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的时候,我和一个年轻人聊起工作。他叹气说自己难有更高的升迁机会,是因为没个“李刚”式的父母。我听着,觉得事情也许没那么简单。比起家庭背景,更让我在意的,是他在交流中的状态——情绪起伏大,缺乏共情,也常常把善意的提醒当成攻击。这些,恰恰反映出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上的短板。
家庭背景固然重要,有靠山的确能赢在起跑线上。但[
阅读全文]

转眼,2025年已过半。我自去年九月,通过美国金融机构投资中国股市ETF以来,早上看看行情,晚上刷财经新闻和博主点评,几乎成了日常。看得久了,市场越热闹,心里却越发冷清。涨跌背后,是股民情绪一次次的跌宕起伏。
就说这半年,三地市场各具特色:港股突然活跃,A股延续震荡,美股科技股上演过山车行情。
我越来越相信,短期内主导市场的,不完全是业绩和G[
阅读全文]

去年在北京的时候,有天清晨,天还没亮透,我就出门散步了。沿着永定河引水渠一路往东走,不知不觉就到了南护城河边。那会儿晨雾真像一层半透明的纱,轻轻裹着柳枝,也温柔地罩着河水,整个城市都还在睡梦里似的,安静得让人有点不习惯。
雾渐渐散了,我从河边上到公路,朝永定门外走去,想去看看那段明城墙。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公园,就在永定门以东,是北[
阅读全文]

最近,在家族的微信群里,堂弟突然发了一句:“和平是靠枪杆子里出来的。”可没人搭理;这沉默挺有意思,像是一群人突然在黑屋子里屏住了呼吸。
堂弟这些年把生意拓展到中东,在伊朗还有公司。如今以色列炮火连天,估计炸碎了他不少货单。生意人讲究和气生财,他却突然提起“枪杆子”,可见心里的震动不小。世事无常,真是到了这一步。
战火重[
阅读全文]

几天前,我看到国内的一个财经博主说,大概意思是:中国人见到的好资产太少了,因为我们以前太穷,这四十年来只是从穷到小康,离富到贵还有很长的路。这话听着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一想,总觉得哪里别扭。
我认为,中国人不是见好资产太少,只是正在经历一场“资产认知时差”:由于财富积累的速度太快,认知的转变却赶不上。就像在四十年里走完了别人[
阅读全文]

最近看到巴菲特的一张照片,一脸慈祥,眉眼间透着对世界的理解与感恩。这种从容当然与财富自由有关,但我更愿意相信,真正让人散发温暖气息的,是内心的富足。这种富足,往往来自岁月的沉淀,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托底。
WarrenEdwardBuffett
想起前年回国时,我曾去了一趟西琉璃厂和东琉璃厂,北京西城区那条闻名遐迩的古玩街。在我的记忆中,在[
阅读全文]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篇题为《反驳“网络之外的中国:人间烟火最动人”》的文章。我就是那篇的作者,看到有人写长文来反驳我,没有愤怒,只是感到遗憾。
对方文风激烈、立场明确,几乎用尽情绪和概念,试图将我描述的回国所见归结为“替权力粉饰”“为压制自由辩护”。但我要说明的是:我讨论的是中国,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现实;对方却非要把它压[
阅读全文]

我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两次回国,加起来住的时间不算短。这期间,我还得跟美国这边保持联系,比如接收邮件、登录银行账户付账单,有时也会上上YouTube放松一下。
这时候,VPN就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北京家中,我使用的是中国联通的Wi-Fi,网速表现不错,VPN连接稳定,没有中断过。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我几乎感受不到任何障碍。
目前国内主流的通信公司是中国移动[
阅读全文]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些关于AA制、工资上交、婚姻独立的争论。现在的年轻人出去吃饭,很多都会AA,听说有些夫妻也是这样。我看过一个调查,说90后夫妻中有三成多是财务完全独立的,愿意把钱放在一起管的稍微多些。我想这背后,也是一代人对婚姻理解方式的变化吧。
回到我成长的不富裕的年代,那时的人是怎么看钱和看待婚姻的?
我不是想评判哪个好或不好,只是想[
阅读全文]

从去年9月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在美国金融机构的账户,买了些A股和港股的ETF。那时候谈不上对这个市场有多了解,更谈不上有着十足的信心。只是觉得中国股市的整体估值偏低,加上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实在太强,总觉得经济终归会往上走。就凭着这样一种朴素的判断,我决定小试一把。
一晃8个月过去了,这段时间里有涨有跌,也让我对A股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