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商报》报道了一则令全球震惊的消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的日益崛起,也让不少国际竞争者感受到压力。
以慕尼黑车展为例,过去这个展会一直是德国车和日本车的主场,展台上挤满了奔驰、宝马、丰田等知名品牌的身影。然而,今年的车展,展台上的主角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亮相,吸引了大量观众,甚至让展场变得拥挤不堪。与此同时,欧洲本土的汽车品牌股价大幅下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车卖得不好,而中国的车不仅性价比高,而且性能也不输任何传统大牌。
资本家的眼光向来敏锐,哪里有赚钱的机会,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德国的巴斯夫公司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其全球研发中心从德国迁移到了深圳。深圳之所以吸引了巴斯夫的目光,是因为这里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产业链,不仅工人技术水平高,而且生产速度快,新的产品一研发出来,就能迅速投入市场。
不仅如此,大众集团也做出了类似的调整。为了加快智能技术的应用,大众公司决定关闭在德国的软件部门,并将资金投入到中国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专注于为汽车提供更先进的智能系统,显然,中国的技术发展让他们看到了更具竞争力的选择。
回顾过去,我们曾因无法获得高端光刻机而面临技术封锁,尤其是荷兰ASML公司曾拒绝向中国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但中国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相反,我们自主研发了28纳米光刻机,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成功下线,并正在工厂中进行验证。
再看看中芯国际,短短三年间,生产28纳米以上的芯片能力增长了三倍之多。以前我们还在为无法生产高端芯片而发愁,而如今我们不仅能够生产这种规格的芯片,还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这股技术进步的浪潮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曾经,我们跟随世界的脚步,学习和模仿他国的技术,而如今我们已经能够独立创新,甚至引领全球科技发展。就像盖房子一样,曾经我们用的是别人提供的图纸,而现在我们自己设计并建造出了更为坚固的“房子”,自然更吸引大家的青睐。
以特斯拉为例,十年前它刚刚在上海建立工厂时,很多人担心技术会被“盗走”。然而,现在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年生产数十万辆电动车,并且带动了国内数百家零部件厂的经济增长。反而是当初担心的“技术泄露”问题,变成了我们学会了如何生产更好的电池和电机,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
过去我们总认为,手机和电动车等消费品只有外国品牌才是最优选择。现在走在街上,越来越多的比亚迪电动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全球电池行业的领导者,甚至连德国大众等欧洲汽车巨头,也不得不寻求与中国的地平线机器人合作,为他们的汽车提供智能系统。
外国企业的反应也可圈可点。韩国三星电子的半导体部门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亏损,收入逐渐下降;韩国LG新能源公司,尽管力图挑战中国的电池市场,但订单却被宁德时代抢走了一大半。比亚迪也愈发强势,去年其电动车销量超过了德国大众,而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司机开始选择比亚迪的电动车。
再看看宁德时代,几年前,它还被认为无法与日本的松下抗衡。然而如今,宁德时代的电池专利数量已超越松下,实力逐步崛起,抢占了全球市场的制高点。
技术就是力量,能够真正带来变革和利润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技术。例如美国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虽然在实验室里可以做些炫酷的舞蹈,但真正有用的机器人,早已出现在中国的汽车工厂,像优必选的Walker机器人,就能在生产线上熟练地拧螺丝。
德国花费了整整300亿欧元推动“工业4.0”,然而他们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我们中国的三一重工,凭借其“树根互联”平台,已经连接了全球60万台工程机械。工地上若有设备故障,远在千里之外的技术人员就能迅速得到故障信息,并进行远程修复。
当大众汽车的CEO到中国参观时,他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七条关于中国新能源车和智能工厂的动态。西门子董事会则在短短一夜间批准了扩大在南京研发中心的计划。这些举动充分表明,外资企业并不是来做慈善,而是看准了中国的商业潜力。
这种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老牌工业国的焦虑。他们并非担心我们抢了他们的饭碗,而是发现他们的技术已无法跟上中国的创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