵长长的1400多年中,带领有着虔诚佛教信仰的信徒走上它或繁华、或落寞,或歌飞升天、或曲终人散的旅程。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发芽于印度的佛教,或许连它的创始人都不会想到,他所创立的佛教会在中国大地生根并茁壮成长。当印度僧侣公元前越过葱岭,进入还不属于中国的新疆后,佛法的庄严遂在那里筑起了艺术大厦。随着佛教的向东推进,东汉时洛阳白马寺建成,从此佛教就在中华大地上如华灯初上,次第亮起,给了无数朝代光明,其中就包括北魏。

因为被奏响华夏惊世乐章的云冈石窟惊艳到,所以我对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龙门石窟也充满了无限期待,可是天公那么不作美。在大同阴雨绵绵的凉爽天气,到洛阳变成了会把人烤成肉干的烈日炎炎。美国人是不怕晒的,可我不行,“全副武装”穿透时光的云淡风轻,走进北魏,走进大唐,去探索它们带给龙门石窟无上荣耀的旅程。

龙门石窟前的伊水

龙门石窟前的伊水

龙门石窟的入口,没有云冈石窟入口壮观的佛光大道,这让龙门石窟在一入眼比云冈石窟少了些许气势,但有着宽阔河面的伊水却让龙门石窟多了几分秀美。漫步在伊水河畔,就像美丽的伊人近在身旁。

同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的云冈石窟一样,龙门山上的石窟也长达一公里,不过却是南北走向,而且要“上串下跳”才能看全。如果由皇家主导开凿,后由鲜卑贵州接手的云冈石窟是“混合”风,那洛阳石窟则因为完全由北魏和唐朝皇室经营而是纯纯的皇家风范。如果云冈石窟只因在北魏这一个朝代开凿而不染一丝别的朝代的“杂质”,那龙门石窟则因混合了无数朝代的印记而不那么“纯洁”。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的约占30%,唐代的占60%,其它朝代的占10%。

朝代的多层跨越,不仅让龙门石窟的窟龛比云冈石窟的多近10倍,也让佛像比云冈石窟的多差不多2倍,更让艺术种类呈现出比云冈石窟丰富得多的多样性。不过,云冈石窟的窟龛规模却比洛阳石窟的宏大得多,造像无论从造型,还是气韵,都充满了浓郁的异族风情,是中华大地上绽放的第一朵奇葩,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这让比洛阳石窟早建40年的云冈石窟在震惊当世的同时,也成为引领其它石窟建设的样板。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在云冈石窟的引领下,龙门石窟的旅程从北魏开始,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变换着中国不同朝代皇家意志的风采。

因北魏孝文帝坚持的汉化政策,龙门石窟的造像已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的粗犷、威严和雄健,取而代之的,是中原人的清秀、瘦消和温和。在最能代表北魏风采的宾阳中洞石窟中,主佛的服饰也不是云冈石窟中的偏袒右肩式袈裟,而是换作了汉化后的宽袍大袖袈裟。但窟中穹窿顶雕刻的莲花宝盖上和莲花洞窟中也有跟云冈石窟内一样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的飞天在载歌载舞。这曼妙的舞姿和精美的设计给了人民大会堂设计者灵感,其内的莲花顶就是依据这里的设计而成。莲花洞窟中还有2厘米高,雕刻得生动细致,栩栩如生的佛像,跟云冈石窟里的如出一辙。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如果北魏时期所凿的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窟还只是微微细浪,那由天然石灰岩溶洞开凿成,与宾阳中洞和莲花洞并称“北魏三大窟”的古阳洞则是滔滔大浪。在这个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洞窟内,眼含笑意,仪态从容的主像释迦牟尼面容清瘦,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都显示出中原化的特征。除主佛外,洞内其它数百个大大小小的佛龛,多根据鲜卑的王公贵族和高级官吏的面貌所造。因为不吝金钱,所以雕刻出的造像都华丽多彩,变化多端。最吸人眼球的是,洞内存有十九品魏碑精华,这些书法奇珍占名震天下的“龙门二十品”中的95%。

在歌舞升平和硝烟弥漫的时空变换中,崇尚清瘦为美的北魏转到了以丰满为美的大唐。随着造像高潮大幕的拉开,龙门石窟中最浓墨重彩的卢舍那像龛群雕登上了舞台。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卢舍那像跟云冈石窟第20窟一样,让你从远处一入眼就会屏住呼吸。如果云冈石窟第20窟以鲜卑皇帝为原型的雕像一展异邦高鼻深目的气宇轩昂,那以武则天25岁时的模样而雕凿的卢舍那佛则雍容华贵,美丽非凡。登上百余台阶后才会近观的卢舍那大佛,头顶是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美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神秘的微笑。这神秘的微笑让它有着“东方蒙娜丽莎”的美誉,而谓巧夺天工的精湛工艺又让它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雕像”。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曾站在高山上俯瞰世界的盛唐,在龙门石窟中展示着它与世界相融合的篇章。由印度、韩国、西伯利亚、中亚等国联合营造的龙门石窟,闪动着古希腊、波斯和印度文明的火花。石窟现存的17种乐器中,有9种来自西域,对中国音乐产生巨大影响的曲颈琵琶和五弦琵琶也在其中。伴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不仅仅是乐器,还有源于古希腊,曾被用在雅典卫城著名的厄瑞克忒翁神庙里纤细秀美的爱奥尼柱式以及雕像方法。充满趣味性的剪刀手佛祖和身体成“s”形曲线的观世音菩萨像及其它众多佛像雕塑,不但具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的写实典雅,而且融入了古印度佛像的慈悲神圣。造像的衣服有的厚重端庄,有的轻薄优雅,与外邦文化的相交融让龙门石窟的造像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不仅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也成为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这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还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除了有极富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书法作品外,还有唐楷典范的伊阙佛龛之碑,及刻有唐代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150多种的药方。这些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被北魏和大唐两个朝代用皇家雄厚的人力和物力开凿出的,被誉为世界最伟大古典艺术宝库的龙门石窟本该是“微微一笑就倾城”的,可是四次灭佛运动,外加洛阳一遇战乱就变地狱,都让龙门石窟经历了一波接一波的心碎旅程。卢舍那像龛群雕的9个佛像中有4个不见踪影,主佛卢舍那的双手也不知去向。很多佛像要么没头,要么整个消失,要么被慈禧西逃回京时改成了老君像,而那美轮美奂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及无数佛像精品也早已沦落到他乡。艺术成就曾达到无与伦比高度的龙门石窟,如今是“遍体鳞伤”。它的样子,就像我近距离看到的雅典卫城一样,都让我“欲语泪先流”。幸亏有卢舍那大佛的慈悲微笑,温暖着我,也温暖着众生千余年,保佑着中华文明虽历经劫难,却生生不息。沐浴在卢舍那大佛的光影下,我让夏日的流彩,缤纷我多年的梦想。双手合十,祝愿我的祖国早日重拾信仰,祝福我的祖国永远安然无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alidali' 的评论 : 我当时写洛阳的时候在网上看到的,觉得说的有道理就用了,不记得是什么网站,你自己搜一下吧,不好意思。
Dalidali 回复 悄悄话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我一直以为是渭河或陕西那个河如泾河,北洛河等。

您所说的:”《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初并非爱情诗歌,而是祭祀“伊水女神的祭歌”, 那应当是更深层次的起源和典故了, 我以前不知道。能给个链接或出处吗? 我学的是理科。 :)
lily0824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illows' 的评论 : 说的是呀。
willows 回复 悄悄话 那里有个剪刀手菩萨,非常有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