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赛欧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个人资料
康赛欧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网络之外的中国,真实需要被尊重

(2025-06-08 10:00:23) 下一个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篇题为《反驳“网络之外的中国:人间烟火最动人”》的文章。我就是那篇的作者,看到有人写长文来反驳我,没有愤怒,只是感到遗憾。

对方文风激烈、立场明确,几乎用尽情绪和概念,试图将我描述的回国所见归结为“替权力粉饰”“为压制自由辩护”。但我要说明的是:我讨论的是中国,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现实;对方却非要把它压扁成一个简单的黑白对立。那不只是误读,更是对公共讨论空间的一种伤害。

以下,我愿意就对方文章中的五点看法,逐一回应。

一、关于“墙”与“治理”的问题

对方说我是在“为墙辩护”。我不禁要问一句:对方读文时是否真正体会了我的表述?

我在文中写的是:“‘墙’确实是一道分隔,但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治理上的选择,并不是单纯为了压制。”这不是否认“墙”的存在,而是承认其复杂性。我没有否认审查与信息筛选的存在,也没有否认其中的问题。我的重点在于,在批评“墙”之前,我们是否也愿意了解,中国人在这个体系下,是如何真实而聪明地生活的?

我作为普通人,讲自己使用VPN、在YouTube上观看视频、通过网银操作验证码,并不是为了说“所有人都能翻墙”,只是在说明:中国的数字空间并非铁板一块,它有层次、有灰度、有规则,也有变通。这种现实的复杂性,才是真正的“治理”。

治理当然可以被质疑,但不能因为存在“墙”,就抹杀十四亿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适应力、智慧和实践能力。

二、VPN不是自由的替代,但它是现实中的窗口

对方在文中大声疾呼“没有自由”,甚至暗示“说错一句话就会被抓”。我想问:这类说法有没有具体案例支撑?

哪位普通人说了哪句话,被在哪个平台、哪一年、用哪条法律处理?真有这样的事,我愿意看原始报道,愿意就事论事地讨论。但是,如果只是基于道听途说或情绪表达,那它很难构成对现实有力的批判。

我们当然可以谈自由的问题。可是,批评需要有具体的事实,而不是抽象的愤怒。否则所谓的“自由”,就容易变成“情绪的自由”—— 只为表达不满,并非推动建设性讨论。

三、朋友圈的烟火气,为什么不能成为公共表达的一部分?

对方质疑我讲夜市撸串是在“用生活掩盖现实”。我想说的是:生活本就是现实的一部分,不是吗?

“人间烟火”不是自我麻醉,更不是对压抑的粉饰。它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真实的、琐碎却又温暖的日常。如果现实只能通过愤怒体现,不能通过幸福传递,那这个“现实观”本身就是有偏见的。

我的朋友圈里,有人晒娃晒猫,也有人吐槽抱怨,还有人认真记录生活中的难题和喜悦。是的,删帖封号确实存在,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被噤声,更不是每条表达都被掐断。

我没有否认另一些人面临的困境,只是希望在谈论制度和权利时,也不要忽略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因为那是我们仍在生活的证据。

四、西方监管与中国审查不能类比?我们可以谈,但别急着下结论

对方认为我在为所谓的中国封锁辩护,并说“西方的监管可审议,中国的是黑箱”。制度差异和透明度的落差,我并不否认。

但请问,西方的监管真的就中立吗?欧盟对谷歌动辄几十亿的罚款,是纯粹的公共利益,还是也有维护本国企业的成分?美国打压华为,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是也有地缘博弈的考量?

我不是为审查开脱,而是想提醒大家:世界上没有“唯一正确”的治理方式。每个国家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管理互联网,这里面有制度、有利益、有博弈。我们可以批评中国不够透明,也可以承认信息安全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中国独有的原罪。

五、我从未想用烟火气掩盖自由,但自由也不该被定义得那么窄

对方引用了裴多菲的诗句:“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一句令人敬佩的诗,我也尊重它背后的情怀。不过引用诗句容易,真正能像裴多菲那样,为理想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又有几人能做到?他在26岁时倒在战场上,用生命兑现了他的信仰。这种牺牲,不是几句口号就能承载的重量。别总躲在屏幕后高喊几句,就以为自己也站上了信仰和牺牲的高地。

我还想说:自由的样子,从来不止一种。

自由不是非要上Twitter发声,不是必须在Telegram群里激烈讨论。自由也可以是,在菜市场和摊主砍价,在朋友圈说一句“今天真倒霉”,在一个不完美的平台上依然保有表达和幽默的能力。

我们当然要争取更宽广的表达空间,但不能因为理想的未达成,就全盘否定当下所有的声音和活力。

我不否认中国的问题,也不否认治理中的局限,可是这不妨碍我去讲讲自己看到的中国百姓的日子:不是因为它没有缺陷,而是因为它仍有着美好和希望。

愿意看到人间烟火的,不等于不珍惜自由;愿意承认制度差异的,也不代表就丧失了判断力。

我只是希望,别再用:“非此即彼”的话语体系,去堵住别人的嘴。一个真正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应当容纳讨论与分歧,更重要的是让多种声音有共存的可能。如果凡是不同意见都要贴标签、被封杀,那对方所强调的信息自由,又从何谈起?信息自由当然是《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对我而言,自由不是只属于某一种声音,而是每一个真实讲述的人,都能被听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8)
评论
fonsony 回复 悄悄话 彩佢都傻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狗2014' 的评论 : 谢谢提醒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吗
野彪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谢谢回复。欢迎拷贝。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认为,真正精神丰盈、物质无忧的人,往往更温和、更从容。比如像巴菲特那样的富豪,一脸慈祥,谈话间透着对社会的感恩与理解——这不是因为他富有才慈祥,而是因为他看透得多、放下得多,内心早已不再需要通过攻击来确认自我了。

相反,那些长期处于焦虑、缺乏掌控感的人,常常积累起看不见的戾气。他们敏感、紧绷,甚至充满敌意,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们作对。攻击成了一种求生方式,也是一种脆弱的伪装。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野彪' 的评论 : 我看到一位叫仙掌月明的网友,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您这一篇,我准备在下面评论一句,发现我已经在他的黑名单里面了。
还有一位网友评论说:一个不让人说话、不能自由获得信息的地方,吃得再好、建筑再漂亮,对我没有吸引力。
这位网友应该已经在海外居住了吧?中国对她没有吸引力,就没有吧,中国政府又没有请她回去。
我最近在国内,刚得了一个人才奖,奖金虽然不多,但是个荣誉哦。凭一张卡,可以免费游所有的公园、免费做公交、用机场和高铁的贵宾室。中国是否有言论自由,好像同我没有关系,我对中国政府好像也没有那么多的不满,需要每天骂政府。
-------------------------------------------------------------------------
首先,祝贺得奖!
其次,你提到的封你嘴的那个人,他的女人之所以总在WXC上卖弄姿态,说到底还是底气不足。在国内想营造优越感,可如今讲究真本事,就她那三瓜两枣的,真拿不出手也撑不起场面,自然也装不起来。

所以只能跑到WXC来装腔作势,说得多、装得狠,说到底还是在意——在意中国,也在意别人怎么看她。真要是不在意,早就闭口不谈了,谁闲得天天在这儿巴拉巴拉。半瓶子水,咣当得最响,说的就是这种人。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野彪' 的评论 : 祝贺得奖。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野彪' 的评论 : 真逗, 不过这人一贯如此, 从几年前他在文城发第一篇文章就这样了。 这种意淫之人, 都是这样对人不对己的。 你这个留言很有意思。 我copy到我的帖里去了。 先谢了, 有问题告我。
==“我看到一位叫仙掌月明的网友,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您这一篇,我准备在下面评论一句,发现我已经在他的黑名单里面了。”
野彪 回复 悄悄话 我看到一位叫仙掌月明的网友,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您这一篇,我准备在下面评论一句,发现我已经在他的黑名单里面了。
还有一位网友评论说:一个不让人说话、不能自由获得信息的地方,吃得再好、建筑再漂亮,对我没有吸引力。
这位网友应该已经在海外居住了吧?中国对她没有吸引力,就没有吧,中国政府又没有请她回去。
我最近在国内,刚得了一个人才奖,奖金虽然不多,但是个荣誉哦。凭一张卡,可以免费游所有的公园、免费做公交、用机场和高铁的贵宾室。中国是否有言论自由,好像同我没有关系,我对中国政府好像也没有那么多的不满,需要每天骂政府。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人的生活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政治, 恰恰就是人间烟火气。 能有一个稳定自己又喜欢的工作, 家庭和睦,人人健康, 就是幸福。 那些老吵着要搞革命, 就自己去搞好了。 特别是反对中国政府, 有本事到中国去反,支持你! 在WXC冲着女人胡喷, 有啥用啊?!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康赛欧' 的评论 : 你说的本来就是一种自由。 不用在意个别人的恶意攻击, 成心混淆视听。 人间烟火气的自由, 就是体现在琐碎的小事上, 吃是最重要, 怎么肤浅了? 难道打麻将不肤浅?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我还想说:自由的样子,从来不止一种。

自由不是非要上Twitter发声,不是必须在Telegram群里激烈讨论。自由也可以是,在菜市场和摊主砍价,在朋友圈说一句“今天真倒霉”,在一个不完美的平台上依然保有表达和幽默的能力。”

我之所以在文中这么说,是反对一种狭隘的“自由标准观”——即只有在某些西方平台上、以某种特定方式表达,才叫自由。而我指出:真正的自由,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拥有选择、表达和思考的空间,它不拘形式,不设门槛。

比如在菜市场砍价,是一种经济选择权的体现;在朋友圈吐槽,是情绪表达的自由;即使是在一个不完美的平台上,只要还能发出声音、讲段子、表达观点,也是一种生活中的自由实践。这是对“自由生活化和多样化”的理解,强调自由不是某种固定的姿态,更不应由“某些人”设定标准。我是在用具体和接地气的例子提醒人们:自由的本质是尊重人的多样性与自主性,而不是套在谁头上的光环。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跟着叫嚷“自由”的革命左派, 自己在婚姻内接着文城搞什么婚外恋, 70多岁的人了, 是不是要“自由”太过了啊。。。 真扯。 笑死个人。 这样的人要有了权力, 别人就都没有活路了。 连他老婆都够呛了, 呵呵。
------------------------------------------------------------------------
民主自由当然是好东西,但它从来都不是任意妄为的通行证。
这人口口声声喊着民主自由,实则不过是想“我想干嘛就干嘛,谁也别管我”——连最亲近的人也管不了。
表面上是一场“追求自由”的姿态,骨子里不过是对责任与边界的逃避。
这样的“自由”,与真正的民主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看他们夫妻俩在这里表演得那么起劲,也不过是一出“现形记”罢了。
Arnold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愚说' 的评论 : 你如果用的是海外支付费用的流量, 是可以打开的, 连youtube都可以打开。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愚说' 的评论 : 旅游不是探亲,更不是远程办公,是去放松和玩的。如果出门还得随身带着邮箱和银行,那真不如不去了,省心也省力气。
愚说 回复 悄悄话 对于海外华人而言,回中国旅游期间,不能打开Google 邮件, 不能看银行账单,没有办法用支付宝付钱, 等等, 其实这些造成的不方便是比较严重的。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有句话说得好,叫“打着红旗反红旗”。一些人嘴上高喊民主自由,背地里却搞封号、拉黑、组小圈子、排挤异见——说白了,就是垄断话语权。”, 是的,很坏的痞子作风。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既然要自由, 又整天“批判”别人的发言。 试图剥夺别人的自由。 而且这类人是一贯如此。 就说这篇“驳文”的作者吧, 以前也写过类似的文章造谣过别人。 而且特别可笑的是, 他在发文时就把他认为可能有不同意见的网友放进黑名单, 不许别人到他文里发表意见。 这简直是比独裁者还独裁啊。 还扯什么言论自由。
这样的人要得了势有了权, 会比他现在批评的政府独裁100倍。 只不过, 他现在台下而已。
---------------------------------------------------------------------------

有句话说得好:“打着红旗反红旗。”
一些人表面上高喊民主自由,实际上却封号、拉黑,组建小圈子,排挤异见——本质上,是在垄断话语权。

这类行为中,常常夹带着对看不顺眼的女性博主的挑刺与打压。他们仗着话多嘴硬,习惯性地欺负相对弱势的群体;而面对同样有影响力的男性博主时,却往往选择回避,典型的欺软怕硬。

这样的作风,与民主自由的精神背道而驰,更像是披着“高尚”外衣的舆论霸凌。

真正信仰民主的人,应当懂得尊重差异、倾听不同,而不是一边封别人嘴,一边高举“民主”的旗帜——那只能说明,他对民主的理解,还停留在口号层面。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康赛欧' 的评论 : 这话说得太对了。 网上赞扬中国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多的是, 但这类人从来不敢“批判”男博主, 总是对着女博主施展霸凌。 当然也有人专门讨好某些女博主。 可能为了“网恋”吧, 呵呵。
==“更讽刺的是,这类人多为男性,却热衷于针对女性博主、挑刺打压,仗着话多嘴狠欺负弱势群体。这样的行为,和民主自由八竿子打不着,倒更像披着“高尚”外衣行霸凌之实。”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是个不喜欢政治的人。 所以就很烦一些人把民主/自由当个旗帜要来晃去。 其实本身就是反民主/自由的。 曾经有网友说过, ““文学城里面‘拜民主教’教徒特别多。这些人跟台湾人一样,把“民主”当成一个可以炫耀的牌子,戴在头上到处晃晃,其实不知道什么是民主。用净空法师的话来说,就是‘在迷的状态下就信了’,所以是‘迷信’。”
---------------------------------------------------------------------------
民主是一种“你能发声,你的声音被听见”的制度保障。它不是完美的制度,但至少比“你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强太多。在WXC,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支持民主,可一听到不同意见,不是沟通,不是求同存异,而是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先定性、再驳斥、还顺带贴标签。这样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在践行民主,在用民主的名义压制别人的声音,从而达到个人的目的。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跟着叫嚷“自由”的革命左派, 自己在婚姻内接着文城搞什么婚外恋, 70多岁的人了, 是不是要“自由”太过了啊。。。 真扯。 笑死个人。 这样的人要有了权力, 别人就都没有活路了。 连他老婆都够呛了, 呵呵。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试图 剥夺。。。 typo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既然要自由, 又整天“批判”别人的发言。 是腿剥夺别人的自由。 而且这类人是一贯如此。 就说这篇“驳文”的作者吧, 以前也写过类似的文章造谣过别人。 而且特别可笑的是, 他在发文时就把他认为可能有不同意见的网友放进黑名单, 不许别人到他文里发表意见。 这简直是比独裁者还独裁啊。 还扯什么言论自由。
这样的人要得了势有了权, 会比他现在批评的政府独裁100倍。 只不过, 他现在台下而已。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我是个不喜欢政治的人。 所以就很烦一些人把民主/自由当个旗帜要来晃去。 其实本身就是反民主/自由的。 曾经有网友说过, ““文学城里面‘拜民主教’教徒特别多。这些人跟台湾人一样,把“民主”当成一个可以炫耀的牌子,戴在头上到处晃晃,其实不知道什么是民主。用净空法师的话来说,就是‘在迷的状态下就信了’,所以是‘迷信’。” ”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朝阳门' 的评论 : 以目前海外中文媒体的现状,因为充斥着独轮运等类,适当的"墙"是必要的。中国大陆网络环境,既然黄,赌,毒这类是严控的,当然也要严控独轮运。至于一些海外华人,特别是一些早年出国的老华人,平均年龄将近70甚或更老一些,思维固定在40年前,对中国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回中国去吃吃逛逛玩玩开了点"洋荤"回到移民所在国上网抱怨,由这些人去吧。这类不一定有多大恶意,至多是心态有些酸楚,或没见过世面有些土鳖而已,呵呵。
--------------------------------------------------------------------------
关于媒体环境的分析我挺认同的,尤其在信息常被操控的当下,适当的“防火墙”确实有其必要性。至于老一代华侨,他们经历的年代与我们不同,有些观点可能显得保守,有些也不乏真诚和关切。感觉他们的批评中,往往夹杂着复杂的情感。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野彪' 的评论 : 那些身居海外,却天天骂中国的人,主要是他们自己心理有问题。
他们那样骂中国,肯定不是希望中国好啊。但是,他们靠骂就能阻止中国进步吗?
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对投降的日本人可以网开一面,对汉奸一定处以极刑,汪精卫死了,也要将他挫骨扬灰。看看文学城里面几个加入日本国籍的网友的言论吧,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确是充满了刻骨仇恨。真正的日本人不会这样。
-------------------------------------------------------------------------
说的是啊。中国走到今天,确实是在种种外部封锁与质疑声中一步步挺过来的。很多打压者在发现“螳臂挡车”终归徒劳之后,往往只剩下情绪化的攻击和叫嚣了。

回顾抗战时期,全国人口超过4亿,据统计,汉奸大约有4万多人。这个数字虽然相对于整体不算高,但每一个叛国行为背后,都是对民族意志与人性的拷问。中国历史上不乏卖国者,这有个体贪婪怯懦的因素,也不能忽视自1840年起,百年来西方列强的打压与殖民心态对国人精神的长期压迫。这些历史创伤,加剧了一部分人对外强内弱的误判和投降心理。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表达支持,不只是出于“善良”,更是一种认同。观点不一致是常态,但我们可以在求同存异中坚持表达自己的立场。所谓“做自己”,也包括在争议面前敢于说出真实想法,并在寻找共识中不断成长。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做自己,之所以要坚持,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百分之八十是观点不一致的,有时候表示支持,只是因为善良,而善良往往偏离了自我。凡事有争议实属正常。
朝阳门 回复 悄悄话 以目前海外中文媒体的现状,因为充斥着独轮运等类,适当的"墙"是必要的。中国大陆网络环境,既然黄,赌,毒这类是严控的,当然也要严控独轮运。至于一些海外华人,特别是一些早年出国的老华人,平均年龄将近70甚或更老一些,思维固定在40年前,对中国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回中国去吃吃逛逛玩玩开了点"洋荤"回到移民所在国上网抱怨,由这些人去吧。这类不一定有多大恶意,至多是心态有些酸楚,或没见过世面有些土鳖而已,呵呵。
野彪 回复 悄悄话 那些身居海外,却天天骂中国的人,主要是他们自己心理有问题。
他们那样骂中国,肯定不是希望中国好啊。但是,他们靠骂就能阻止中国进步吗?
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对投降的日本人可以网开一面,对汉奸一定处以极刑,汪精卫死了,也要将他挫骨扬灰。看看文学城里面几个加入日本国籍的网友的言论吧,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确是充满了刻骨仇恨。真正的日本人不会这样。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迪拉' 的评论 : 谢谢鼓励!有些人一听中国两个字,就“屁股决定大脑了”。虽是戏谑之言,但不无道理。立场一旦先行,就不顾事实了,啥都能扭着说。
麦迪拉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那些恶意中伤他人的人,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墙内被洗脑,现在在墙外萎缩的脑又被洗一回。悲哉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1941年,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有四大在,两者皆可留。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大约写于1840年代,当时正值欧洲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浪潮。裴多菲本人是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热烈支持推翻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1848年匈牙利爆发革命,裴多菲是积极的革命志士,发表了大量鼓舞人心的诗歌和演讲。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裴多菲在革命高涨、国家危难、理想激荡之时写出的,它真实反映了他将“自由”视为人生最高价值的信念。他最终也为革命牺牲,年仅26岁。

我还是那句话,那个人引用裴多菲的诗容易,可TA准备好了像裴多菲那样为理想赴死了吗?别光会躲在屏幕后喊几句口号,就以为自己也配谈信仰和牺牲。

我尊重一切信仰自由的人,但我更尊重那些为信仰付出代价的人。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anjinwang1' 的评论 : 70分和50分还有本质区别?“这说法听着挺逗的,但咱能不能先把评分标准拿出来看看?谁来打分?用什么指标?是GDP、幸福指数、医保覆盖,还是新闻自由度的“自评分”?不然这分数听着就跟玄学差不多了。
tianjinwang1 回复 悄悄话 确实美国和西方也有限制言论自由,确实每个社会都是有问题的,但是不能用这个作为理由把不同社会都等同化了。毕竟是有好坏之别的,犹如大家考试都不是100分,但是70分和50分是还有本质区别的。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

1941年,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有四大在,两者皆可留。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arkyang' 的评论 : 下次我表达观点前会记得先申请你这边的“立场许可”,免得不小心漏了标准答案,被扣个“有隐情”的帽子。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从头像上看一共是个女士,有这种想法是非常正常的,就是那种既然其它国家也是50步,为什么要笑我们100步,而且中国政府的治理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实都没有错,但是有个非常大的前提,那就是东大的墙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它的一党统治,不提出这点就肯定是有隐情吧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有的人说中国不让人说话,但其实言论管控不是中国独有的。你看,美国前总统川普也被几个大社交平台封了号,说他违反了他们的规则。说明在很多国家,言论自由都不是没有边界的。自由是有规则的,是要跟社会秩序和安全平衡的。不能光说“中国不让说话”,就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我去查了一下: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曾被多个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封禁。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骚乱后,因涉嫌煽动暴力和传播虚假信息,以下平台对其账户采取了封禁或限制措施:
marieclaire.com.au

Twitter:永久封禁特朗普的个人账户(@realDonaldTrump),理由是“可能进一步煽动暴力” 。
guardian.ng

politico.com

aljazeera.com

Facebook 和 Instagram:Facebook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宣布,特朗普的账户将被暂停,至少持续到总统任期结束 。
guardian.ng

YouTube:暂停特朗普的频道,禁止上传新视频,理由是“煽动暴力的风险” 。
hypebae.com

aljazeera.com

tomsguide.com

Snapchat:永久封禁特朗普的账户,理由是“传播仇恨言论和煽动暴力” 。
aljazeera.com

Twitch:暂停特朗普的账户,理由是“煽动暴力的风险” 。
aljazeera.com

Shopify:关闭特朗普的官方商品店铺,理由是“支持暴力的行为” 。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选民' 的评论 : 我最讨厌那些引用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来批判指教他人的人. 在任何人引用这个词句之前, 都应该先要问问自己抛弃了什么没有?

那些在美国把中国批得一无是处的人, 和那些在中国把美国批得一无是处的人在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都是躲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表现自己的勇猛, 都是懦夫.
-----------------------------------------------------------------------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两句话,其实是说得很重的,它不是用来当口号喊的,是要拿命去兑现的。请问引用这话的人,你得先问问自己到底放弃过什么?还是只是在屏幕后面喊得痛快?

至于那些一边倒批判中国或美国的人,说到底都差不多,站在安全的地方把另一边说得体无完肤,确实挺容易的。但真有勇气和诚意的人,往往不急着下结论,而是先搞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我觉得,批评可以,可至少得站在诚实和理解的基础上吧。不然,说得再响,也只是泄愤而已。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ong140' 的评论 : 没有办法和那些恨华,自恨的人辩论
----------------------------------------------------------------
说的是,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彩叶 回复 悄悄话 我费了不小的劲才找到“反驳《网络之外的中国: 人间烟火最动人》 ”一文,读罢觉得“反驳”文写得平心静气,言之有物,立场虽然明确,文风却谈不上激烈,这种讨论正应该是城中乐见的,不明白楼主为何遗憾?“反驳”一文的链接是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229/202506/1658.html
选民 回复 悄悄话 我最讨厌那些引用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来批判指教他人的人. 在任何人引用这个词句之前, 都应该先要问问自己抛弃了什么没有?

那些在美国把中国批得一无是处的人, 和那些在中国把美国批得一无是处的人在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都是躲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表现自己的勇猛, 都是懦夫.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没有办法和那些恨华,自恨的人辩论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当一些人谈论在中国高大上的旅馆、美食时, 是否是自我麻醉,是对压抑的粉饰呢? 有人任意歪曲别人的文字, 用臆想和诛心来迷惑读者,宣泄心中的仇恨, 对人不对事。 是一种很不健康的行为。
---------------------------------------------------------------
谈论高大上的酒店,美食时,很多时候就是在那里炫耀优越感。

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动辄揣测他人动机、用标签否定异见,甚至试图将普通的讨论引向对立与仇恨。在批评别人之前,也许更该先反思:自己的表达是否还保留起码的克制与尊重。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观点得不到互相认可很正常, 不聊天也没有什么, 但个别人动辄就充满恶意地攻击别人, 用尽夸张和恶毒的语言, 甚至造谣诽谤, 这已经大大超越了讨论问题的范畴。 这种 ID 何止把自己当成标准答案, 简直把自己放在审判者的位置上, 奢谈尊重人权和自由, TA们自己却只要自己的自由, 剥夺别人的自由。
---------------------------------------------------------------------
太同意了!观点原本可以多样,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把讨论变成情绪宣泄,把不同声音视作敌人。自由并非谁的专属,也不是单向的豁免权。既然常常挂在嘴边讲“人权自由”,那更应该尊重他人的表达权,而不是一边自封为裁判,一边把别人往火刑架上推。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一些“非此即彼”的极端和偏激,真是毫无逻辑可言。 一边说言论自由, 一边对不同的观点极度夸张上升到意识形态方面。
----------------------------------------------------------------
是的,现在很多讨论确实变成了“只许我说,不许你说”的双标场。观点只要不合口味,就被扣帽子、上纲上线,其实这本身才是对言论自由最大的讽刺。讨论原本可以是多元视角的交流,却总被拉成非黑即白的站队游戏,就是搞一言堂,这跟独裁有什么两样呢。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每个人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各种见解很正常,自由是大家应当共同拥有的,不应当都把自己当标准答案。可是,很多人就是这样。也是有人看到的长处,有人看到的缺陷,所以说起来自然是得不到互相认可。"你只看到他个子高,你看到他眼睛小了吗?"就是这样,怎么往下聊:)
------------------------------------------------------------------
晓青的比喻挺形象,其实我也认同观点会因为角度不同而产生分歧。每个人看到的侧重点不同,有时候真不是对错问题,只是认知和经验差异。我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这已经很有意义了。
Lazyman8064 回复 悄悄话 说包子被判刑的好几起了 之前薄熙来在重庆也抓了网上骂他的人
irisin2021 回复 悄悄话 “说错一句话就会被抓”。我想问:这类说法有没有具体案例支撑?”你是糊涂?还是估计的?!我相信这种事只要一点良心的人都会举出列子。你连如何赞美自己的国家都不会?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生活本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和谈用生活掩盖? ““人间烟火”不是自我麻醉,更不是对压抑的粉饰。它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真实的、琐碎却又温暖的日常。如果现实只能通过愤怒体现,不能通过幸福传递,那这个“现实观”本身就是有偏见的。”。 说得好。

当一些人谈论在中国高大上的旅馆、美食时, 是否是自我麻醉,是对压抑的粉饰呢? 有人任意歪曲别人的文字, 用臆想和诛心来迷惑读者,宣泄心中的仇恨, 对人不对事。 是一种很不健康的行为。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观点得不到互相认可很正常, 不聊天也没有什么, 但个别人动辄就充满恶意地攻击别人, 用尽夸张和恶毒的语言, 甚至造谣诽谤, 这已经大大超越了讨论问题的范畴。 这种 ID 何止把自己当成标准答案, 简直把自己放在审判者的位置上, 奢谈尊重人权和自由, TA们自己却只要自己的自由, 剥夺别人的自由。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别再用:“非此即彼”的话语体系,去堵住别人的嘴。一个真正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应当容纳讨论与分歧,更重要的是让多种声音有共存的可能。如果凡是不同意见都要贴标签、被封杀,那对方所强调的信息自由,又从何谈起?”, 一些“非此即彼”的极端和偏激,真是毫无逻辑可言。 一边说言论自由, 一边对不同的观点极度夸张上升到意识形态方面。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 写得丝丝入扣,逻辑严密。 点赞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每个人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各种见解很正常,自由是大家应当共同拥有的,不应当都把自己当标准答案。可是,很多人就是这样。也是有人看到的长处,有人看到的缺陷,所以说起来自然是得不到互相认可。"你只看到他个子高,你看到他眼睛小了吗?"就是这样,怎么往下聊:)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我就是《网络之外的中国:人间烟火最动人》的作者,文章开头说的不清楚,在此强调一下。发现时已经上了首页,无法改了。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