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23)
2020 (75)
2021 (101)
2022 (144)
2023 (104)
《别人的城市》 文:余华 诵:王旭东 我生长在中国的南方,我的过去是在一座不到两万人的小城里,我的回忆就像瓦楞草一样长在那些低矮的屋顶上,还有石板铺成的街道、伸出来的屋椽、一条穿过小城的河流,当然还有像树枝一样从街道两侧伸出去的小弄堂。当我走在弄堂里的时候,那些低矮的房屋就会显得高大了很多,因为弄堂大狭窄了。 后来,我来到了北方,在中国最大的城市北京定居。我最初来到北京时,北京到处都在盖高楼,到处都在修路,北京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建筑工人的喊叫声和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绝。 我年幼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秋天我漫步在北京的街头……” 这句子让我激动,因为我不知道在秋天的时候,漫步在北京街头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我最初来到北京时,恰好也是秋天,我漫步在北京的街头,看到宽阔的街道,高层的楼房,川流不息的人群车辆,我心想:这就是漫步在北京的街头。 应该说我喜欢北京,就是作为工地的北京也让我喜欢,嗜杂使北京显得生机勃勃。这是因为北京的喀杂并不影响我内心的安静。当夜晚来临,或者是在白昼,我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想着我自己的事时,身边无数的人在走过去和走过来,可是他们与我素不相识。我安静地想着自己的事,虽然我走在人群中,却没有人会来打扰我。我觉得自己是走在别人的城市里。 如果是在我过去的南方小城里,我只要走出家门,我就不能为自己散步了,我会不停地遇上熟悉的人,我只能打断自己正在想着的事,与他们说几句没有意义的话。 北京对我来说,是一座属于别人的城市。因为在这里没有我的童年,没有我对过去的回忆,没有错综复杂的亲友关系,没有我最为熟悉的乡音。当我在这座城市里一开口说话,就有人会对我说: “听口音,你不是北京人。” 我不是北京人,但我居住在北京,我与这座城市若即若离,我想看到它的时候,就打开窗户,或者走上街头;我不想看到它的时候,我就闭门不出。我不要求北京应该怎么样,这座城市也不要求我。我对于北京,只是一个逗留很久还没有离去的游客;北京对于我,就像前面说的,是一座别人的城市。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或者说作为我自己,住在别人的城市里是很幸福的。 |
是了,回国的第一站,多半还是北京,首都机场是越来越富态了,北京也是越来越富态了,更现代了,更人性了,高楼一座座的建,储存在北京土地里的古老的文化底蕴,也是越来越厚重了....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南来北往都是客,请先拜我城隍土地...:)
哈哈,看来北京给你很多不愉快的过往,我想那是外地人或多或少都有的经历。记得在大连上学的时候,去商场买衣服,也是多挑了几次,有人就过来说,买不买,不买不要挑来挑去的。后来毕业了,穿戴都变的更接近本地人了,几乎以后就没再遇到那样的不愉快了。我有个好朋友也是外地人,她说还是上学的时候,每次出去买衣服,都和人吵架,她人长得很结实,她说打架就打架,她不怕,别人骂她,她就骂回去,她是天不怕地也不怕那种男孩子性格,后来我和她是最好的朋友,现在还在联系,每年回中国都一起玩几天。十多年的朋友,很珍惜的一份友谊。
我记得我说过,去过两次北京,都在10年前吧,那时办移民的事需要去北京办。还去爬了2次长城,感觉挺好的,没怎么和本地人打交道,出去吃的都是东北菜馆,饺子馆之类的,点了就吃,吃完了就走,几乎没有太多交集。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矛盾。
但我想好多本地的人都欺负刚来的外地人,这要是在国外又被说成歧视了。我想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吧,有些时候是欺软怕硬,特别是一些小商小贩,也许他们每天面对着各式各样的人,都练出那种特有的性格了,自由市场还有夜市的小商小贩的态度差点,大商场的一般还算比较OK。
皇城根下的人是有点欺生的。那次去王府井买布鞋,因是帮别人买,尺寸上有点拿不准,多看了几双,售货小姐不耐烦了,一句话冲过来:你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吓得我赶紧掏钱胡乱买下两双,赶快逃离柜台,后脊梁上还能觉到那小姐火辣的目光就像隔空的针灸一样刺在我的后背上。还有一次坐公车,路线不熟,从车窗里瞅见我要去的某部办公大楼一晃而过,车正好停在路口等绿灯,就不自觉的叫了一声:司机同志能开门吗,我在这里下。一出口就后悔了,知道是不可能的。司机倒没搭理我,售票员小弟挺幽默的开了口:市政府有规定,不到站停车要罚款,我们倒是想帮您,这罚款的钱是您出啊,还是我们出呢?看似冷冷的幽默,这得理不饶人的劲儿呛的我说不出话。当然他也是听出了我那非京片子的烂尾普通话。
在京城问路,要把你正走着的路“map"到地图上,再标上东南西北,京城的人指路:往东走两个路口,朝北一拐,下个街口,往西一转就到。你要是分不清东南西北,保准你转上一圈又回到原地,也好,就当练脚力了。
不过,以上说的都是挑刺的事,京城里的温暖还是挺多的,每次离开京城,还是挺留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