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亲历者说 基辛格是这样理解中国的

(2023-12-01 05:04:21) 下一个

亲历者说:基辛格是这样理解中国的

玉渊谭天 2023年11月30日 17:38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在基辛格身上,一直有很多标签——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者、深刻影响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战略家。

  今年7月,刚刚过完自己百岁生日不久的基辛格,再一次选择来华访问。而在他的一生中,这样的访问已经超过了100次。在这位老朋友心目中,他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理解中国是一种文明,并且相信中美两国只有基于相互理解,才能摸索出正确的相处之道。

  要更加清楚地理解基辛格为何值得纪念,谭主找到了曾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的中方翻译、工作人员,以及基辛格的研究者,并和他们聊了聊。

凿穿阵垒的魄力

  基辛格最为人熟知的经历,莫过于1971年的秘密访华。

  谭主找到了钓鱼台国宾馆工作人员刘馥敏,她曾在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接待了他。

  这位工作人员向谭主分享了一个细节,第一次来的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他是美国人;第二次来的时候,在客厅和餐厅中间,已经为他摆上了乒乓球台子;第三次来的时候,大家就和他打起乒乓球来了。

  时隔多年基辛格再次访华时,在养源斋举行宴会,这位工作人员又碰上了他,基辛格一下就认出她来,还对她说:“你现在那个乒乓球打得还好吗?”

  为什么要“秘密”进行?原因很简单——避开来自美国内部的阻力。

  在冷战的背景下,他要接触一个制度、文化、各方面都完全不一样的国家,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基辛格的职务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作为直接由总统任命的心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这一职位的地位在美国政界逐渐凸显,也就直接影响了美国外交部门——国务院的地位。而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罗杰斯,又是被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为自己见过的最强硬的人物之一。

  ||1970年尼克松总统(左三)、时任国务卿罗杰斯(左二)和基辛格(右一)在华盛顿

  这背后还牵扯着美国政治更深层次的矛盾。在翻阅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传记后,我们发现,“官僚主义”一词经常出现。基辛格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

  国务院的工作程序很容易助长官僚主义的刚愎自用。国务卿每天的工作就是签署一堆堆的电报,对电报中所谈的问题,国务卿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便是他拿定主意,驳回了某一个电报稿,这个电报稿又会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回到他这儿来,其改动之小,只有一个法律学者才能说出其中的差别。

  每天被这些电报围绕的国务卿,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解决美国外交上的问题。

  基辛格则是从战略性看问题的。他说:

  我要把各种事态发展联系起来看,推动或者施压力于某一个地区借以影响另一个地区的事态发展,我要把各种细腻微妙的材料收集起来供制定长远战略之用。

  作为一位一生访华过百次、非常了解中国事务的“中国通”,基辛格曾用围棋阐述了中西方战略思维的差异之处:

  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围棋棋手不仅要计算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的后势。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练就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而正是出于对华的战略远见,基辛格才刻意绕过了罗杰斯,做出了秘密访华的决定。

  ||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

  这段历史,当下讲起来很容易,但在那个冷战氛围浓郁的年代,基辛格顶着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毅然决然地凿穿阵垒、飞渡大洋的魄力,并不是每位政治家都能拥有的。

  国内第一部基辛格研究专著的作者龚洪烈告诉谭主,真正杰出的政治家,应该是要引领潮流,而不是被潮流所引领,像基辛格这些20世纪伟大的政治家,给我们今天的一种宝贵财富是,政治家一定要有超越时空的视野或者视角,而不要被淹没在历史潮流的某一个漩涡当中。

着眼文明的基石

  基辛格秘密访华会谈的中方翻译唐闻生告诉谭主一个细节:

  1971年,基辛格来华时,就住在钓鱼台。当时室内的布置、绘画工艺品等,营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的居住环境。另外,行程中还专门安排了半天参观故宫的时间,而这些都给基辛格本人留下深刻印象。

  应该说,在中美关系领域,基辛格的远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真正理解了中华文明的底色。

  作为一位成长于冷战时期的外交官,基辛格在即将开展与一个国家的外交工作之前,非常重视对该国历史文化传统哲学的了解,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也不例外。

  在他《论中国》一书中,“历史”一词出现了234次,有128处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

  在开篇,基辛格就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另外,他在一开始写道,“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

  怀揣着这样的疑问,基辛格开始与中方打起了交道,而随着他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越发深入,一些独到的看法也随之产生,其中的一些甚至让许多中国人都深受启迪。

  在反复阅读《孙子兵法》后,基辛格对于中华文化中“势”的理解,可以说已经非常深入,而这也是中西方战略思维之间最大的差异所在。

  在中国人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变化运动的趋势,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对抗“势”,不仅事倍功半,到头来的结果也很难完满。

  而若是反过来,顺势而为,那么因势利导的结果,最后往往也能花好月圆。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还懂得根据自身立场,“造势”或“破势”,让“天下大势”为自己所用。

  而这一点,就被基辛格巧妙地学去了。

  按照他的“均势”(The Balance of power )理论,只有快速解冻中美关系,才能减轻美国的负担。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尽管基辛格完全是从美国利益的角度出发,才有那么大的动力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无论对世界和平还是全球化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正向推动。

  在美国提出“对华接触失败论”的今天,同中美建交时相比,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增长250多倍,中国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支撑美国国内约26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7.25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兴业,分享中国市场红利。

  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尽管浪花不少,但都无法改变大势。

  中美关系,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

  当年的基辛格,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基辛格与美国两党领导人以及尼克松总统坐在白宫内阁会议室

  今天,美国部分反华政客试图说明,在中美关系中,美国是“吃亏”的一方,以此来否定中美关系,来证明中美关系正常化“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但实际上,如果当下的美国高层能够认真审视、学习一下当年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基辛格会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推动者,正是因为基辛格是从美国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

  基辛格自己的经历,本身就能成为驳斥这种论调的最强有力证据。

  在《论中国》中,他写道,中方培养的“友谊”不过多在乎个人性质,而是更重视长远的文化、民族或历史的纽带。

  而今天的美国政客,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基辛格的历史思维了。

展望未来的远见

  在基辛格离世后,谭主在朋友圈看到中科院人工智能专家曾毅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面向未来,近期中美人工智能高级别交流破冰,若是没有基辛格夏季访华,恐怕也未见得会如此快地到来。

  一位百岁高龄的老人,如此关注人工智能这样的前沿话题,恰恰表明了他身上一直有着展望未来的远见。

  2015年,基辛格参加一场国际会议时,在议程安排中发现了“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环节,他本不想参加这个环节,但主持人开场的几句话就将他留在了位置上。

  据主持人介绍,一个计算机程序将很快向围棋界的国际冠军发起挑战,这令对中国文化很熟悉的基辛格感到十分吃惊。

  ||基辛格与中方参会嘉宾讨论下围棋之道

  基辛格对计算机程序能掌握这样的规则表示怀疑。就在这场会议几个月后,“阿尔法狗”开始横扫围棋界。

  在看到人工智能这样的能力后,基辛格开始频繁参与有关人工智能的论坛、会议,他呼吁中美两个大国要就应对这一挑战进行对话与合作。

  但令基辛格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政府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合作,而是打压。

  2019年,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办人工智能的会议,时任美国防长、时任美国能源部长等多位美国政要参加,基辛格,也受邀参会。

  ||基辛格出席2019年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并发表讲话

  这些人先是讨论了人工智能对美国的重要意义,而后话锋一转,开始谈论起中国。

  会上,美国政客拿着一本中国出版社为幼儿园小班小朋友们设计的《人工智能实验教材》大谈“中国威胁”,时任美国防长表示,中国计划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的领导者。无论哪个国家先利用人工智能,都将在战场上拥有决定性的优势,美国必须先做到。

  就在这场会召开前不到一个月,美国商务部将8家中国企业列入美国贸易管制黑名单,这8家企业,都与人工智能相关。

  听到美国政客的这些话,不知道基辛格当时作何感想。

  基辛格之所以如此强调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就是因为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人类角色、人类愿望和人类成就的定义都将发生变化。而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合作。

  ||基辛格曾在一场活动上表示,人工智能将促使人们思考人类的意义

  类似的话,基辛格在其著作《世界秩序》中也提过——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只可惜,这位老人没能看到美国交出正确答卷的那一天。

  很多人都说,基辛格是“时势造英雄”。美国《时代》杂志就曾提到,基辛格是那个“在对的时间和地方出现的对的人”。

  ||周恩来总理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基辛格

  但只有这么一个对的人,还远远不够。

  对于美国而言,幸运的是,他们有基辛格,有这样一个比一些人看得长远一些,比一些人有勇气、有魄力的政治家。

  但如果不能铭记这些,基辛格只会成为一个符号,被美国自己所遗忘。

  那时,人们会说,不幸的是,美国只有一个基辛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