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

相信的就是真实,难以置信的就是虚构。我随便写写,你随便看看
个人资料
riversid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师兄谈冯唐————老胡

(2014-05-16 12:51:27) 下一个
河边小序

为什么要老胡来谈冯唐?那是因为老胡和冯唐有些渊源,具体说,老胡是冯唐的师兄。老胡说,“海鹏这个人我知道,因为隔了好几界所以不是太熟,他做实习医的时候我带过他几天。字儿(指书法)写得不错,有一次内科大查房要把病例报告写成大字报贴在十楼223阶梯教室,就是他写的。病历内容写得也还不错,比那个写“臀部溃疡一块”的哥儿们强。”鼓动了很久,老胡才写出来。因为老胡除了忙,其实也略有一点不情愿。按老胡的话说,“哥我做总住院医带领团队狂切包皮的时候(关于老胡切包皮的故事,参阅《老胡考医生 (一)》),他还飞媚眼儿求护士帮忙早晨抽血,被消化组的住院医大骂为什么没有给病人查肛呢”。老胡总算交稿了,这算是俺河边从写手向编辑迈的第一步。冯唐其实不叫冯唐,真名是赵海鹏。老胡当然也不叫老胡,但是老胡没有象冯唐那样出名,所以干脆就不爆料真名了。下面就由老胡来谈冯唐,河边只做小小的文字处理。


简介冯唐

对于对冯唐完全没有了解的朋友,先给一点背景资料。资料来自网上维基百科,大致不算离谱。
冯唐, (1971年-),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人,原名张海鹏,离异。 1990年~1998年就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1998年~2000年就读艾默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硕士毕业就职于麦肯锡公司。现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自2011年——老胡注)。
主要作品:《欢喜》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万物生长》 《北京,北京》 《不二》 《冯唐诗百首》 《活着活着就老了》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猪和蝴蝶》 《天下卵》
“金线”说: 2012年4月,冯唐在新浪微博上发表文章《大是》,提出了鉴定文字价值的“金线说”。文章中,冯唐说:“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该观点引起争议。之后,冯唐又写了《大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主张。


为什么要谈冯唐

不仅仅是因为河边的约稿。十几年前就有医疗圈的熟人推荐我看了冯唐的《万物生长》,当时正挂在文学城首页。当时的感觉是,这小子蛮痞的,跟王朔有得一拼。最近一个出版圈的熟人提起,“嗨,那个冯唐应该是你师弟吧,现在挺出名的,你没事儿闲着时候可以看看他的文章。”花了不少时间看了他的半自传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万物生长》 《北京,北京》 ,看得挺投入的。因为那种生活太熟悉了,我没有能力写出来,但是冯唐写了,而且是用那么一种很特殊的写法。

为什么冯唐值得一谈,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文字值得一谈,一个是这个人有些过人之处。先说人吧。看看冯唐的简历,可以看到几个闪光点:协和医科大学,麦肯锡咨询全球合伙人,知名作家,华润医疗CEO。单是其中一点或两点,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能够跨几个界还都有些成功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冯唐的牛逼之处

冯唐的一个卖点,同时也是被诟病的地方就是他的“牛逼”(必须用这样的词,这样不雅的词在冯唐的文字中比比皆是,评论冯唐不用这样的词而刻意文雅干净就不不传神了)。冯唐的这种牛逼,不加掩饰地从他的文字中流露出来,而且还人来疯似的刻意渲染。

冯唐确实有这样牛逼和渲染的资本。

首先,考上协和这件事儿,是一件很牛的事情,因为协和招生数量极少,当时每年只招30个。在当时,这是全国唯一一家八年制的医学院,校长就是中国医科院院长。八年下来,如果表现优秀直接就拿医学博士学位,中间也不需要考研究生。在冯唐考大学的1990年,考大学基本还是一条万人挤的正道独木桥。虽然总有人批评中国式考大学的成功者可能只会死读书或者情商不高,但是,大学全国统考毕竟是多少年来大家公认的比武的办法。规矩早就划下来了,大家平时要照着这个规矩训练,等比武时候就按照这个定胜负了。在当年考生和高中老师的心目中,考进北大清华是顶级,协和是超顶级。现在水涨船高,有些虎妈们觉得孩子要同时拿到美国八个藤校全额奖学金才算优秀,另论。

每当有人对我仰慕说“你们一年才招三十个人,你能考进去太了不起了”时,我总是平平淡淡地说,“蒙进去的。招得再少,总要有人进去。”但是,其实我知道考协和真的不是能随便蒙进去的。事实是,我当年的一些同学多么地想进协和,但是看看自己的预考成绩连报都没敢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冯唐能考进协和,是他可以在文字中牛哄哄的一个资本。

只有一个辉煌的过去不足以构建牛B的基础。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你必须现在还过得相当不错。这一点要求冯唐满足了。象冯唐那样放弃走医生道路的协和毕业生或未毕业生不在少数。协和1979年恢复招生,第一届在1987年毕业。大致在1992年以前,每一年级一直都是出国的人比留在国内的人多。到了冯唐那一年,出国已经没有象以前那么热门了,所以冯唐之出国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出国后,有人会选择学MBA或者计算机(冯唐就是学了一个MBA,Emory大学),有人会选择经商,有人会选择在实验室做研究,也有人会选择考医生。这些都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协和出身的人,底子还是很好的,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很强,只要没有消沉,无论走那条路都不会没有饭吃。冯唐能够去麦肯锡,然后华丽转身到华润医疗做CEO,这个在海外的协和人里也应该属于混得比较好的。

在协和校友中,考上协和这件事本身是一个基点,不构成任何可以自豪的基础,因为这是大家都有的共同点。在协和海外军团中从事各种不同行业,现在过得不错的,跟冯唐接近或者比冯唐还好的也不少。冯唐有什么可以格外自豪的呢,这就是冯唐的文字了。 人要显得牛B,除了要能养活自己(和全家,而且不但要养活还要过得不错),还需要有一点多余的东西,就是有那么一点业余爱好的事情做得还挺不错。有剩余才能产生美,一切都紧紧巴巴只够生存的话很难谈到美。比如说,家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实用的,不能叫美。总要有一幅画,一个花瓶,不当饭吃,不当工具用,只是摆设才好。冯唐的文字不是他谋生所必须,他不是文学科班出身,能把文字操练到这样纯熟的一个境界,足以让很多靠文字吃饭的人汗颜了。这是冯唐这个协和的晚辈能在协和人中时不时被人提起的重要原因。


冯唐的文字

“小白兔,白又白,两跟JiBa竖起来。”这是典型的冯唐的文字了。网上有人说,“王朔是个痞气的文化人,冯唐是个有文化的痞子。”冯唐有多年的医学背景,喜欢用一些医学用语,器官频繁地出现在他的文字中,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冯唐喜欢用文字不厌其烦的描述一个景象,象摄像一样,比较典型的是描述几个狐朋狗友在小酒馆喝酒的那个场景。

除了运用文字的能力和特色,一个作品如果想要有人看,一定要有一点什么反映时代脉搏的东西。冯唐的半自传三部曲反映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小群很特殊的中国医学生的生活。这些人高中时学习那么好,现在上的是中国最难进的大学,将来要成为中国医学的栋梁,本应该是很严肃,很高尚的一群人。但是,在冯唐笔下,他们不是。他们也有他们的痞子性,也有他们很自然的欲望和人性。除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他们得到的教育条件比较好,他们肩负的期待比较高之外,他们跟普通二货青年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冯唐不是刻意地要去描写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不是通过采访和猎奇,而是他身处在这么一个环境中,亲身在感受那些青春的悸动,不由自主地写出来的。这种有了写作的欲望而写出来,不是为了交稿换钱而写出来的东西,更有价值,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有一点附加的,就是一部作品最好有个故事可看。有了故事,行家愿意看故事以外的门道可以去看门道。不是行家的,至少可以有一个故事看。冯唐的作品,至少那三部半自传的小说,既然是半自传,显然是有故事的。而且除了故事,还有不少人物。

顺便提一句,写故事和写人物的一个令人纠结的地方就是真实度的拿捏。虚构太多就假了,没法看。但是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多了,特别是用这种冯唐式的痞子写法,会得罪不少老熟人的。冯唐说“写完寄给我的医学院时候同宿舍的下铺,他当地时间早上五点给我打电话,说,看了一晚,决定留到女儿长到十八岁,给她看,原来老爸就是这样长大。寄给我过去的相好,她打来电话,一句话不说,停了一晌,挂了。”兄弟我在协和做泌尿科多年,不要说病人的故事有一大把,就是同事的故事也比小嫩嫩海鹏多出不是一个数量级。虽然我读的书没有那么多,文字没有操练得那么纯熟,但是写个故事还是会的。不过,我没有那个勇气和脸皮来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不想让看到故事的朋友打电话来骂我。所以,海鹏在文学圈成名也是付出了代价的。这还不提写作和维持微博之类需要占用的时间。


有关冯唐的网上评论

大约在半年前,河边让我写冯唐的时候,在网上输入“冯唐”,可以看到不少褒奖冯唐的评论。当时,我看到的网上观点把冯唐定位在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作家中,达到专业作家水平的不多的几个人之一。冯唐有收入颇丰的职业,不靠文字吃饭,这就避免了专业作家的硬挤和匠气。另外,冯唐的医学背景,使他跟文学科班出身的专业作家比较起来,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想问题有不同的背景,用词有鲜明的医学生物特色。

在那之前不久,冯唐的“金线说”已经引起了不少争议。此“金线说”,多少有些针对韩寒,基本是把韩寒的文字痛贬了一顿,所以寒粉们自然是很不乐意。时隔几个月,现在再到网上搜索,发现对冯唐的批判多了很多。比较典型的一篇是《论冯唐》 2013-07-20 18:02:32 (半年前给《上海文化》杂志写的一篇书评。出版时标题改为《痞中带真和顾盼自雄——冯唐论》,署名为唐牛。)。该文对冯唐的行文,用词,以及做人都给了挺负面的评价。但是,这还算是比较中肯的评价,不算是恶意攻击。想看正面评价的自然可以去冯唐的博客或微薄,粉丝很多的,有些粉丝的评论也挺专业的。http://www.fengtang.com, http://www.weibo.com/fengtang

在我看来,冯唐还是很会写字的,说他文字啰嗦也罢,自恋也罢,至少他是写出了意境,写出了气氛,写出了心情,触到了一点时代的脉搏。做为同门师兄,我可以体会他这种众人眼中的好人想要犯点儿坏的感觉。在《万物生长》中,冯唐说他每天从晚上五六点读书读到夜里一两点,屁股都坐黑了。这是正统的一面。喝大酒和脑子里想女人,还有用这种调侃痞气的写法来回顾自己的青春则是另一面。

我考进协和后,从高中时班里的顶级学生变成大学同班里的中等学生。为了学习不至于过于落后而最后拿不到博士学位,把喜欢的象棋和武术也半放弃了。在协和医院工作时,有一次为了本院的员工跟街道小痞子发生了冲突,事后为了息事宁人还要请小痞子吃饭(参见《老胡考医生(二)》)。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一生都在很努力地去做“对”的事情,会感觉厌倦,有的时候真的很想做点坏事儿,说点儿大逆不道的话?反正我就有时在想,我怎么一辈子都没干过什么出格的坏事儿呢?(切错包皮的那个不算,因为那不是有意的)。有时候挺想象顽皮的儿童那样朝过往的小车扔个小石头,不成的话就西红柿或者鸡蛋也行。

我感觉,冯唐的文字就让他过了那样的犯坏瘾。冯唐在《万物生长》的序里说,“献给老妈,她可能不知道有些孩子这样长大”。社会学家们其实很有必要知道,即使是从小爱读书会读书,考进清华北大协和的好学生也有略为阴暗的另一面。这略为阴暗的另一面可能正是他们还能接地气,还能象正常人那样地生活,还能不精神崩溃的原因。

协和医大1979年恢复招生以来前十界学生中,每个年级大约三十人。作为一个亲身体会协和医科大学的人,我知道在那十届中每年三十人中平均有一到两个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杀或者得了癌症而且去世了。那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七的高比例的严重精神病,癌症或死亡!肯定有什么事情不对头。家长们要是事先知道上协和医科大学发生这种悲剧的比例有这么高,应该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那里上学。

“水至清则无鱼”,人要是过于纯洁和高尚了也会很难生存。在我看来,这是冯唐文学的意义。有一部分读者是被他的“才气”,或个人经历所吸引,或者以一种猎奇和窥淫的态度来看冯唐的文字,那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有一些批判冯唐的文章中说,冯唐没有什么深度,是读者自己过度解读了。在我看来,一个作品,本来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艺术空筐”,是一个未完成品,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领会往里面加东西,使其最后称为一件完整的作品。


结语

在我这个师兄看来,冯唐还是一个混得不错的小伙子,不但没有给协和医大丢人,还为它添了一些另类的色彩。冯唐的文字功力应该是中上了,这来源于这小子年轻时看过不少古书,闲书,和禁书淫书。自从他加盟华润领导层后,显然即没有时间也没有动力和激情写出太多像样的长篇大作。工作之余,还要应酬不同的朋友圈,照顾自己的微博和博客,冯唐已经渐渐回归为一个俗人(不是贬义),失去了二十多岁时的激情和叛逆精神。

用简单四个字总结就是“冯唐易老”。这个“冯唐”的形象,慢慢地也不太适应他现在在医疗管理方面的正式角色。估计不会很久,冯唐在文学圈的影响力会下降,慢慢淡出,回归“赵海鹏”。“冯唐”只是赵海鹏在2000年和2015年之间的一个笔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快乐的傻瓜 回复 悄悄话 他叫张海鹏。
riverside 回复 悄悄话 有这么几点:
冯唐是看过不少书的
冯唐是会写的
冯唐是有思想的
冯唐抓住了一点时代的脉搏
冯唐能够跨界成功,是个聪明而且努力的人
冯唐有流氓性/痞性,但是当这种流氓性/痞性被写成文字时,这个人的流氓性/痞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升华了
冯唐会淡出文学圈,至少会转向,去掉一些痞性和自大,以适应自己新的角色。
能得到师兄的认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可以作为成功的一个小小的佐证。

另外,我以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身份说,我看不到冯唐是“一个典型的ADD病人”
两者之间 回复 悄悄话 我是冯唐的粉。谢谢你的深度介绍。第一次见到冯唐的散文(他散文比小说正经博学些),有如遇天人的惊艳。转给朋友看他的文字。朋友“切”一声,“一个典型的ADD病人”。如此便把他所有的学问见识给盖过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