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

(2025-07-26 10:05:08) 下一个

多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够学会静坐冥想以便在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中获取内心的平静,然而这个愿望却一直没能实现。 对我来说思维是如此难以控制,每次坐下来练习冥想不到十分钟就开始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了。有时候我会想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干扰,也许躲进深山老林的山洞中与世隔绝能够有助于清除杂念。 最近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雪洞》 一书(英文名: Cave in the Snow),大为惊喜,原来真的有人躲进山洞里修炼!这本书是一个关于英国女人丹津·巴默 (Tenzin Palmo)在喜马拉雅山上的雪洞里独自闭关修行12年的传记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梁羽生武侠小说《冰川天女传》。小说中尼泊尔小公主在喜马拉雅的冰峰上修炼出绝世武功,从此行侠天下,笑傲江湖。丹津·巴默的经历象冰川天女一样具有传奇色彩,并且是真人真事, 我迫不及待的在亚马逊上买了电子版的“Cave in the Snow”阅读起来。  

丹津·巴默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普通家庭,原名Diane Perry. 18岁的时候,她偶然读到一本关于佛教的书,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从此认定自己是一个佛教徒。20岁的时候,她为了学习佛教去了印度 北部一所藏传佛教喇嘛学校教英文。 那个年代正赶上大批的西藏僧人流亡到印度,  丹津·巴默在那里结识了包括达赖喇嘛, 康卓仁波切在内的不少藏传佛教的高僧,深受他们的影响,更加坚定了她的信仰并决定终生奉献给藏传佛教。 21岁的时候她被正式接受为佛教出家人并被授予丹津·巴默的法名,从此长期留在了印度的寺院里。 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最高级的修行需要与世隔绝独自闭关修行,不能与任何人接触。33岁时,丹津·巴默独自搬到喜马拉雅山巅上的一个狭小的岩洞里开始了长达12年的修行,其中三年没有离开过岩洞一步。食物由友人定期运到洞中。 在此期间她严格按照修行的传统,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冥想的盒子里度过,即使睡觉也是坐在盒子里进行,从未躺下过。 山上的生活的条件很差,海拔高,温度低,人迹罕至,野兽常常出没,还发生过严重的雪崩。 丹津·巴默有好几次已经做好了死亡的思想准备,却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1988年,正在洞中修行的丹津·巴默被警察告知因为签证过期必须离开印度,本来打算在喜马拉雅山中度过一生的她在 45岁时不得不离开印度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此时 丹津·巴默由于长期的独居苦修在藏传佛教界得到很高的声望。她曾经犹豫是否要继续这样生活还是象其他僧人常做的选择一样到人群中去传播佛教。 隐居的生活让她感到自由幸福,但是她认为自己有责任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禅修的领悟和佛教的智慧。出于责任心她选择了传播佛教的道路,开始了在世界各地的教学和演讲。  2000年,她在印度创立了一个尼姑学院为藏传佛教中的女性修行者提供系统的教育和进修禅修的地方。目前她是藏传佛教中层级最高的女性出家人之一,常年住在印度,80多岁的她仍然在积极的与世人分享人生的智慧。

我一口气读完了此书,感触颇深。是什么力量驱使 一个年轻的女子在刚刚开始人生的花样年华之际毅然抛弃一切世俗的生活,选择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和人群中过苦行僧的生活呢?丹津·巴默的解释 是她的前世是一个西藏喇嘛,转世为一个白人女孩儿出生在伦敦,她能够在此生中感受到前世生命的延续,她追寻着前世的记忆回到喜马拉雅山修行,这是她命中注定的归宿。 是什么力量让她能够克服人类身体的局限性在雪洞中坚持静坐冥想12年?丹津·巴默提到深度冥想能够在大脑中产生非常幸福快乐的感觉,象进入了极乐世界。 但她不想过多解释这种极乐世界的幸福感,因为每个人冥想的效果和感受不同。 另外冥想的目的也不是到达极乐世界,而是自我觉醒,让自己变的更加善良包容真实,并通过内心的自我觉醒而影响和改善外部世界的环境。 我之前读过别人描述食用迷幻蘑菇后的感觉,据说和深度冥想的感觉类似,只是迷幻蘑菇通过与大脑的化学反应能够令人快速达到那种感觉。 那是一种无比灿烂魔幻,无比幸福美好,如痴如醉,天堂般的感觉。 我猜也许正是这种感觉让苦行僧们能够忍受物质生活的极端艰苦而获得精神上的喜悦和升华吧? 不过即使知道通过静心修炼能够到达精神的极乐世界,世界上还是极少数人能够做到, 因为大多数人太急于求成,太浮躁(包括我自己)。 《雪洞》 一书中还有很多其它有意思的细节,不在此一一列举。另外我想提一下此书的作者维琪·麦肯基(Vicki Mackenzie),她是一位出色的英国作家和记者,曾发表过多部关于藏传佛教的书,她对于藏传佛教的深入理解让丹津·巴默的故事更加精彩易读。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