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产能过剩的风险有多大?

(2024-03-06 16:20:21) 下一个

中国产能过剩的风险有多大?

Thomas 03-05 11:02

摘要:
樊磊:结构性产能过剩通常与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决策的失误、产业政策的失调等因素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其实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在中国通缩压力有所上升,特别是PPI持续负增长的当下,一些投资者对中国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感到忧虑。产能过剩一方面似乎造成了更大的通缩压力,另一方面还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冲击。然而,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以周期性的产能过剩为主,尚未出现大范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意味着伴随着总需求回升,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会自动得到缓解。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的风险并不严重。当然,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产业政策长期失调仍然是防范中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的必要举措。

产能过剩的类型

产能过剩分为周期性和结构性两种。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其实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经济周期处于偏底部位置的另外一种说法。这是因为,只要经济整体存在明显的负产出缺口,不可避免大量行业就会存在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产能是过剩的,劳动力也存在过剩——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也比较常见。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应对之策也比较简单,只要让总需求回升,那么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自动就会得到缓解。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意味着即使跨周期来看,有关产能也没有用武之地。例如,三十年前,在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中国居民家家户户都有家用缝纫机。但是,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这一家用器具基本上永久性地被消费者淘汰。无论经济周期如何变化,生产家用缝纫机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可能永远不会回升到盈亏平衡的水平。
结构性产能过剩通常与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决策的失误、产业政策的失调等因素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其实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的任何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对未来的预测有失误,消费者需求变迁,总是有一些产能和终端需求不匹配。例如,即使在经济周期的顶峰,也会有企业产品销售不畅。但是,同样由于市场机制的存在,这样的产能过剩很快会因为出清而消失。所以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通常主要存在于微观和行业层面,就如同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样,是市场经济运转的正常现象。
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例如由于地产泡沫的破灭,总需求结构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或者长期持续性的产业政策失调,才会出现宏观层面有影响的大范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只有出现大范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后续才会存在大范围出清的风险,可能带来新的经济萧条和调整,并加剧通缩的压力。

中国不存在大范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所以,中国产能过剩的风险有多高最核心的问题是搞清楚中国是否存在大范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笔者的研究表明,这一问题当前尚不严重。
首先,如果中国存在大范围结构性产能过剩,考虑的中国的经济周期本身就处于偏底部的位置,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产能过剩叠加在一起,一定意味着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但是经过季调以后的数据显示,当前2023年4季度中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5.2%,仅仅略低于历史均值,并明显高于上一轮存在严重结构新产能过剩的2015-2016年。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相信中国在周期性问题之外,还有很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只要总需求有所回升,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就有望回到历史均值的水平,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程度应该非常有限。
其次,行业层面的产能利用率数据也支持笔者结构性产能过剩并不广泛的观点。由于周期性的行业存在周期性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产能过剩两种可能,分析起来比较复杂,笔者重点关注非周期性行业——这些行业如果有产能过剩当然主要是结构性的。在工业部门中,国家统计局公布14个大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学术文献认为其中纺织、化纤、食品制造和医药制造四个行业是典型的非周期性行业。从2023年4季度这四个行业经过季调以后的产能利用率来看,都处于历史均值的正负一个标准差范围内,并无特别异常。这意味着从非周期性行业这个样本来看,也没有明显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研究者以产能利用率是否低于79%作为衡量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标准,笔者并不认同。一个行业“合理”产能利用率的高低与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结构、产业生命周期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例如,产业经济学认为一些行业的企业可能会故意维持一些过剩产能来实施威慑,避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并非所有行业都是如此。因此,很难有一个适合于各个行业判断产能过剩与否的统一标准。在现实中,高档餐厅常常比较清冷——部分与顾客选择清净幽雅的就餐环境有关,大排档则翻台率较高,笔者以为不能因此就得出高档餐厅产能比大排档过剩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主要参考一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历史均值来判断产能是否过剩。
最后,在中国地产走过长周期拐点之后,地产上下游行业是最容易产生大范围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领域,需要详细考察。在统计局公布产能利用率的14个行业,钢铁,煤炭和水泥是典型的地产产业链相关行业。可能与供给侧改革有关,钢铁和煤炭的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历史均值,只有水泥的产能利用率偏低,甚至低于历史均值一个标准差。即使如此,笔者也只能说水泥行业有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嫌疑——毕竟不能排除其主要是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可能。然而,即使在房地产上下游,也只有三分之一的行业存在明显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嫌疑,也充分说明中国可能不存在宏观意义上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从目前来看,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似乎风险可控:只要能够推动总需求回升,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自然可以回到正常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尚无须过度担忧产能过剩引发大范围出清和金融体系坏账风险。
然而,正在日益引发关切的一些高科技行业的产能过剩——包括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背后有着地方政府各种类型的支持,可能存在由于产业政策失调而引发的产能过剩。笔者以为应该更加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可能存在扭曲资源配置的补贴,让出清机制发挥作用。否则,若干年后,不能排除长期失调的产业政策在中国产生新一轮大范围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可能。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