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国高校的实验室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印度面孔。2024年的数据显示,在华印度留学生人数超过3万,其中65%都在攻读电气自动化、光伏技术、生物制药这些理工科专业,还基本都进了985高校的顶尖实验室。
在清华大学的光伏实验室,印度学生几乎占了一半,每天跟着教授钻研最前沿的光伏电池技术;浙江大学的生物制药项目里,印度学生也频繁活跃在科研一线,实验笔记记的比谁都详细认真。这些印度学生可不是来“混日子”拿文凭的,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盯上中国的尖端技术。
事情还得从2023年说起,当年印度教育部发布了“中国技术学习计划”,文件里毫不避讳地写着,要让印度学生来中国学习电气、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硬核专业,借鉴中国技术经验,助力印度产业升级。计划推出后,效果立竿见影。
2024年统计显示,80%从中国毕业的印度学生,一回国就进了高科技企业或者军工单位。印度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塔塔集团,这几年就招了不少从中国学成归来的工程师,让他们参与无人机和导弹系统研发。
这边印度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那边中国高校也对他们敞开怀抱。2024年,北京某985高校给印度学生发放了500多份奖学金,不仅覆盖学费,连生活费都包了,平均每人每年能拿10万人民币。可对比国内学生,每年学费就要五六万,贫困生申请助学金更是困难重重。
还有网友晒出对比,国际学生住的是两人间,空调热水器齐全,本地学生却只能挤在六人间,夏天热得睡不好觉。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差别,在网上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人都觉得不公平。
印度学生学成回国后,也确实在印度的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有报道称,不少从中国回国的印度学生,进入班加罗尔的科技园区,参与5G基站和新能源项目建设。从上海交大电气工程系毕业的阿尼尔,回国加入一家光伏企业,短短半年就带领团队开发出新款太阳能板,发电效率直逼中国主流产品。这不禁让很多人担心,我们是不是在帮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面对争议,支持开放交流的人也有自己的看法。2024年,教育部官员在采访中表示,教育交流是双赢的事情。印度学生学到技术回国后,能帮助中国企业拓展印度市场。
就像华为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就雇佣了不少在中国接受过教育的本地工程师,这些人间接帮助中国企业在印度站稳脚跟。而且,中国在光伏、电池等领域,有着很高的专利壁垒,核心技术哪有那么容易被学走,印度想要追赶,至少还得花十几年时间。
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忽视。网上流传的一份内部报告提到,印度军工企业近年来技术进步明显,和从中国学习到的经验有很大关系。甚至有人爆料,有印度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偷偷把实验室的开源代码传回印度,还被用在了印度国产芯片项目里。虽然这些爆料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也让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
不过换个角度看,印度学生这种为了学习技术全力以赴的精神,确实值得肯定。相比之下,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混文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印度学生带着国家任务来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刻苦,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但我们也要保持警惕。印度借助“中国技术学习计划”,想踩着中国的肩膀,成为制造强国。要打破这种潜在危机,方法只有一个——我们的发展速度必须比他们更快。
一方面,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应该更加公平合理,不能让国内学生寒心;另一方面,在尖端技术领域,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完善专利保护体系,让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教育交流本是好事,既能促进技术传播,也能增进国际友谊。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开放与保护、公平与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技术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