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对我国下死手,德媒曝光 中国都干了什么

(2025-08-15 15:37:30) 下一个

难怪美国对我们下死手,德国媒体曝光:中国都干了什么事情?

2025-08-10  来源: 壹知眠羊 江西  

世界各国都发现了,美国这些年对中国的围堵打压,几乎是下了死手。到底中国干了什么,能让全球头号强国如此紧张?

德国媒体点破了一个关键:美国越是跳脚,越说明中国做对了什么。

不是靠掠夺,不是靠金融收割,更不是靠军事威慑,中国就凭着自己的节奏稳稳向前走,偏偏就是这种“不按套路来”,成了让美国最忌惮的事。

强盗逻辑

翻开西方文明史,掠夺基因早已刻进骨髓。

欧洲中世纪领主靠武力兼并农民土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圈地运动用皮鞭驱赶农民进城,以色列以"国家利益"为由侵占巴勒斯坦土地,这些行径本质上都是强者对弱者的血腥收割。

正如金一南将军在以色列边境的质问:"你们的安全建立在别人的血泪上,这算哪门子文明?"

这种思维延续到现代,便催生了美国的美元霸权。

1973年美国与沙特达成石油美元协议,通过印钞机收割全球资源。当其他国家用真金白银换美元时,美国却把制造业甩到海外,玩起了金融空转的游戏。

特朗普2018年指责中国抢了美国就业,实则是美国资本主动抛弃制造业的恶果。

就像德国《明镜报》调查显示,美国跨国公司70%的利润来自金融投机,实体经济占比不足15%。

发展模式的碰撞

正当美国沉迷于金融游戏时,中国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从2008年金融危机可见一斑:美国华尔街崩盘导致数百万失业,中国却保持9%以上增速,靠的就是制造业这个压舱石。

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额突破1.06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连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都承认"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全球产业链"。

这种差异在资本市场尤为明显。美国纳斯达克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催生了特斯拉这样的科技巨头,却也导致制造业空心化。

金融服务业占GDP达80%,而中国A股坚持"服务实体经济",2023年实体企业融资占比超70%。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出:"中国是近30年最具和平主义特征的国家,我们不搞金融殖民。"

中国国力的提升才让美国着急

但美国一直到华为5G基站横扫非洲时,他们才发现自己犯了战略错误。这个曾垄断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国家,如今在5G专利数量上被中国反超。

更让西方破防的是,中国科研投入年增长率连续五年超10%,2023年研发经费达3.3万亿元,超过欧盟27国总和。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直言:"美国错估了中国的创新速度,他们以为中国会永远跟在后面。"

军事领域的突破同样震撼,歼-20隐身战机列装、东风导弹形成威慑、福建舰下水试航……这些成果让美国太平洋司令艾奎利诺的"嚼口香糖对付中国"言论沦为笑柄。

德国《南德意志报》披露,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成本激增30%,却发现"中国的区域拒止体系让航母战斗群不敢靠近第一岛链"。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正在改写全球经济版图,截至2023年,中国与152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5万列,把义乌小商品送到欧洲,将哈萨克斯坦小麦运回中国。

这种模式与美国的霸权逻辑截然不同,中国不要求政治依附,只寻求互利共赢。就像沙特能源大臣所说:"我们与中国合作,是因为他们尊重我们的主权。"

这种影响力延伸到科技领域,便形成了"中国标准"。华为的5G技术被纳入3GPP国际标准,大疆无人机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连美国海关都采购其产品用于边境巡逻。

德国工业联合会警告:"如果不与中国合作,欧洲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掉队。"

西方的焦虑与误判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本质上是对自身模式的不自信。

当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确立优势时,美国却在搞"小院高墙":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口AI芯片,却挡不住中国寒武纪、地平线等企业崛起;禁止ASML出售光刻机,反而加速上海微电子突破28纳米技术。

正如德国《经济周刊》分析:"美国每出台一项禁令,就催生一个中国竞争对手。"这种焦虑投射到舆论场,便出现了荒诞的双标。

中国在非洲建5G基站,被说成"新殖民主义";美国在中东驻军20年,却标榜"维护自由"。

更可笑的是,美国一边指责中国“强迫技术转让”,一边要求盟友禁用华为设备,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连欧洲盟友都看不下去。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说“欧洲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德国经济部长带着12家企业高管访华,签下单子就直言“合作比对抗划算”。

毕竟谁都不傻,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能带来就业,5G基站能提升效率,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美国画的“价值观大饼”靠谱多了。

这种双标在军事上更露骨,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驻军,军费占全球40%还多,却盯着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喊“威胁”。

自己退出《中导条约》、偷偷给澳大利亚卖核潜艇,转头就指责中国“破坏地区稳定”。

德国《世界报》看得透彻:“美国怕的不是中国有多少导弹,而是中国不用导弹,也能让更多国家自愿合作,这戳破了‘霸权才能赢’的西方神话。”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越打压,中国反而越能闯出新路。

2018年加征关税想卡中国制造业?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3%,比2018年还涨了5个百分点,汽车、家电、光伏产品卖遍全球。

2019年制裁华为想断5G路?华为5G专利数从全球第三冲到第一,2023年鸿蒙系统装了8亿台设备,成了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德国《焦点》杂志算过笔账:“美国每花1美元遏制中国,中国就多赚2美元搞研发,这买卖太亏了。”

这股“越压越强”的劲,根源就在中国的发展逻辑——不搞“你输我赢”,只做“大家都赚”。

说到底,美国真正怕的,不是中国某一项技术超过它,而是中国证明了“不殖民、不掠夺、不搞金融收割,照样能现代化”。

从英国圈地运动到美国石油美元,西方几百年来就靠“抢”和“骗”维持优势,总觉得“强国就得踩别人”。

可中国偏不按这套来,靠制造业、靠基建、靠平等合作崛起,等于给世界递了另一个答案——这才是德国媒体说的“最让西方破防的事”。

看看现实就知道,非洲国家宁愿等三年也要用中国高铁,因为中国不逼它改制度;

东南亚国家挤破头加入RCEP,因为中国主导的规则里没有“美国优先”;连欧洲企业都在偷偷绕开美国禁令,大众汽车2023年对华投资涨了40%,空客天津工厂扩产30%……

谁都想搭中国发展的快车,没人愿意陪美国玩“霸权游戏”。

结语

历史早有答案,霸权就像泡沫,看着大,一戳就破。

美国靠美元霸权收割世界,2023年全球央行增持人民币储备同比涨了38%;靠航母耀武扬威,在红海被胡塞武装搞得焦头烂额。

而中国踏踏实实造东西、建工程、搞合作,反而在多极化世界里站得越来越稳。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最后说得实在:“美国对中国下死手,不是因为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中国做对了:用和平发展撕开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

其实答案就这么简单:当一种更公平的发展模式出现时,旧秩序的维护者总会跳脚,但历史潮流从来不是谁能拦得住的。

中国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该来的,总会来。

难怪美国对我们下死手!德国媒体曝光:中国都干了什么事情? 

2025-08-01 19:49 
发布于:天津市

最近,德国《商报》报道了一则令全球震惊的消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的日益崛起,也让不少国际竞争者感受到压力。

以慕尼黑车展为例,过去这个展会一直是德国车和日本车的主场,展台上挤满了奔驰、宝马、丰田等知名品牌的身影。然而,今年的车展,展台上的主角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亮相,吸引了大量观众,甚至让展场变得拥挤不堪。与此同时,欧洲本土的汽车品牌股价大幅下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车卖得不好,而中国的车不仅性价比高,而且性能也不输任何传统大牌。

资本家的眼光向来敏锐,哪里有赚钱的机会,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德国的巴斯夫公司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其全球研发中心从德国迁移到了深圳。深圳之所以吸引了巴斯夫的目光,是因为这里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产业链,不仅工人技术水平高,而且生产速度快,新的产品一研发出来,就能迅速投入市场。

不仅如此,大众集团也做出了类似的调整。为了加快智能技术的应用,大众公司决定关闭在德国的软件部门,并将资金投入到中国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专注于为汽车提供更先进的智能系统,显然,中国的技术发展让他们看到了更具竞争力的选择。

回顾过去,我们曾因无法获得高端光刻机而面临技术封锁,尤其是荷兰ASML公司曾拒绝向中国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但中国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相反,我们自主研发了28纳米光刻机,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成功下线,并正在工厂中进行验证。

再看看中芯国际,短短三年间,生产28纳米以上的芯片能力增长了三倍之多。以前我们还在为无法生产高端芯片而发愁,而如今我们不仅能够生产这种规格的芯片,还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这股技术进步的浪潮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曾经,我们跟随世界的脚步,学习和模仿他国的技术,而如今我们已经能够独立创新,甚至引领全球科技发展。就像盖房子一样,曾经我们用的是别人提供的图纸,而现在我们自己设计并建造出了更为坚固的“房子”,自然更吸引大家的青睐。

以特斯拉为例,十年前它刚刚在上海建立工厂时,很多人担心技术会被“盗走”。然而,现在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年生产数十万辆电动车,并且带动了国内数百家零部件厂的经济增长。反而是当初担心的“技术泄露”问题,变成了我们学会了如何生产更好的电池和电机,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

过去我们总认为,手机和电动车等消费品只有外国品牌才是最优选择。现在走在街上,越来越多的比亚迪电动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全球电池行业的领导者,甚至连德国大众等欧洲汽车巨头,也不得不寻求与中国的地平线机器人合作,为他们的汽车提供智能系统。

外国企业的反应也可圈可点。韩国三星电子的半导体部门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亏损,收入逐渐下降;韩国LG新能源公司,尽管力图挑战中国的电池市场,但订单却被宁德时代抢走了一大半。比亚迪也愈发强势,去年其电动车销量超过了德国大众,而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司机开始选择比亚迪的电动车。

再看看宁德时代,几年前,它还被认为无法与日本的松下抗衡。然而如今,宁德时代的电池专利数量已超越松下,实力逐步崛起,抢占了全球市场的制高点。

技术就是力量,能够真正带来变革和利润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技术。例如美国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虽然在实验室里可以做些炫酷的舞蹈,但真正有用的机器人,早已出现在中国的汽车工厂,像优必选的Walker机器人,就能在生产线上熟练地拧螺丝。

德国花费了整整300亿欧元推动“工业4.0”,然而他们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我们中国的三一重工,凭借其“树根互联”平台,已经连接了全球60万台工程机械。工地上若有设备故障,远在千里之外的技术人员就能迅速得到故障信息,并进行远程修复。

当大众汽车的CEO到中国参观时,他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七条关于中国新能源车和智能工厂的动态。西门子董事会则在短短一夜间批准了扩大在南京研发中心的计划。这些举动充分表明,外资企业并不是来做慈善,而是看准了中国的商业潜力。

这种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老牌工业国的焦虑。他们并非担心我们抢了他们的饭碗,而是发现他们的技术已无法跟上中国的创新速度。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