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听一段文字,
听一首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慈禧吃的豆芽菜〕佚名/环佩叮咚

(2019-01-10 11:49:45) 下一个

 

《慈禧吃的豆芽菜》 文:佚名  诵:环佩叮咚

豆芽是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的家庭菜肴,虽然在民间食用已久,但向来也只能算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豆芽进入宫廷菜谱能为皇帝、太后等皇族人士赏识,据说还是清朝以后的事了。

小小的豆芽皇族们又能吃出来什么花样呢?这要从清宫的“膳底档”说起。

清宫里负责皇族起居生活的是内务府,内务府辖下的御茶膳房专责供应帝后的膳食,实际上就是人们所说的“御膳房”。乾隆朝以前的帝后们吃了些什么东西、爱吃什么东西,因为没有留下文字档案,现在多已难稽考。不过,乾隆36年,即公元1771年开始,御茶膳房下设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记录和保管帝后的饮食档案。帝后们每餐在哪里用了餐、有些什么人、吃了什么菜、桌子怎么摆、甚至用了什么盘,都要一一详细记录在案以便备查,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件“膳底档”。清朝的“膳底档”现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从“膳底档”里可以看出一个十分有趣,又意味深长的现象:清廷里最会吃豆芽菜的,是晚期的慈禧太后。慈禧吃的豆芽菜,内有乾坤,殊不简单。

慈禧太后爱吃的一道菜叫“镶豆芽”,她的吃法与民间相比真是大相径庭:首先要精选生得挺拔又肥壮白嫩的豆芽菜做原料,豆芽的头和根都要切去,慈禧只吃豆芽中间的“杆”。接着,令人惊讶的关键步骤来了——要用细细的铜丝小心地将豆芽里面掏空,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将事先拌好的肉沫小心地填制进去,掏空和填肉的时候既不能捅破豆芽壁,又要填得均匀充实保持外观的完整,打下手的太监或宫女们没有绣花般细腻的功夫看来还干不了这样的活计。完成以上工序后的豆芽再拿去烹制,味道特别鲜美可口。豆芽竟然可以被她搞得这样的精致复杂,足见她是一个十分爱吃而又会吃的主儿。

小小豆芽菜,还能吃出历史兴亡周期率来。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初,宫廷里还保留了俭约朴实的生活方式。据史料所载,清宫初期的“简单生活”与明朝的铺张奢华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例如明朝皇宫里的宫女通常近万人,太监队伍的规模更为庞大,几乎要达到10万人,而清朝在头一二十年里,宫女只有100多人,太监也只有500人!再比如明朝每年要耗用1400万公斤的木柴,到清初则锐减到3.5万公斤。明朝宫里每天的花费就要1万两,而清初宫里每天的花费是多少?只有区区的35两!

明朝之所以亡,清朝之所以兴,从这个数据对比中也能找出点蛛丝马迹来。清初统治者朝气蓬勃,但自乾隆皇帝达到顶峰之后朝气逐渐褪去,暮气渐渐降临。而事实上,我们这位乾隆皇帝正是整个清朝中除了慈禧以外,对吃最有讲究的一位主子。满汉全席108道名菜,正是经他亲手圈定。在“膳底档”中占有篇幅最多的,乾隆和慈禧这一男一女是数一数二。到了慈禧这里,虽然国势日蹙,但是宫廷里的菜却丝毫不受影响,反而越见复杂和精致起来了。一方面这固然是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饮食文化,但另一方面,一个王朝的末日气息也扑面而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51t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明月来相照' 的评论 :
谢谢明月同学留言!

这篇配乐朗诵,朗诵者并未指出原文作者,我在网上搜过亦未果,疑是网上传抄,可能抄中有误。谢谢斧正“火腿豆芽”来源。

细小的一根豆芽,如何能铜丝或细线穿透再灌入火腿或肉沫,实在匪疑所思,只有慨叹饮食文化之无奇不有了~:)问好!
明月来相照 回复 悄悄话 江西裘行恕,裘文达曰修之少子。父官大学士,兄官总督,幼恃娇成纨绔,学业无就。文达殁后,行恕年已长,乃捐一监生。复纳粟为同知,分发福建候补。时重科甲,蔑视捐班,总督藩司,皆不理之。而行恕又自以高门,轻视同侪,无朋友来往。时福建有将军一职,例为满人任,品位虽高,然无权无势,人皆不登门。行恕善京话,且染满人习气,养鸟观戏以为常。因与将军某气味相投,为莫逆交,数年无间。忽闽浙总督某病殁于任,新任总督以道路遥远,又办理交待,须数月始达。朝命将军某护理总督职。将军因首问行恕,愿得何缺,行恕以愿得厦门厅同知对。其职兼管厘税,厦门船舶货物,充斥络绎,官是者年可得银十万余两,最优缺也。将军某即以简之。会新总督到任,例问将军有何朋友需照顾。将军谓只有裘某为至交请勿动。行恕遂得官其任数年,宦囊盈五六十万两,调升湖北汉阳府知府,既贵又富,服御饮食遂极奢侈。曾自制一菜,拣肥嫩绿豆芽,选上等云南及金华火腿,蒸熟切成细丝,以针线引火腿丝贯于豆芽内煮之,名“火腿豆芽”。
51t 回复 悄悄话 老佛爷的豆芽竟然有如此的花样,那些御厨们伺候主子竟然花如此的心思,也是清王朝腐朽没落的一大特色了。在一根细细的豆芽上如此的大费周张,我们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呐。

不管这镶豆芽是如何的美味,正如附歌所唱的,最好吃的饭还是妈妈做的饭。特别是每年的年夜饭,妈妈更是不辞辛劳,从腊月里就忙起,为了一家人的年夜饭,操碎了心思。特别是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不要说没钱,就算有钱,也很难买到想要的食材。妈妈很早就开始筹划了,托朋友,找熟人,今天弄回一点红糖,明天弄来几斤花生,我们小孩子,哪里知道这其中的艰难苦楚,只知道最快乐的就是“吃”。

我们这帮不懂事的学生还组了一个“吃喝”团,今天张家,明天李家,去了对家里的大人说几句吉祥话,然后就正儿八经的等着开席上菜了。家里的大人看见儿子女儿的同学来了,都很高兴,招呼我们吃吃喝喝,我们也不客气,放开肚皮吃个饱,吃完了就走到街上打打闹闹了。那时的我们真是少不更事,须不知我们这一顿海吃,就把他家准备招待某位亲戚的饭菜扫没了。

后来,我们长大了,也懂事些了,生活也渐渐好了,准备一桌饭菜也不是什么难事了,去朋友家混吃混喝和邀请朋友来家喝酒也成为经常了。中国人最讲究吃,两个人见了面,想拉近关系,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一起去吃个饭?吃,看来始终是最重要的,任何时候也不能忘了吃~:)

好了,祝朋友们能经常对人说:什么时候一起去吃个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