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沈逸教授 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4-07-23 11:59:42) 下一个
马凯硕:美是财阀政治不利与中国竞争 Kishore Mahbubani:The U.S. is plutocratic, not conducive to competing with Chi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VvSJFxfEw
 
沈逸,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沈逸,男,汉族,1976年生,上海人,中共党员,美国问题专家,复旦大学法学博士, [8]美国乔治城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 [7]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8]
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网络治理体系”首席专家。 [7]
 
兼任外交部网络外交专家委员会成员,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高咨委秘书长助理,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个人会员代表 [9],全球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委员会成员。 [1-4] [6-7]
 
沈逸教授长期从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网络主权、中美网络安全关系等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承担外交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部门课题20余项;2005年开始开设《信息安全与国际关系》、《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概论》等相关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在线网站开设《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在线课程。 [6]
2016年4月19日,作为高校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就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议题,向总书记做专项汇报。 [7]
 
2013年获第九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二等奖;2014年-2016年两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16年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近五年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单篇录用超过30篇,副国级以上领导批示10篇,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5篇。 [7]

人物关系

学习经历

1995年-2005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其间(2004年6-12月),赴香港大学历史系美国研究中心访问交流。
2005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博士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2008年8月-2009年9月,以复旦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公派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科学技术与国际关系项目进行博士后访学。

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与国际安全、信息技术、传媒与外交、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大国关系、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外交等。

教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信息安全与国际关系(317.115.1)
-本科生课程 当代国际关系(POLI130002)
-本科生课程 国际谈判(917.007.1)
-本科生课程 当代国际关系(917.003.1)
-本科生课程 信息安全与国际关系(917.021.1)
-本科生课程 近现代中国对外关系(POLI130022)
-本科生课程 国际关系导论(POLI120002)
-本科生课程 国际关系导论(917.002.1)
-本科生课程 信息安全与国际关系(POLI130091)
-本科生课程 国际谈判(POLI130096)
-研究生课程 电子政务(MPA620011)
-研究生课程 Contemporary Chinese Diplomacy(EMAP620001)
-研究生课程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POLI620017)
-研究生课程 国际战略与安全(POLI630078)
-研究生课程 媒体与国际关系(MPA630078)
-研究生课程 国家安全与中国外交(MSE630015)
-研究生课程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概论(POLI735001)

学术成果

著作书章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中文文章

-《全面推进部署IPv6迈出建设网络强国的坚实一步》,《中国信息安全》,2018-01-01
-《网络空间的攻防平衡与网络威慑的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02-14
-《深入学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求是》,2018-05-15
-《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7-10
-《保持战略清醒坦然面对挑战——中美贸易战观察》,《光明日报》,2018-08-16
-《网络主权与金砖国家网络空间治理合作模式探索》,《上海社联第52卷》,2018-11-01
-《大国战略互信与跨境数据流动管理新模式探索:以“数据主权”为核心推进网络安全战略建设》,《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8-12-10
-《迈向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党政干部参考》,2017.12上
-《武器级勒索软件攻击考验国家网络安全能力》,《中国信息安全》,2017.7.15
-《特朗普时期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调整及其影响》,《中国信息安全》,2017.10.15
-《从2016年美国大选看美式民主的困境》,《光明日报》2016.10.26-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文摘》,2017.1.1
-《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的实践与阶段性评估——以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与俄罗斯黑客攻击为例》,《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7.4.10
-《武器级勒索软件催生全球网络空间防扩散机制建设契机》,《信息安全通信保密》,2017.9.1
-《践行网信事业历史使命,向网络强国大步前进》,《光明日报 理论版》,2017.4.14
-《20国集团峰会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21世纪经济报道》,2016.9.5
-《ICANN治理架构变革进程中的方向之争:国际化还是私有化?》,《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15
-《金砖国家推动全球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8.26
-《金砖国家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第十三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1
-《警惕搜索引擎滥用垄断地位》,《21世纪经济报道》,2016.6.13
-《美欲迅速强化网络战进攻能力》,《文汇报》,2016.6.11
-《实践辩证的网络安全观是一场艰巨的战役》,《21世纪经济报道》,2016.5.4
-《构建复杂开放环境下的辩证网络安全观》,《文汇报》,2016.4.29
-《“乌镇进程”迈出坚实一步》,《21世纪经济报道》,2016.11.21
-《候任总统特朗普:第一个网络时代的美国总统》,《21世纪经济报道》,2016.11.14
-《从2016年美国大选看美式民主的困境》,《光明日报》,2016.10.26
-《务实合作提升金砖协作新水平》,《文汇报》,2016.10.22
-《网络空间国家主权的理论与实际》,《21世纪经济报道》,2016.1.11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原则之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15.2.1
-《网络主权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复旦国际政治评论 第十七辑》,2015.12.20
-《网络安全与网络秩序 国际关系评论第十七辑》,《国际关系评论 第十七辑》,2015.12.1
-《应对“明日帝国”的挑战: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信息与国家--从“谷歌退出中国”事件说起》,《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0.3.1
-《傲慢错乱作秀计算》,《文汇报》,2010.1.23
-《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2.11第704期
-《转型与建构:后斯诺登时代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设计与能力建设》,《中国信息安全》,2014.5.1
-《我的复旦国政经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建系五十周年纪念文集》,2014.9.1
-《能力、等级与秩序:全球网络空间信息秩序研究——基于国际秩序的研究视角》,《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十四辑,2014.9.1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国际观察》,2014.4.1
-《后斯诺登时代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5.1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需要国际视野》,《中国信息安全》,2013.10.1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其影响》,《美国战略研究简报》,2013年第1期
-《网络政治形态:国际比较与中国意义》,《晋阳学刊》,2013年第4期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实践》,《美国研究》,2013.9.5第三期
-《以实力保安全,还是以治理谋安全?--两种网络安全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
-《美国网络外交新瓶装旧酒》,《解放军报》,2012年5月2日
-《实名制:构建网络秩序的积极尝试》,《文汇报》,2012年3月12日
-《网络政治泡沫的幻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2年第3期
-《网络空间:美国打响新政治空间之战》,《世界知识》,2012年4月16日
-《网络政治:特性、挑战及其限度》,《国际观察》,2012年第2期
-《应对进攻型互联网自由战略的挑战--析中美在全球信息空间的竞争与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
-《利比亚的新媒体代价》,《东方早报网》,2011年4月21日
-《后现代民主化第一波始于中东》,《求是理论网》,2011年4月25日
-《互联网可能引爆世界大动荡》,《环球网评论版》,2011年4月8日
-《美国在逼迫他国监管网络》,《环球时报》,2011年3月31日
-《美网络水军浮现“合金装备”》,《文汇报(国际版)》,2011年4月4日
-《碎片化的复杂沟通网络》,《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6日
-《维基“揭秘”与西方新闻自由》,《红旗文摘》,2011年第2期
-《为中国利益贴上标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文摘》,2011年第12期
-《中国四代机试飞后的中美战略互信》,《联合早报网(网络版)》,2011年1月15日
-《探索新媒体管理刻不容缓》,《人民日报》,2011年8月22日
-《互联网绑上美国外交政策战车》,文汇报《环球视窗版》,2011年2月1日
-《维基揭秘与白宫--斗而不破》,文汇报《环球视窗版》,2011年1月21日
-《美国网络战略“魔盒”搅乱世界》,《人民论坛》,2011年8月20日
-《对突尼斯和埃及局势的深度解读》,《学习月刊》,2011年3月1日第三期
-《一波N折:维基泄密爆料事件背后的权利转移与扩散》,《联合早报(热点关注)网络版》,2010年12月17日
-《后阿桑奇时代媒体如何监督国家》,《东方早报(A14-15版)》,2010年12月8日
-《维基揭秘:吹哨者还是叛国者》,《文汇报》,2010年8月3日
-《美国国务院里的年轻人》,《东方早报》,2010年10月19日
-《谷歌,你想吓唬谁?》,《文汇报》,2010年1月14日
-《商业利益、政治作秀vs灵巧权力》,《文汇报》,2010年1月15日
-《傲慢 错乱 作秀 计算》,《文汇报》,2010年1月23日
-《全球化时代的新媒体和主权》,《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上
-《2009年伊朗政治动荡与美国新媒体的介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2010年第4期
-《网络安全与中美安全关系中的非传统因素》,《国际论坛》,2010年第4期
-《数字空间的认知、竞争与合作》,《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40269
-《从“拒斥”到“塑造”:国际规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国际核不扩散规范为例》,陈峰、樊富珉主编论文集《热点中国转型时期的挑战》,39479

外文文章

-Cyber Sovereignty and Governance of Global Cyberspace,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中国政治学评论),2016.3.1
-Cyber sovereignty and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cyberspace,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6.1.1
-US should give up its hegemony in cyberspace,China Daily,2015.9.15
-Time to end the cyber-spying blame game,China Daily,2015.1.22
-Internet needs to be “tamed”,CHINAdaily,Sep,2011
-Searching for a way to end dispute with Google,CHINAdaily,Sep,2011
-The uncertaintier of cyberspace,CHINAdaily,July,2011
-The uncertainties of cyberspace Since US Internet policy is provocative,it ought to work with nations like China to make the virtual world safe and stable ,CHINAdaily,May,2011

荣誉影响

2013年获第九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二等奖;2014年-2016年两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16年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近五年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单篇录用超过30篇,副国级以上领导批示10篇,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5篇。 [6]以中国发声为己任,曾在Spinger出版社编辑的《国际关系评论》(英文版)上发表网络主权论文,成为国内首批用英文刊文进行中国网络主权观正面宣介的学者。
2016年4月19日,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专家吴曼青院士、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等十人作为发言代表,就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向总书记当面进行了专项汇报。2018年到2019年,获邀在德国、俄罗斯等地作为中方专家代表,参加了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网络空间治理秩序、数字经济等专题论坛并做主题发言。2015年获邀成为全球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委员会委员;2016年获邀成为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助理;2018年获聘出任中国外交部网络外交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2018年,其研究团队在复旦大学支持下成为教育部与中央网信办评选的全国十家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之一。2015年至今,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20余项,涉及项目金额总计近400万,2017年作为首席专家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研究》,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研究》。
2014年至2019年间,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共计8门,课堂教学超过1千学时,在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排名前三,在国际政治系中排名第一。
在学院支持下,他组织校内外教师团队,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全国首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概论》在线课程,选修人数超过1300人,在国际关系学者开设的课程中,名列前茅。
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就如何认识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与青少年关系问题,通过视频短片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视频在全网播放量超过100万次,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在优兔等全球平台上也引发强烈关注。新冠疫情爆发后,为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国际形势变化,与复旦大学团委、上海市团委等合作,通过视频网站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场全球治理的压力测试》为题开设主题团课,吸引在线人数超过10万人,引发广泛反响。 [1-2]

出版图书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2013-11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运用国家安全战略的分析框架研究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目的在于系统分析网络革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深刻影响。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健全、完善的过程,历经“防御”、“控制”、“塑造”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这一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随着美国决策者认知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其中...

参考资料

沈逸.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 [引用日期2020-06-11]

沈逸 中文主页.首页 [引用日期2025-06-11]

沈逸 中文主页--首页.复旦大学 [引用日期2020-08-06]

专家:美国关闭中方领馆是世界外交史荒诞的一页.网易新闻 [引用日期2020-08-09]

沈逸老师的个人空间.哔哩哔哩视频 [引用日期2024-09-22]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沈逸 [引用日期2022-02-25]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 [引用日期2022-05-29]

沈逸 中文主页--首页.官网 [引用日期2023-01-24]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 [引用日期2024-04-22]

沈逸:“这一幕,印象极为深刻”

作者:沈逸  2021-05-0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沈逸,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这一幕,印象极为深刻。告诉我一个大牌学者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在校园里对待自己的学生,去行使或者践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天然使命。

2021年不仅是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女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谢希德先生一生可谓是叱咤风云,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复旦大学的校长,作为推动中美民间交往的一位知名人士,她在方方面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今天我们将介绍谢希德校长个人生平,看她如何从一个中国最早一批从事高能核物理研究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远赴欧美接受当时最顶级的教育,然后回到新中国为我国半导体及复旦大学的建设贡献力量。

谢校长1921年出生于泉州市,父亲谢玉铭当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并且自20世纪30年代起谢玉铭开始从事氢原子方面核物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也被杨振宁称为快要触摸到诺贝尔奖。用今天通俗的网络用语来讲,谢校长可谓是出生在顶级学术世家的学霸。

但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下,这个家庭不能够独善其身。他们举家南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1938年,谢希德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湖南长沙福湘女中。当时,高中毕业的谢希德已经被湖南大学录取,但因患骨关节结核病而被迫休学养病,卧床四年。由于抗战时期医疗条件极为有限,这也导致谢校长终身有一条腿行动不便。

1942年,谢希德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物理系,随后插班到厦门大学的数理系。

这是学霸谢希德校长的成绩单,她的基础物理理论、物理、光学、热力学全部九十分以上,在物理学方面展现出了惊人天赋。对于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 优异的成绩使他们有机会进入欧美学界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所有人都在思考,我去接受这样一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而谢校长的目的始终如一,非常清晰——就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在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访问教授张文玉教授为谢希德撰写的留学推荐信中,特别提到谢希德所拥有的天赋、上进心以及强烈的责任心。

1947年,谢希德被美国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录取,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该学校给她免学费,还让她担任了普通物理实验室的这个助教工作。

1949年,她以distinction “优异”的成绩从史密斯学院毕业,这是她的成绩单,从中可见所有课程全部是distinction(优等)。

这是1949年谢希德硕士论文《关于碳氢化合物吸收光谱中氢键信息的分析》,其中彰显的谢校长英文书写与口语交际能力几乎达到了native speaker(母语者)的水准,这也在她后来担任校长和美研中心主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到1951年,谢希德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研究员。值得注意的是,谢先生在1950年就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留校研究员的资格,从她博士成绩单上可见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past with honor ”(最高分)。1951年9月15日,谢希德被授予了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博士论文主题是高度压缩中的电子波函数。

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曼哈顿工程,这一工程背后便是一群在核物理、高能物理等学科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才级科学家。1951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先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美国、乃至全球最顶级的物理学术圈。

此时的谢希德面临着人生选择,那就是未来应当留在何处发展。从早年开始,出生于顶级学术世家的谢希德女士就表现出对祖国的满腔热爱。

图片  图片

在1942年10月,刚进入厦门大学数理系的谢希德手写了一份自传,其中写到:“国家在巨变中,人类的历史正在重写,中国的前途有待于这辈青年的努力。”

1947年,当时正在申请美国史密斯学院硕士的谢希德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回答了“学成之后,向何处去”的问题——After my finish my graduate study in United States, I hope to come back to China where I shall both teach and continue my research (从美国毕业后,我希望回到中国教书,并继续我的研究)。可见她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无论中国自身发展处于何等水平,她个人的发展成长、人生道路轨迹都是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时的历史背景是,因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0年杜鲁门出了国家紧急状态声明,随后1952年出台了钱学森也受到影响的美国限制出入境法定,美国在冷战背景下开始对中美人员交往实行脱钩级限制,此时已经取得麻省理工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便在黑名单之上。在李约瑟的担保下,谢希德以结婚为理由获得去英国的签证,然后从英国回中国(“美国—英国—中国”的路径跟钱学森非常像)。

这是1952年谢希德和曹天钦夫妇回国的行李清单,主要带回的物品是教材和书籍。

1952年的8月,曹天钦和谢希德搭乘轮船从英国出发,经历了一个多月,在10月1日国庆节当天抵达上海,这也可以看成是个人命运与国家交织在一起后产生的无数偶然巧合。

然而这样的选择不是没有代价的,谢先生的父亲极力反对女儿的选择,直至1986年谢玉铭先生在台湾逝世,父女始终没有相聚,抱恨终身。1987年,谢玉铭的骨灰被运到北京,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

谢希德回国后就进入了复旦大学任教,1956年,35岁的谢希德与丈夫曹天钦一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对党忠诚不负誓言了,谢先生先后出任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参加了党的第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的代表。当时正在哈佛肯尼迪学院进修的复旦青年教师周明伟收到了谢希德先生的一封信,关心了他的起居、住行、学习,但同时也提醒他按时回国,报效国家。

1956年,谢希德与黄昆先生合著了《半导体物理学》这本权威级教材,这也是半导体学科中唯一一本中国的教科书;同年,北大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的培训班,黄昆先生任主任,谢希德先生任副主任,培养出了一批中国半导体的中坚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在冷战背景下,中国、苏联等被列入苏东阵营的国家面临巴黎统筹委员严格的技术、知识封锁下,中国学者在半导体学科上的早期探索为后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六十年代,谢希德先生所在的复旦大学固体物理教研室改名为半导体教研室。

在谢先生和复旦大学的五十年交往中,她以自己朴素的风格、平易近人的作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给复旦师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95年我进复旦念本科时,接到的第一个学生会任务就是去采访一位叫谢希德的人,刚开始我当时完全不知道她是谁,后来才发现是校长。采访时我问了她两个问题后就不说话了,听她向我娓娓道来。谢先生的朴实词藻中有一种极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会让你认认真真把她每句话记下来;你会发现所有问题在你问出口之前,已经得到了她的有效回应。

1983年《解放日报》报道复旦大学新任校长、中共中央委员、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博士每天与复旦教授同乘校车上班。每天的班车上,她旁边的位置一直是空着的,有人有事就可以坐在边上跟她聊,就像工作岗位一样。

这是谢校长的工作笔记,1985年的一周活动安排。她使用的纸都贴在上面,非常朴素。

在1987-1988学年度第一学期复旦大学教职员工大会上,谢希德发表讲话,特别提到了复旦大学从1986年秋季开始执行的“导师制”:谢校长亲自聘请242名教授、副教授为一年新生担任指导教师。

1985年的5月27日,谢希德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80年发表讲话。她提到,复旦当时已经涌现出了150多名拔尖的中青年教师,适当提拔这些拔尖教师,鼓励冒尖,使他们成为教学科研的栋梁,提供各种机会,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等。同年,谢校长手写了拟提拔40岁以下副教授和45五岁以下教授名单,在上面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比如葛建雄先生、陆谷孙先生、姜义华先生等,还有中文、政治、历史、物理、外文系等院系中的知名学者的名字。这张拟提拔的名单,绝对体现了她这位战略级科学家用人、识人眼光的老辣和独到。

这两张分别是谢校长为《复旦风》创刊号和为1986届毕业生题写的题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毕业只是学习历程的另一个起点,而不是结束”。

这是是谢校长工作室的打字机,据统计,谢希德先生平均3天就需要为学生写一封推荐信,这是用得最多的工具。

1987年谢校长去美国访问,《今日美国》刊发报道称之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

从以上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一个1921年出生于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女性,在个人成长、事业选择及工作经历中,不仅成长为一个一流的物理学家进入当时世界顶级学术圈,而且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将个人命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找准自己的定位,作为复旦大学校长努力培养人才,为中国和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位从MIT毕业的博士从发达世界回到第三世界,几乎在零起点基础上,为中国的半导体、固体物理、核物理等学科筚路蓝缕——我们从这一部分看到了选择,这是那一代和共产党同龄人的选择。共产党不是一个抽象的构成,那是一群人,这是那个时代中国的选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心忧家国,心忧天下,无论是他们的个人成长,还是他们的认同,无论他们处在何种位置,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意义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基本认识和传统,他们意识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国家的命运得不到保障,国家的发展没有道路没有前途,个人的发展无从谈起。为此,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而这些选择背后都有其牺牲。谢先生在物理学领域真的是有天分的人,如果留在美国做研究可谓前途无量。但是她热爱这个国家,她选择回来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过程当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作为复旦大学校长,她可以为学生的出国留学创造最好的条件,但也要学生回来报效国家。她非常清楚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成长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我们感受到了谢校长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是时代的产物。为祖国的强大,为人民的富足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卓越人才,教导他们热爱这个国家,这就是谢希德。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党员汇聚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100年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1921年时有人说在这100年中,中国变成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国家,没人能够想象,但这个现实正在我们面前实现。一代一代,一个一个的这样的人,用自己的汗水、热血、青春、生命,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点点滴滴的贡献。

我迄今为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年我看见这位小老太太,个子不高,说话轻声细语,穿了一件灰灰的外套,不是什么鲜亮的颜色,走路腿脚有些不灵便,乍一看真的没有丝毫特殊之处。我在她那间拥挤的、到处都是书、桌子上堆的都是书的办公室坐下,当时具体问了什么问题,我如今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她轻声细语讲完三句话之后,我就失去向她提问的冲动,我就开始记,她就开始打开话匣子,把她要讲的有条不紊地跟讲给我听,我一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后来知道这叫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深深感染了我。

当时我对于谢希德是谁是没有概念的,所谓没有概念,就是我知道她是校长,是美研中心的主任,是什么教授,她是从什么样的地方成长起来的,这些词对于当时的我没有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个人的成长,阅历的增加,我开始意识到这样的一种成长背景,这样的一个家庭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而有这样一种成长背景的人,这样的一个大人物,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将她要讲的东西告诉我。而我那时还是刚刚进校的nobody,愣头青,莽莽撞撞地电话预约了一下,就直接冲到她办公室,占了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问了极其幼稚的问题。这一幕,印象极为深刻。告诉我一个大牌学者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在校园里对待自己的学生,去行使或者践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天然使命,而且让我感受到越回味越深刻的那种人格魅力。这就是这位与共产党百年同路同龄人谢希德先生给我的最大的印象和感受,也是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个人的收获与体验。

图像 | 观察者网,图片截取自哔哩哔哩视频网,本文由发展研究院根据视频整理编辑而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