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赛欧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个人资料
康赛欧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孝道,困在贫穷的剪刀下

(2025-07-18 07:26:13) 下一个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流传已久,意思是一个人久病卧床,即使子女再孝顺,也难免渐生怨怼。前些日子,听一个人说起:“久贫床前无孝子。”这句改得乍听像调侃,细想却一语中的,甚至比原句更尖锐,也更残酷。

这人解释了为何这样说。她七十来岁的父亲病重时,作为女儿没有伺候过他,也就是说,没给父亲端屎端尿、床前伺候。但她让父亲住进了当地最好的医院,请了最好的医生,吃最好的药,雇了全天候护工。她说,就算父亲在医院里住到一百岁,她都能负担得起,因为她有钱。

这种“用金钱分担体力与专业照护”的方式,也许少了些亲情中的温度,却也不失为一种现实中的孝道实践。毕竟,当贫穷剥夺了子女的选择权,连“用钱解决问题”的孝顺方式,也成了一种特权。在现实生活中,金钱未必等于孝顺,但往往是孝心得以兑现的前提。贫穷时,连“怎样去孝”的自由,都可能是一种奢望。

当然,有人会觉得,“久贫床前无孝子”太刻薄了,甚至是对“孝道”的否定。请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并非新说,却是无数老人生存处境的真实写照。比如陶渊明,一个被后人尊为“田园诗人”“隐士高士”的人,他的一生恰恰验证了这句话。

陶渊明大约六十一岁去世(古籍记为虚岁六十三),死时家徒四壁,甚至被认为可能是饿死的。他一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宁肯归隐田园,也不愿趋炎附势,这种人格魅力后世赞不绝口。不过细看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理想。他有几个儿子,无一成器。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用光了积蓄,家庭就一直处于贫困状态。晚年丧失了劳动力,更是贫病交加,几个儿子并未有力扶持,最终让他孤苦而终。

《南史》记载,其子甚至“不识六畜”(连基本家畜都分不清),由此可见,贫困不仅消耗了一代人的体力和尊严,也在某种程度上断裂了家庭内部的传承与支撑。

在那个重视“孝道”的时代,一个父亲如此贫病无依,只能说明两个事实:一是子女没有能力,二是亲情已经淡薄。前者也许可以原谅,但后者则反映出一个令人寒心的现实:在长期的、看不到希望的贫穷面前,即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其韧性也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

“久贫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刺痛人心,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贫穷本身,能瓦解一个家庭内部的温情结构。当代研究同样佐证这一点: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农村贫困老人中,43.6%的受访者表示子女仅提供最低限度照料;而在经济宽裕的家庭中,这一比例不足10%。

当然,我们不是要以偏概全,否认穷人中的孝子。我只是想指出,长期的贫穷是一种系统性的消耗,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主要是精神的耗竭与情感的破碎。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孝心,也会感觉力不从心;即使不忍,也会心生怨怼。

尤其在现代社会,“相对贫困”(虽然温饱无虞,相比社会平均水平仍处于资源匮乏状态)的压迫更隐蔽:当父母因缺乏养老保障或健康不佳,需要子女投入大量资源时,对于那些在职场竞争与房贷压力下本已不堪重负的子女而言,赡养就成了一道极其沉重的现实难题。此时,孝心很容易在内心深处被折算成冰冷的成本核算。

更何况,如今社会节奏飞快,代际关系日益紧张,很多家庭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贫穷”不仅意味着经济困窘,还代表着落伍、失能、被拖累,子女对父母的不满就更容易滋生。贫穷成为了一种“耻感的传导”,成为亲情之间的裂痕。

 

 

我们常说“孝”,但从未认真追问:作为子女真正的孝顺,需要怎样的支撑?是情感吗?是责任吗?还是经济独立之后的回馈能力?如果一个人在贫穷中挣扎了几十年,没能为孩子创造起码的生存条件,孩子长大之后,是否还能毫无怨言地回馈这段艰难的养育?现实的复杂,远非一句“百善孝为先”可以盖过。

陶渊明的悲剧,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他的高洁人格未能改变晚年的贫困,他的诗句流传千古,却在现实中孤苦无依。这种反差,不仅揭示了理想人格在物质困境中的无力,也让人反思:如果一个人的信仰最终无法庇护家人和自身的体面老去,那种孤绝的高傲,是否也隐含着另一种代价?

反观今日,当个体家庭难以独自承担养老重负时,有些国家的制度探索似乎指明了一条出路。比如北欧国家通过“普惠式养老”政策将赡养压力社会化;日本推行“介护保险”缓解子女照护负担,这些措施说明,孝道的存续不能仅依赖道德教化,更需要制度性托底。这是现代社会在尊重个体、保护家庭关系中,所能提供的现实解法。

所以,“久贫床前无孝子”这句话,虽不中听,可不虚伪。它不是用来嘲笑穷人的,而是提醒我们:亲情之树,需要现实土壤;孝道之路,需要物质铺垫。

与其争辩这句话道不道德,不如问一句: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人性中那些在贫穷面前显露出来的无力与自私。陶渊明已经走了,但他的身影,还在提醒我们:别让浪漫的诗句遮住现实的真相。

当我们批评“无孝子”时,是否更该审视那些因教育资源不均、社保缺失、就业不稳定而世代被困在贫困中的家庭,究竟被剥夺了多少尽孝的可能?

 

 

 

图片由AI制作,原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2)
评论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狗2014' 的评论 : 照顾老人非常不容易,只有照顾过老人的人,才有这种体会。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我爸病的时候 我姐他们累的要死 我回去以后 我的感觉是他们就像是在河里忽然飘来一根木头。后面的一个月都是我去医院看的。我们请了护工,但是自己也要去。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谢谢理解和鼓励。这个话题确实挺棘手,但大家能从不同角度讨论,本身就是种珍贵。咱们能一起思考,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谢谢鼓励!的确,不管在哪个国家,“孝”往往不只是情感问题,也常常与现实资源、制度背景、甚至代际观念交织在一起。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不是为了比较谁的制度更好,只是想提醒我们:无论贫或富,孝道的实践都离不开责任、情感和价值的选择。而现实中最令人叹息的,不是“没办法孝”,恰恰是“本就不想孝”,这才真正值得我们反思。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好文!深刻!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但如今许多贫困家庭都会出现尴尬局面,想孝顺老人,可连绵不断的天价医疗费迫使小辈,不得不放弃,类似例子在国内并不鲜见。我听这里的老土地说,美国的养老院,一旦住进去后,在花完老人所有积蓄后,是不能把你赶走的,也不知是真是假:)。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其实我理解你和文的意思, 不过为了促进讨论,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评论这位女士和这件事而已, 这个题目本来就很难写, 你的角度更是难上加难了。 现在没有很多的议论, 说明你处理得已经非常好了。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大家的留言和讨论。我知道,这个话题本身就不容易写,也更难讲清楚。“久贫床前无孝子”这句话确实刺耳,但我提到它,并不是想否定感情的价值,也不是为谁辩护,而是想指出一个现实中常常被忽略的问题:那些“有心无力”的困局,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我们有时太容易从道德角度去评判孝不孝,却少有人问,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资源和支撑,才能真正把孝心落实到行动里。

现实确实很复杂,孝心也很宝贵。正因为复杂,我们才更需要开放地讨论、多角度地理解。我很珍惜和大家的每一次互动,也真诚欢迎不同声音,一起交流、一起思考。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再说,花钱是没止境的。 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她”那么有钱, 可以送到一线城市, 可以送到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如果用花钱来和人比孝心, 感觉没意思。
------------------------------------------------------------------
京妞可能还是从“花了多少钱”这个角度去理解的,其实不是拼谁更有钱,而是谁更懂得用资源去解决问题。对一些人来说,能花钱解决的都不叫事儿,反而是节省时间、避免折腾的一种方式。文中的这位女士看重的是效率和资源,她不是在炫耀。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这种“用金钱分担体力与专业照护”的方式,也许少了些亲情中的温度,却也不失为一种现实中的孝道实践
--康康这篇里面的很多点说得非常实在深刻!中国应该向北欧和日本学习,而不是让子女承担起所有的义务,压力社会化是必要的。谢谢好文分享,周末快乐!
-----------------------------------------------------------------------
谢谢鼓励!暖冬说的“压力社会化” 我认为是个很好的概括,这是社会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之一。周末快乐!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补充说明的同事父亲也不是一到了中心就绝食而去世。 他就是心情不好, 不思饮食,也没心思治疗。 总之对人生失去了兴趣。 一年多后离世的。
就是一些讨论吧。 无意贴标签,不要想多。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注意健康, 老了不要成为孩子和社会的负担。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再说,花钱是没止境的。 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她”那么有钱, 可以送到一线城市, 可以送到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如果用花钱来和人比孝心, 感觉没意思。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我是觉得就算能让“父亲住进了当地最好的医院,请了最好的医生,吃最好的药,雇了全天候护工。”, 也没有亲人的陪伴更能温暖父亲, 有钱 “就算父亲在医院里住到一百岁,她都能负担得起,因为她有钱”, 固然好, 但是她如果也能经常陪伴左右才是圆满呢。 经济差点的后代, 可能不能让父亲“住进当地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吃最好的药,雇了全天候护工”, 但能尽自己的力量照顾, 力所能及做到最好, 那孝顺一点也不比有钱的差。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康赛欧' 的评论 : 在美国请人到家里当住家保姆是少见的情况。 中国人也很少请人来家里照顾老人啊, 有的请个小时工。 半身不遂的人请个小时工是不够的。 同事的太太肯定做不到像他一样爱父亲。 他们结婚后也一直是和父亲住, 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也是。 但是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就顾不上了。 这不是钱的问题。 送到中心也是很贵的。
==“既然不是完全没条件,你那位同事为什么不请人来家里照顾老父亲?说到底,还是舍不得花钱,或者更直接地说,根本没把父母当真正需要自己负责到底的亲人来看。”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这种“用金钱分担体力与专业照护”的方式,也许少了些亲情中的温度,却也不失为一种现实中的孝道实践
--康康这篇里面的很多点说得非常实在深刻!中国应该向北欧和日本学习,而不是让子女承担起所有的义务,压力社会化是必要的。谢谢好文分享,周末快乐!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我这篇文章,并不是想用“久贫床前无孝子”给谁贴标签,也不是否定孝道。相反,我想表达的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在能力不足、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哪怕心里想尽孝,也常常力不从心。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孝子”,有些人是因为有条件;而有些人看起来“不孝”,却是因为生活压得他们抬不起头。真正的问题是,光有“孝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力”去兑现。

我希望引发的是理解,而不是评判。因为面对现实,很多道理要放到环境中去看,才能看得更真切。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不过我觉得亲情是不能用金钱替代的, 除非上代痴呆了分不清。 我有个老美白人同事,他的父亲半身不遂了, 他太太说自己照顾不了, 因为他们的两个小孩那时还很小。 就送到什么中心去了。 他们住的房子是老爸一辈子买下的。 他姐姐因为这个也不肯照顾父亲 - 你要了房子呀。 老父亲很可怜, 去了中心后拒绝吃喝,不配合治疗, 很快就去世了。 他说起来老是很内疚。
------------------------------------------------------------------------
既然不是完全没条件,你那位同事为什么不请人来家里照顾老父亲?说到底,还是舍不得花钱,或者更直接地说,根本没把父母当真正需要自己负责到底的亲人来看。真讲亲情,就不会把老父亲送走,更不会眼睁睁看着他在养老中心拒绝治疗,最终孤独离世。

表面上看,下代是“富”了,可真到了用钱用心的地方,他们还是退了。
这不就是“久贫”的体现吗?——“贫”,不只是口袋里的钱,更是心里的格局和底线。

所以我觉得:“久贫床前无孝子”讲的是力不从心;而你举的例子是“富而不孝”,是有心无情、有钱无义。

一个是“做不到”,一个是“本就不想做”。
说到底,后者才更让人寒心。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久贫床前无孝子。”, 是谁贫? 上代贫还是下代贫, 文中的例子是下代富。 不过我觉得亲情是不能用金钱替代的, 除非上代痴呆了分不清。
------------------------------------------------------------------------
文中那位女士的例子,旨在说明金钱能够减轻因照顾病人所带来的精神焦虑、身心疲惫以及经济压力,而这些正是导致“久病床前无孝子”现象的重要原因。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认为,“啃老”和“久贫”是不能混为一谈。
我这篇讨论的是“久贫”造成的有心无力,而不是那种明明有条件、却不愿意尽孝的“富而不孝”。

你说“有心比有钱重要”,我也认同,但现实是——真到了需要花钱、出力的时候,愿不愿意动一动、舍得不舍得拿出来,也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人内心的底线和格局。

有心当然宝贵,可是光有心,父母生病了没钱治、想请人照顾请不起,那种心酸、无奈,确实让人难以责怪。

所以我觉得,不是在为“不孝”找借口,只是想说:理解人性中“做不到”的一面,也是在尊重人。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还有啃老的就更别说了。 自己都结婚成家了, 还要父母的钱。 更扯不上孝了。 有心, 比有钱对父母更重要。 我是这样想。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久贫床前无孝子。”, 是谁贫? 上代贫还是下代贫, 文中的例子是下代富。 不过我觉得亲情是不能用金钱替代的, 除非上代痴呆了分不清。 我有个老美白人同事,他的父亲半身不遂了, 他太太说自己照顾不了, 因为他们的两个小孩那时还很小。 就送到什么中心去了。 他们住的房子是老爸一辈子买下的。 他姐姐因为这个也不肯照顾父亲 - 你要了房子呀。 老父亲很可怜, 去了中心后拒绝吃喝,不配合治疗, 很快就去世了。 他说起来老是很内疚。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你这段总结挺有意思,确实揭示了现实中“孝”和“淫”这两种道德判断的矛盾。说到底,很多所谓的“标准”,其实都是按条件分人,对穷人苛刻、对有能力者宽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认道德的价值,只是要承认:真正的善恶判断,必须回到现实条件中去看,不能脱离环境谈什么“完人”。

周末快乐!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久病床前无孝子”, 贫穷是一个因素, 还有精力的消耗。 要上班还要照顾老人, 确实很困难。 如果有经济基础, 还可以请人照顾或送养老机构。
-------------------------------------------------------------------------
你说的现实问题确实存在,不过我想补充一点:
“久病床前无孝子”和“久贫床前无孝子”,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困境。
前者更多是情感的疲劳和心理的磨损,是一种心力交瘁;
而后者则是物质匮乏带来的力不从心,是有心却无力。
一个耗的是心,一个缺的是力。
都是难题,也都该被理解。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话题啊。 关于孝道,我喜欢的一句话是 “百善孝为先, 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 这句和”万恶淫为首“是一对, 感觉说出了很多道理和人性。
---------------------------------------------------------------------
是这么道理,这句古话看着温厚,其实挺有现实锋芒的。
论迹,很多时候拼的是能力;
论心,才是那份不变的牵挂与责任。
可惜,生活往往不让我们只讲“心”。

周末快乐!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还是要有本事的人,才能敬孝呢~~
-------------------------------------------------------------------
是啊,其实说到底,能不能尽孝,和自己有没有本事、父母需不需要钱,都有关系。
有本事,父母需要钱,咱能帮上;
没本事,父母不需要钱,也还能安心;
最怕的,是没本事,父母又指望你,那就真尽不了孝了。

周末快乐!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养老机构很关键,简单的,普通的,廉价的都比在家没人照顾的好。
----------------------------------------------------------------------------
说的是,毕竟养老院和敬老院的护理员是受过专业培训的,但保姆就很难说了。周末快乐!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 贫穷是一个因素, 还有精力的消耗。 要上班还要照顾老人, 确实很困难。 如果有经济基础, 还可以请人照顾或送养老机构。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话题啊。 关于孝道,我喜欢的一句话是 “百善孝为先, 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 这句和”万恶淫为首“是一对, 感觉说出了很多道理和人性。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还是要有本事的人,才能敬孝呢~~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这两张AI画挺生活的,又和文章很贴近。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养老机构很关键,简单的,普通的,廉价的都比在家没人照顾的好。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