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笑谈

泛舟,或河流湍急,搏击而上,或风平浪静,恬然驶之,然无论如何,笑谈是不可或缺的,不亦乐乎?
正文

追忆我的曾祖父- 晚清留美幼童的轶事(四)

(2017-10-10 08:25:39) 下一个

我曾祖父回国后,经过一段朝廷的”严加甄别”后,开始被启用在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上.但直到20世纪初,洋务运动再次兴起,李鸿章东山再起,再加上袁世凯的崛起,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们纷纷成为朝廷重臣和新兴工业的先驱, 活跃在洋务和铁路、电报、矿冶等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和以后的初期民国政府,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他们中间,杰出鐵路工程师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绍仪,驻美公使梁诚, 驻英公使刘玉麟,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 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大清的外务大臣梁敦彦, 铁路总办和交通部部長梁如浩,中国电政总局局长周万鹏,上海电报局局长朱宝奎,汉口电报局局长方伯梁,开平煤矿总工程师吴仰真,等等.还有不少当年的留美幼童后来成为晚清海军的栋梁之材,有的还为国捐躯.
我曾祖父回国后也同其他留美幼童的命运相似.他追随詹天佑等,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先驱.他们打破了中国铁路只有洋人设计建设的禁锢咒,开创了中国人自主修建铁路的新局面.作为中国首批铁路工程师,我曾祖父先后在多条早期铁路的修建中奔波,后又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西、湖北、安徽等省的各种铁路、煤矿、商业企业中任职,一直活跃在早期中国的铁路,矿业和电报业建设中。在这批留美工程师们的引领下,中国的铁路,矿业和电报事业得以开创,并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留美的这七,八年中,是我曾祖父从少年成长到青年的关键时期,西学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回国后多年,他依然吃西餐,穿洋装,留得辫子也是假的.走起路来,廷直腰杆,气宇轩昂,还真保留了点美国新英格兰的绅士模样.更有甚者的是,也许是由于在他接受语言的关键年纪学的全是英语,他回国后一直保持着美国新英格兰口音的地道英语,他的英语一直比中文说得更流畅.,有时,他会不由自主地转用英语来表达.这在当时中国的许多场合是不合时宜的,但也有几次帮了他不小的忙.
一次,我曾祖父因公务乘火车去较偏僻的山区,当火车穿过一峡谷时,突然遭到一帮土匪的劫持. 当土匪冲进他们车厢时,我曾祖父十分笃定,毫无惧色,土匪见到他西装革履,气宇非凡,还留着洋人的小胡子,其模样很像他们想象的洋人,又听到我曾祖父说出来的全是他们一窍不通的洋文,他们想这个洋人碰不得,所以,就放过了我曾祖父一行. 再有一次是在上海, 我曾祖父坐的小汽车在经过日本哨卡时,日本兵耀武扬威地要他下车接受检查,他不肯下车,日本兵探进头来看到我曾祖父一身洋装打扮,头戴礼帽,问他话时,回答是一口流利的英文,小日本还以为他是英国人,不敢怠慢,只好放行.
我曾祖父回国后主要从事中国的铁路建设和管理,他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铁路建设在哪里,他就生活工作在那里. 他晚年落叶归根,回到了上海,居住在南市的一宅三楼三开间的住房里.我曾祖父的晚年生活很有规律, 上午看中文报,下午来回走去城隍庙同朋友吃茶,晚间阅读英文报. 我父亲那时和他同住.我父亲放学后, 总喜欢在我曾祖父房里做功课.我曾祖父看英文版的<<上海夜报>>(Shanghai Evening Post), 我父亲做他的功课, 祖孙一对,十分亲近. 我曾祖父回国后生活了几十年,崇洋”,但不媚外.他一直非常崇尚西学知识, 认为当时的中国如此贫穷落后,这是中国走向强大的条件,应该虚心向西洋人学习.在他的影响下,我父亲从小就读于在沪的英国学校. 我曾祖父最鄙视当时的小日本,说他们是偷了西洋货来欺压中国人.从来不给小日本好颜色看.
我曾祖父和他的同伴留美幼童们在美国时,同居一室,朝夕相处,在这七,八年的青春岁月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回国后,他们始终保持着这份情谊.同学间一有机会就相聚一堂,他们虽然回国后散落中国各地,但天津和上海是留美幼童最多的两地,他们多次在这两地聚会,重温旧时的友谊.一九三六年,为欢迎他们同学,曾任民国第一任总理的唐绍仪等来上海,在沪留学生发起了留美幼童的再次聚会,他们十几人假座上海滄州大酒店相聚.此时离他们当年赴美留学已整整六十多年之久,不少同学已仙逝而去了,这十几位参加聚会的也都已是七十多岁的老者了,但他们依然那么腰杆挺直,气宇轩昂,依然那么幽默潇洒,谈笑风生,而他们交谈所用的依然是那种带有新英格兰味的地道的美式英文.


后记
我曾祖父他们留美幼童已是悠远的往事, 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但他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我们家里,我父亲深受我曾祖父(他祖父)的影响,在他青年时期,也远涉重洋,在他祖父曾经生活学习的地方,留学深造;后又步他祖父的足迹,回国报效祖国.也许正因为这种影响,我父亲在他晚年留下了些许关于留美幼童的零碎记录. 我想他是冀盼我们能将此整理成文,留给后人.
一个十岁左右的幼童,为了追逐梦想,告别家人,远涉重洋,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异国他乡求学,这种勇敢之举,以及以后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终不改初衷,勇于开创之精神,不由让我对我曾祖父和他的同伴幼童们肃然起敬.作为他们的后人,我想谨以此小文表达对留美幼童的敬意,也算是聊偿我父亲的一个宿愿吧.
(全文完  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亦舫 回复 悄悄话 此文发表后,受到不少评论,有的评论也十分具体,(譬如 Shanghai Evening Post 当时的中文叫“大美晚报”),这说明大家对发生在悠远的留美幼童之事依然关切.在此一并致谢!
左右三十年 回复 悄悄话 学习了!佩服佩服!
高斯曼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好!赞!
西北东南 回复 悄悄话 最后一张照片拍摄大约两年后,国民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在上海家中被杀害。
ysdream 回复 悄悄话 读来好感慨!胡劲草若干年前有一部制作非常用心的纪录片叫幼童,想来你也看过的吧。
amyktao 回复 悄悄话 想沾一點曾祖父的光 ? 即是說你差太遠了 .
以善胜恶 回复 悄悄话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出逃到西安。第二年慈禧返回北京,途中第一次乘坐火车,由此尝到了甜头,并希望来年去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祭祖时能乘火车去。当时比利时人修建的京汉铁路从易县东边的高碑店经过,清政府决定修条铁路来连接易县和高碑店。此时,他们才任命已经回国21年的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了这条43公里长的“皇陵专线”。虽然它的一端通向坟墓,但毕竟是由中国人担任总工程师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从此,慈禧同意继续修建铁路。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Shanghai Evening Post中文叫大美晚报,当年魔都洋人商号机构中文名,许多都不是照字面意思。
baladirk 回复 悄悄话 文章值得一读。但是标题不太合适。你肯定没见过你的曾祖父, 怎么是追忆?
西北东南 回复 悄悄话 先生姓周?
留美幼童名录,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974/201606/1014442.html
cng 回复 悄悄话 参观过八达岭的詹天祐纪念馆,展品有他回国后的日记,密密麻麻的英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