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听一段文字,
听一首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书话琴语〕黄建华/麦恬

(2021-07-03 05:05:36) 下一个



《书话琴语》 文:黄建华  诵:麦恬

读书识字始,书给蒙童的我洞开一天地,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握笔写字,更让我在中国汉字书写辨识的过程中,觅得一乐此不疲且至今不辍的娱乐方式,玩味文字点画结体的变化,从而走进了中国式的对形的观察与思考。

记得第一次沉迷于关于书法的书,是介绍楷书结字法的一本小册子,并时时临写欧阳询《九成宫》。家里老人见我喜欢写字,便告诉我书如其人。那时体瘦,就叫我师硬朗一路的书法,给了一本有颜筋柳骨之称的柳公权《玄秘塔》。从此,书如其人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几十年的书法临池中,自唐至魏晋,再至秦汉,我总是将字与自己的秉性相联进行书法学习,欲在人与字上都有所收获。

我习书的最初年代,写出的书法,不像现在执着于以能悬之于美术展览厅为荣。那时写字能避强体力劳动,并且呈于自然山野,是受众人赞许的事儿。不满十六岁的我,高中毕业下乡当知青,因为能写字,就不参加田间劳作,拿着笔在大自然里,寻找最醒目的地方,挥写兴农利水等口号。若是什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呀,新建的水库名字呀,写好后还有最好的老石匠刊石勒碑。弹指一间,几十年过去,重游故地,风雨斑驳的字迹里,尚可依稀寻些青春印记。

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多,家父管教甚严,然买书却是实报实销。我从小就养成了存书的嗜好。以至于三年兵役复原,从京返渝,托运回来三、四个大木箱,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大家谁都不曾想到全是书。母亲喜欢我们静静的看书,见我们嘴碎话多,常常念道:说话费口水,弹琴费指甲。这句“弹琴费指甲”是我对古琴最初的印象。那时不清楚为什么说弹琴费指甲。其实弹琴未必费指甲,倒是指头要生趼子。趼子记载的是技艺训练所耗费的时光和精力。

对于书法那跳动的线条、黑与白、速与涩、虚与实而形成的分间布白、节奏韵律中蕴含的内在精神,若不以字外功去洞察和体验怎么能够获得。

怎样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呢?艺术家要永远培养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听觉、视觉、触觉……各种感觉都可以在艺术中体现出来。对外部世界感知的灵敏度决定着艺术家的才气。知识加上思考能力,加上对外部事物的敏感度,就等于一个人的学养。

外在事物一定要用内在情感去切入,这就是艺术给人带来的思考。艺术一定要干预自己的人生才会对读者有意义。

琴棋书画都是“养”人的,也是被人“养”的。它们充满着文化,也带来文化的氛围和气场,供人欣赏,令人陶然。创作者充盈的文化修养,决定着这种氛围和气场的品质。

艺术是反功利的。一个功利的创作者是很难享受“创造”的快乐的,一个功利的欣赏者也很难进入艺术的“心灵”的。

美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技术层面的东西付出长时期的努力是可能“熟能生巧”的,艺术层面的东西却需要一颗海纳百川、执着灵动的心。

艺术是有情感的,绝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一个人的作品往往折射着他的生命状态和文化姿态。好的作品不是单纯形式和技巧的东西,而应该是灵魂的投影,是内在精神的映现,是人生境界的展示。

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是无法割裂的,笔墨相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漠视的。人人都渴望创新,但丢弃或漠视传统的创新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之花,可能有炫目的色彩,却很难有沁人心脾的芬芳。

古琴书画之路,当以不卑不亢的心态对待传统,对待当下美术当下音乐。既不做传统的“家奴”,也不做现代的“浪子”。在当下各种急功近利思想和商业化因素的不断冲击下,在当下各种时髦之风、流行之风劲吹的环境里,应该思考如何融汇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如何乘上古琴书画的审美之舟去抵达精神自由的境界。绝不随波逐流,而是特立独行地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艺术个性。

今天古琴书画只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之一。有些书在案头上翻了20余年,书上有了很多的批注,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启迪。《人间词话》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琴书画是表现“景物”的,但更要借“景物”来表现作者主观的心中境界。艺术境界说到底是人生境界。你选择了艺术,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和精神姿态。

“传统是一条河流”。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士人们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将生活方式艺术化、艺术行为生活场景化的真实写照。从本质上说,文化就是审美化人生的存在。孔子云:志于道而游于艺。

中国艺术总是给你一个“有”,留下一个“无”,让你去用心将“无”转变为“有”。给你这个“有”不在多,而在于讲究。有讲究则意蕴不尽,回味无穷,无中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讲究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欺世盗名,害己坑人。所谓讲究大有学问,还需功夫。秉此可以甑鉴大师与骗子。

无论是书法还是古琴都需要技术,但技术一定要从修养中出来,否则,人就会越来越匠气。那就是为什么有的作品让人觉得俗气?像重庆调火锅汤料,同样的调料,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味道千差万别,好坏不同。艺术上这种千差万别源于人不同的自身修养。一个人不论如何掩饰,其作品中都会打上他的烙印,他的综合素质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流露出来。

古琴的气韵是书画的灵魂。中国书画不在于再现了什么,而在于表现了什么。不仅让人看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受到什么。强调骨法用笔书写,线性流动中,令章法布白,点画使转,阴阳互动,对立统一,或浓淡,或枯湿,或躁润,或疾涩,或粗细,或长短,或曲直,或方圆,或轻重,或强弱,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形成意象律动,以气韵生动为首要。书则依字立形,画则因物象形,随类赋彩。笔墨挥洒,重意不重形,而形恰在似与不似之间。

古琴书画注重线条,崇尚韵和诗意。并且把他凝于笔墨,成于声律,在点画的使转上,声音的吟猱绰注上,使之丰富多彩,变化多端。从而抒发情感,澄怀观道,见心见性,自成一体,磊磊落落,洋洋洒洒。高山仰望,景行景止,需一敬之。敬先贤就是奠土固基,避免枉为,这是静。敬则静,静则净,净则和,和而生,生则深,深则幽,幽而远,远则意不尽味无穷。

古琴书画是为了彰显生命的大美,并且力求气韵生动,真气弥漫。静而雅,雅而清,清而刚、清而厚,勿媚俗,忌羸弱浮躁。或古拙,或生涩,或奇诡,或雄強,或大气,或恬静,或文气,或飘逸,或洒脱。古不乖时,拙而不呆,清而不浮,生而血性,涩而律动,文而含质,逸而超迈。个性尽显而非乖张野怪,气血充盈而非盛气凌人,恬淡静净而非枯敝死寂。

艳而不俗,淡而有味,繁而不赘,简而不空。好的作品充盈的是一种宁静博大的气息,既清刚雄强,有金石之韵味,且弥漫着恬淡简净的书卷气,是所谓的“大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秋水天长 回复 悄悄话 “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惜年轻时读书少,来51兄这里熏陶,滋养,修炼书话琴语的内功:))
51t 回复 悄悄话 琴棋书画都是相通的,是要靠人去养的,是内在气质的自然而不是做作的显现。

常说某人气质好,是指其人的内在的养成,是他的琴棋书画的功力。倒不一定要成为琴师画家,而是要有隐流水于高山的音韵,聚江山于方枰的胸略,集徜徉于点墨的雅趣,展阡陌于锦幅的飘逸。

看过大师作画,稳稳的一笔下去,来不得半点后悔,手一抖,一滴墨下去,改画个蜻蜓吧,再抖呢?改画蚂蚁?可见要有内功做底。想起武当张翠山在王盘山跃在半空,以银钩铁划武功在山壁上潇洒刻出诗句,令得“大魔头”谢逊也乖乖认输。还有张无忌用乾坤大挪移救出被困于塔楼的众武林高手。那都是要绝世内功打底的。光学得个招式,没有琴棋书画融会贯通的底子,人家郭靖打出的是降龙十八掌,你出手的就是软吧棉花拳了。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深刻的思考,就是一个人的学养了。十年寒窗(其实远不只十年),套用蔡康永的一句话,在学校里学的那些其实都是没用的,那些个定理公式,能解决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吗?但我们还是要学,学的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的是书话琴语的内功,炼就“艳而不俗,淡而有味,繁而不赘,简而不空”的大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